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战略部署,全力推动“浙里食安”建设,松阳县聚焦县域茶叶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地市场和绿茶集散中心——浙南茶叶市场,开展胶体金法检测与茶叶监督抽检,通过快检与法检一体联动、互相验证的方式,探索胶体金法检测在茶叶风险治理中的运用,评估市场内来自全国各地茶叶风险隐患点,将浙南茶叶市场打造成为全国茶产业风险监测的前置“哨点”,促进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项目背景
松阳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三茶统筹”先行县域,2024年全县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145.32亿元。位于松阳的浙江.浙南茶叶市场作为“云集四海茶商、行销天下茶叶”的重要交易平台,市场交易总量、交易总额连续十余年领跑全国同类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地市场,辐射和带动浙江及全国主要产茶地福建、湖北、江西、安徽、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市1000余万亩茶园,销售网络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然而,浙南茶叶市场作为一个大型的茶叶批发市场,目前采用的监督抽检,平均检出时间为15个工作日,检测费用高、检出时间长,导致结果检出后,茶叶已流向下游市场,亟需探索快捷高效的检测方法,保障“中国绿茶第一市”茶叶品质安全。为下步将松阳县新扩建的茶叶市场,打造成为全品类全时段的茶叶交易中心,全国知名茶叶仓储中心、电商中心、供应链中心奠定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重要论述精神,立足松阳茶产业发展实际,对标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先行省目标,按照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思路,加快打造具有松阳辨识度的“浙里食安”示范项目,通过茶产业风险治理模式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高价值风险治理经验,为实现省域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推动山区主导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松阳实践。
(二)工作目标
围绕“一年打基础、二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的整体思路和“以点带面、逐步提升、全面提质”的工作原则,深入推进浙南茶叶市场风险治理一件事改革,以探索精准、高效的茶叶检测方式为切口,精准高效排查茶叶风险隐患,依托数字化追溯体系,向生产、种植等源头传导隐患信息,实现风险隐患精准溯源、联动治理,一体引入信用体系建设,倒逼产业安全规范发展,提升浙南茶叶市场品牌知名度。具体实现“三提升”目标:
1.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在浙南茶叶市场引入胶体金法快检,结合监督抽检,验证胶体金法快检的准确率,通过为期一年的探索实践,梳理出快检的高风险指标以及各高风险指标的准确率,同时在验证过程中探索快检假阳性产品的后续处置方式,实现茶叶抽检精准定位,后续处置精准高效,为下步浙南茶叶市场开展规范、高效抽检提供依据,推动浙南茶叶市场高品质发展,努力将浙南茶叶市场打造成为全国茶叶风险监测的前置“哨点”。
2.提升信用监管质效。通过一年探索,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一体联动信用监管,将检测结果纳入场内商户和茶农的征信管理,对于快检阳性,且经过监督抽检验证的不合格茶叶,对其主体实施信用惩戒,纳入商户及个人的市场准入、退出、金融等信用惩戒,通过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市场发展合规合法,建立充分竞争且有活力的市场。
3.提升联动治理水平。对县域的抽检不合格茶叶,强化与县农业农村局的风险会商,做好鲜叶抽检的信息共享,查明风险隐患源头,在种植用肥、用药环节加强管理。对于外地流入的抽检不合格茶叶,强化信息溯源,及时报告省市场监管局,做好跨地区风险联动治理。
三、实施步骤
(一)筹备阶段(2024年10~12月)
强化与县茶产业链专班对接,将茶产业风险治理工作纳入产业链专班2025年工作计划。深入浙南茶叶市场调研,强化与专业机构对接,组织开展集体讨论,科学制定2025年浙南茶叶市场监督抽检计划,确定监督抽检与胶体金法检测比例。编制2025年浙南茶叶市场抽检预算,强化与县级财政沟通对接,强化资金保障。按程序开展检测项目招投标,确定第三方检测机构。确保2025年项目顺利实施。
(二)动员部署阶段(2025年1~2月)
根据本方案要求,强化与省市场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沟通对接,争取上级部门专业化指导。广泛开展调研,组织茶叶发展中心、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第三检测机构、浙南茶叶市场、行业协会召开浙南茶叶市场风险治理工作会议,通过政府主导、专业机构技术支撑、市场与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形成茶叶风险防范社会共治模式。
(三)组织实施阶段(2025年3~10月)
3~4月,组织对浙南茶叶市场进场的春茶进行抽检。其中3月1日至4月10日,监督抽检20批次,快检100批次,抽检结果在松阳茶商大会(松阳茶产业发展大会)期间公布。4月10日—4月30日,监督抽检20批次,快检100个批次。组织“你点我检”进市场活动2场,邀请茶商、百姓随机抽取茶农进场茶叶,开展快速检测。
5~8月,组织对浙南茶叶市场夏茶进行抽检。其中监督抽检280批次,快检1200批次。重点评估夏茶期间的高风险指标,通过比对,筛选出3~5个夏茶高风险指标,并通过快检,验证高风险指标用胶体金法检测的假阳率,为下步开展夏茶靶向抽检提供依据。
9~11月,组织对浙南茶叶市场秋茶进行抽检。其中监督抽检180批次,快检300批次。重点评估秋茶期间茶叶的高风险指标,筛选出3~5个夏茶高风险指标,并通过快检,验证高风险指标用胶体金法检测的假阳率,为下步开展秋茶靶向抽检提供依据。
四、运行机制
(一)建立风险会商机制
每季度组织茶叶发展中心、农业农村局、第三方检测机构等相关单位开展茶叶风险会商会议,对全年度茶叶抽检数据进行分析,结合茶叶鲜叶检测结果,研判茶产业各个环节、不同地区的风险点,探讨快检阳性产品的处理机制,为下步茶叶风险治理提供科学方案。并总结风险治理成效,形成理论成果。
(二)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作机制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与县农业农村局建立常态化的信息互通协作机制,在茶叶生产季节定期不定期在浙南茶叶市场及茶园田间开展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根据浙南茶叶市场抽检结果、县农业农村局鲜叶抽检结果进行分析、比对,查找风险隐患。根据风险比对结果,完善茶叶种植、农资环节监管举措。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实施“走出去、跨区域、全国性布局”战略,依托与济南茶叶市场、苏州茶叶市场等全国九大茶叶市场结为友好市场的合作优势,建立产销两地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联共管、共同发展”,及时向产地市场通报茶叶风险隐患。
(三)建立专家指导帮扶机制
建立茶产业风险研判专家库。与浙江农林大学松阳茶产业研究院开展常态化合作机制,联合县农业农村局组建松阳茶叶风险治理专家库,对县域内不同季节、不同品种的高风险指标开展研判,指导农业农村局加强源头治理、县市场监管局加强流通环节监管。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将茶叶风险治理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监管能力、助力乡村共富的角度,精心策划,统一部署,定期跟进工作推进情况,统筹协调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强化监督检查。严格按照本方案,定期对第三方检测公司开展抽检的情况进行监督,实时跟进抽检数据,同时邀请第四方检测公司对数据进行验证比对。邀请专家对每期治理成效进行综合评估,确保风险治理项目建设落到实处。
(三)强化宣传总结。充分发挥网络、报纸、电视、新媒体等载体作用,加大对茶产业风险治理项目的宣传报道,加强对“百姓点检”进市场的宣传力度,做好快检结果公示,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同时助浙南茶叶市场品质升级。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改进问题和不足,形成茶产业风险治理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