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松阳县农业统计分析
索引号: 00266443_3/2025-20420     发布机构: 县统计局     发布时间: 2025-06-27 09:27:21点击数: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一季度,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5.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3%,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分行业看:农业产值4.07亿元,增长6.2%;林业产值0.15亿元,增长10.3%;牧业产值0.8亿元,同比下降5.7%;渔业产值0.11亿元,增长3.5%;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0.04亿元,增长6.3%。

一、种植业生产情况

(一)蔬菜生产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一季度蔬菜产量3.03万吨,同比增长3.3%,产值达0.43亿元。一是积极开展标准化种植基地项目建设。四都乡平田村依托“共富菜园”项目建成40余个标准化种植基地,严格实施《绿色蔬菜生产技术规范》,推行“定点种植+兜底收购”,实现500亩土地轮作种植油冬菜、白菜等高附加值品种,标准化采收流程使蔬菜商品化率提升15%。二是供销体系升级打通产销链路。松阳山海农产品配送公司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与80个合作社建立直采合作,冷链配送覆盖全县105家单位食堂,并开通“山海快车”专线将各类特色产品销往平湖等地。

(二)茶叶产量实现持续增长。一季度茶叶产量0.14万吨,同比增长6%,产值达1.97亿元。一是可采摘茶园面积持续增加。今年全县可采摘茶园面积较去年增加4000余亩,其中新增较多的乡镇为:板桥乡1710亩、新兴镇1200亩、水南街道623亩、玉岩镇401亩。在2020年左右新种植的茶园经过3-5年培育,2025年已全面进入盛产期。二是茶叶品种升级。近年来,龙井43、白茶、越黄等高产品种推广较好,平均亩产较传统品种提升10%-20%。三是气候情况较好。“倒春寒”影响较小,芽叶萌发率稳定在95% 以上,采摘节奏稳定。

(三)食用菌产量持续快速增长。一季度食用菌实现产量0.32万吨,同比增长19.6%,产值达1.53亿元。一是市场价格持续攀升激发产能扩张。一季度,县内鲜菇收购价最高突破7元/斤,位于历史高位。在种植大户示范效应与市场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的双重作用下,香菇生产效益显著优于其他农产品,农户积极性较高。二是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升级。工厂化制棒、高压灭菌等新技术进一步推广,冷链物流中心及智慧栽培基地进度较好,新建12个冷库(45720立方)已投入使用,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二、林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

一季度,林业产值为0.15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0.3%。一是竹笋干产量达258吨,同比增长7.5%。通过毛竹低产林改造,亩均产量明显提升。二是毛竹采伐量达4.8万株,同比增长540%。

三、畜牧业生产出现回落

一季度,全县畜牧业产值为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下降5.7%。其中,生猪产值达0.64亿元,生猪出栏3.62万头,同比下降4.7%。主要因素为猪肉价格持续处于低位,挤压养殖户盈利空间,观望情绪逐渐升温,压栏惜售现象愈发显著。

四、渔业生产实现持续增长

一季度,渔业产量为497吨,同比增长3.5%,产值达0.11亿元。今年全县新增2家养殖基地,预计年总产量可达30吨(溪鱼、石蛙),赤寿乡、古市镇等地新增稻虾、稻蛙、稻鱼等综合种养项目。

五、存在问题

(一)产业层次偏低,加工环节薄弱。特色农产品以初级形态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品牌溢价和产业链延伸存在明显短板。农产品加工环节“小散弱”特征显著,现代化深加工企业较少。

(二)风险防控能力不足。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价格传导机制不畅,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影响农户生产积极性和产业投资信心。生猪、水稻的政策性保险覆盖面较高,但茶叶的保险覆盖面较低,仍存在理赔门槛高、理赔时间慢等问题。

(三)设施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弱。2024年全县设施农业占地仅为1.46万亩,农户单体规模普遍较小。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信息化应用有限,农产品生产效率与竞争力难以有效提升。

六、下步建议

(一)构建现代化茶叶交易市场体系。稳步推进新茶叶市场的建设,打造集批发交易、零售展销、电商直播、文旅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市场平台。通过完善冷链物流、电子结算及信息共享设施,同步开发茶文化研学路线与沉浸式体验项目,形成“生产-流通-消费-文旅”全链条融合发展的市场格局。

(二)推动食用菌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积极提升食用菌菌棒生产设施,开展菌粮轮作示范,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快食用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进程。同时,积极争取产业项目支持,聚焦市场建设、集中接种、稻菌轮作、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土地托管”“订单农业”模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科技赋能,加强农技推广与物联网、大数据应用,提升智能化水平并完善质量追溯体系。


                                                                                                                                             叶欣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