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松阳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给景宁畲族自治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回信精神,紧扣民族片区中医药特色产业发展这一关键,秉持监督与服务双轮驱动理念,全力助推民族乡村适宜性产业建设,勾勒出一幅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图景。 一、主要做法 (一)精研细究,精准锚定产业发展航道。一是用心“望”,深挖资源禀赋。大力弘扬调查研究之风,组织人大代表组建“代表调研小组”,深入板桥、象溪、裕溪等民族乡镇,对林下空间、中药材资源分布展开地毯式普查。代表们穿梭于山林之间,详实记录每一处资源点位,形成了极具价值的调研成果,并通过代表建议的渠道提交,为民族片区中医药产业项目落地筑牢根基,精准洞察产业发展潜力。二是悉心“闻”,广纳民意诉求。在产业推进过程中,采取人大工委联动调研、乡镇人大实时跟进、人大代表全程参与的协同模式,围绕中药材品种选择、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扶持等核心问题,开展调研超50次,召开座谈会10余场,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00余条。代表们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悉心倾听群众心声,将一线诉求原汁原味地带回,为产业决策提供坚实民意支撑。三是虚心“问”,汇聚专业智慧。充分发挥常委会咨询专家组的智库效能,邀请农业、林业领域权威专家、市场分析师、药企代表,针对当地自然环境以及中药材市场供需、价格走势等因素,精准推荐适宜种植的中药材品种,为种植规模把控、产品定位明晰提供科学依据。例如,行业专家为象溪畲族村南坑源村量身定制产业发展方案,确立了以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中药材三叶青为核心的种植布局,让产业发展方向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 (二)靶向发力,全力破除产业发展梗阻。一是政策落实“精准盯防”。成立政策落实专项督查小组,聚焦民族乡村产业扶持政策落地情况,实施“靶向”监督。以中药材种植补贴政策为例,督查组通过账目查阅、实地走访等方式,对产业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支持等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审查,确保政策红利精准滴灌至民族乡村,为产业发展营造优良政策环境。二是项目推进“全程督战”。组建代表履职小组,对民族乡村产业项目从立项之初便严格把关,审查项目科学性、必要性与可行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代表们积极协调解决遇到的难题。面对中药材种植基地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的困境,代表们主动督促林业部门现场办公,推动林区道路建设,保障项目高效落地,为产业发展疏通关键堵点。三是服务保障 “闭环管理”。常委会领导化身 “驻点服务员”,牵头协调部门干部、产业专家、行业能手,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与民族乡村结对。从品种引进、种苗培育,到技术指导、药材销售,全流程跟进帮扶。服务团队定期深入乡村,开展技术培训、解决种植难题、对接销售渠道,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精准的服务保障,让民族乡村产业发展无后顾之忧。 (三)聚势增效,合力擘画民族共富蓝图。一是推动产业融合,赋能价值升级。采取县乡人大联动策略,监督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民族特色文化、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连续三年联合板桥畲族乡人大,开展民族乡村产业发展专题调研与跟踪监督,助力桐榔文化康养、崇觉罗汉茶等畲医药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联动象溪镇人大持续开展民族片区中医药产业建设专项监督,成功推动药旅融合,带动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实现产业价值多元转化。二是强化利益联结,共筑富裕之路。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优势,督促产业发展引导和帮扶政策兑现落实。积极引导民族乡村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途径,让当地村民深度融入中医药产业发展。积极牵线搭桥,组织外出考察,成功吸引多家药企入驻民族乡村,实现种苗兜底供应、药材托底收购,有效降低农户经营风险,构建起紧密稳固的产业链闭环,带领村民迈向共同富裕。三是激发集群共振,改善民生福祉。以助力中医药产业建设为切入点,延伸开展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林产业协同发展等专题监督,跟踪推进民族乡村一体供水全覆盖、道路建设等“民生微实事”项目,成功促成板桥至丽水城区公交车通行,民族片区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全线贯通。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乡村整体环境与民生福祉大幅改善,提升民族乡村群众生活品质。 二、主要成效 (一)产业引领,激活民族乡村振兴引擎。松阳县人大常委会持之以恒开展民族乡村产业发展专题调研与跟踪监督,推动政府出台中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与产业发展规划,在民族片区精心谋划打造中医药特色产业区,因地制宜发展以三叶青、黄精为主的道地药材。以象溪南坑源村、板桥大毛科村为代表的民族乡村,将中医药种植作为产业发展新方向,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为民族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二)产业赋能,焕发民族乡村全新活力。在人大推动下,民族乡镇秉持水韵畲乡“区域一体化、资源协同化、成果共享化”建设思路,持续推进片区化经营、组团式发展,打造以象溪“江南药谷”为核心的三叶青道地药材主产区和以板桥畲医药文化康养为核心的畲药融合发展示范区。目前,“江南药谷”已投资4000余万元打造科普、科研、科创、共富四大板块,发展三叶青种植1700余亩,超100万袋;建成桐榔文化康养基地、板桥崇觉罗汉茶共富基地等示范项目,让民族乡村在产业发展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产业驱动,铺就民族乡村共富之路。中医药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让民族乡村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以象溪南坑源村为例,通过三年探索实践,三叶青种植规模持续扩大,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周边100余户农户布种三叶青超60万袋,畲民日常劳务收入从每人每天130元提升至200元。通过产业项目招引、土地流转、基地建设等举措,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成功探索出一条民族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