当前位置: 松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政务公开>>松阳动态>>部门动态

抗日战争胜利时刻的赠言

时间:2025-08-01 15:07:54 来源:松阳县档案馆 作者:王香花 点击数:

这是一张1945年8月15日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教员吴公衡先生给毕业生刘梅香的赠言,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时刻的特殊见证,意义非凡。“处处留心即是学问”八个字,也恰似对湘湖师范全面抗战八年流亡办学历史的精妙注脚,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处处留心皆可作课堂,庙宇祠堂皆为校舍,民族救亡即是最大的学问。

湘湖师范第43届简师班校友楼永达回忆校长金海观的文章记载,七七事变后,京、津、沪相继沦陷,杭州也岌岌可危。各地学校,少数迁移,大部解散。许多湘师学生的家乡已陷敌手,在此生死存亡之际,金校长写信给各学生家长立誓:“不上最后一课。”这句承诺开启了湘师长达八年七迁校址的流亡办学之路,师生们肩挑背扛教学器材,七迁校址,辗转于浙西南群山之间。1938年1月,浙江“晓庄”湘湖师范从杭州萧山辗转迁到松阳县古市镇。本部设在镇郊广因寺,分部及此后附设的短训班、附属小学、推广教育部、民教馆等分别设在城隍庙、卯山观、叶氏宗祠、太保庙、三清殿等处。学校一边实行战时教育,一边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松阳县上安村姑娘刘梅香考入湘湖师范简师班。这个挣脱传统束缚的浙西南乡村女孩在这所学校见证了中国教育史上最特殊的课堂之一,学校迁古市时按当时情况实施战时教育,精简课程强化特种训练,组织喈喈歌咏团、醒民剧团下乡宣传抗日救国,发动学生做“小先生”,下乡办民校,在古市区办起民校50余所,入学男女老少有2000余人。每当红日西斜,民校老师便分头出发。金校长和推广部教师,晚上提着灯笼奔波于乡间民校进行视察指导。学生既学科学知识,也学工作能力。最令人悲愤的是1942年5月22日,日机轰炸广因寺,8人遇难,30余人受伤,校舍被毁,同学们流着泪把遇难者残存的尸骸拾回大教室,挂着汽灯为死难者守灵、哀悼。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同学金竹在刘梅香毕业册上的题词,道出了战时教育的真谛。在松阳、庆元、景宁等地的流亡途中,没有教室就借农家堂屋、祠堂办学,没有纸张就在沙地上练字。每到一地,学生们就去帮农民干活,换取一些粮食,组织扫盲班,教农民识字。学生生病时,老师变卖禄米,给生病的学生送药送钱,送土豆烧肉。在战火中,他们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刘梅香与陶爱凤、楼庭芬等同学的友谊,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淬炼而成,她们共用一盏桐油灯复习功课,合盖一条薄被抵御山区严寒,在彼此的毕业册上写下最朴素的鼓励。抗战期间湘湖师范毕业生大多奔赴乡村教育一线,成为播撒文明火种的“教育轻骑兵”。

2014年,当92岁的刘梅香与老同学们在病床前重逢时,她们不约而同地唱起了七十年前的儿歌“小小叶儿哗啦啦......”将战火中的青春与和平年代的白首相连接。当年吴先生的赠言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诠释,那些流亡路上坚持记下的教学笔记,那些毕业册上泛黄的赠言墨迹,那些大樟树下传承的教育理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在最黑暗时刻依然坚守文明火种的精神密码。

战火可以摧毁校舍,但摧毁不了真正的教育精神;时代可以改变教学形式,但改变不了知识传承的永恒价值。当我们翻阅《梅子青时》中那些泛黄的毕业留言时,触摸到的不仅是一段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中坚守教育火种的不屈脊梁。“处处留心即是学问”的赠言,更是抗战教育留给我们珍贵的遗产——学问不仅在课堂,更在平凡生活当中。




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