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实施“1412”行动为抓手,扎实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3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居全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万元、同比增长8.3%,增速居全市第二;低收入农户收入2.03万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居全市第三。先后获评茶业重点(原百强)县域、茶业践行新质生产力县域、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等荣誉;入选国家级食用菌产业集群项目实施县、2025年度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和美乡村“三大行动”试点县、第二批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等。
一、2024年工作亮点
(一)实施增产保供行动,稳固农业“基本盘”。一是强化稳粮保供。全年播种粮食面积11.64万亩、产量0.77亿斤,油料作物面积1.14万亩、产量0.03亿斤,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全年生猪出栏10.96万头,家禽出栏85.16万羽,同比分别增长23.34%、19.44%;松阳鸡被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浙江茶香牧业有限公司通过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评审。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建成绿色农田1800亩、高标准农田6904亩,改造提升农田水利设施面积9055亩。新建和改造农事服务点(中心)4个,新购置农机2070台(套),发放补贴560万元;老旧农机械报废解体28台,补偿(更新)27万元。
(二)实施“土特产富”行动,做强产业“主引擎”。坚持产业富民,举全力推进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一是茶产业提质增效。全产业链产值达145亿元,“松阳银猴”品牌价值31.81亿元,居丽水市第一。累计发展有机(转换)茶园4700亩,与浙江农林大学共建茶产业研究院,打造新时代校地合作示范样板。二是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被列入食用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实施县,获中央扶持资金2100万元,农产品(鲜香菇)冷链物流中心一期建成投用。食用菌生产规模达7400万袋,同比增长9.55%,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松阳香菇被列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三是中药材产业初具规模。建成规模种植基地94个、累计1.69万亩,重点打造象溪江南药谷、玉岩黄精小苑两大基地。中药材产量1433吨、产值394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39%和15.14%。首批中药材种植保险落地生效,实现签单保费49.38万元。
(三)实施和美乡村行动,打造美丽“大花园”。一是推进“三治一提升”行动。以“连片拆”推动“连片建”实现“连片整”,完成16个老旧房区块2000平方米以上“连片拆”攻坚任务,累计拆除违法建筑、不协调建筑等13.4万平方米,“应拆未拆”房屋处置1.33万平方米,人居环境卫生点位整改1.32万个,城乡环境面貌实现有效提升。二是实施和美乡村建设。制订2024-2027年“和美乡村”三大行动试点实施方案,完成农房宜居改造836栋、管线序化12个村、村道提升21个村。完成河头村等3个省级未来乡村创建,横坑村列入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推进大东坝镇、安民乡“红绿融合”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完成整体进度的80%。新建30个省级垃圾分类示范村、4个乡村数字生活馆。三是深化村庄治理。全面开展“三清一促”专项行动,完成29类问题整改,追缴村集体租金279.8万元,化解村集体债务1266万元。创建清廉村居示范村31个,全县193个行政村达到清廉村居标准。
(四)实施强村富民行动,打好增收“组合拳”。一是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村企联建模式,鼓励村集体投资入股浙西南冷链物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一期)等项目,持续深化飞地、光伏、物业、“集体建”等增收“法宝”。全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27亿元、经营性收入1.22亿元,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达110个。二是提升农民收入。整合省乡村振兴衔接项目、区域协调项目资金1.8亿元扶持发展强村富民产业项目125个;发展“一户一窝鸡”庭院经济650户、户均增收1200元;安排公益性爱心岗位232个,发放补助资金89.15万元。完成农民异地搬迁152户500人,争取省、市农民异地搬迁补助资金1361万元。
(五)实施新农人培育行动,壮大乡村人才“主力军”。一是重培训。全年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878人次,农民农业技术普及性培训2.02万人次,推荐23人参加省、部级头雁培训。举办全县首届民宿管家职业技能大赛,组织73名乡村干部参加省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二是育主体。新培育农创客221人,2人获评丽水市“十佳引领性农创客”和“新锐农创客”称号;新增乡村实用技术人才878人、乡村数字化人才180人,6人获评省级“乡村工匠”。建成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工作室1个,成功争取浙农英才工作站,获扶持资金100万元,培育“浙农英才”精英人才4人、青年人才2人。浙江正德和食品有限公司入选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强品牌。制定《松阳县实施“新农人”培育“阳光雨露”行动若干举措(2024-2027年)》,着力打造“民宿管家、电商主播、松阳菇匠、松阳茶师”等人才品牌,“松阳茶师”“松阳工匠”乡土人才品牌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农民培训促共富品牌。
二、2025年工作思路
深入推进“千万工程”,做好“12345”文章,缩小“三大差距”,全力推动“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美好生活”迭代升级。
(一)锚定“1”个目标
实现乡村振兴考核争先进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村集体经济发展指数、品质农业发展进入全市前列。
(二)建好“2”大市场
新茶叶市场全面开工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中国绿茶集散地优势。推进农产品(鲜香菇)冷链物流中心二期建设,争取打造成全省最大的鲜菇交易市场。
(三)打造“3”大产业园
一是食用菌产业园。做好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叶村片区食用菌产业集聚发展,争取规模达2000万袋,探索稻菌轮作等,加快浙江慧丰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有机栽培基地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示范,争取打造成为食用菌产业示范园。深入推进菇棚集中整治,有序推进田间冷库整治,引导农户规范种植。
二是畜禽产业园。完成家禽集聚区项目建设,建成肉鸡养殖共富基地、煨盐鸡非遗共富工坊、家禽全自动屠宰生产线,实现一二三产贯通。推进浙江茶香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及除臭用水改造提升项目,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项目。稳固生猪生产,做大“松阳鸡”产业,争取丽水绿园肉鸡、四川信德蛋鸡项目在我县落地,鸡存栏量达120万羽,打造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养鸡大县。
三是中药材产业园。实施“江南药谷”林业共同富裕综合体项目,新种植“三叶青”900亩,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2个,申报建设四大特色药材示范基地2个,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面积达2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8亿元。
(四)提升“4”大产业
一是提质茶产业。推进“有机茶谷”建设,谋划建设新茶饮供应大县,持续招引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对接浙大百川等企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亿元。
二是提质食用菌产业。力争食用菌机械化接种及精深加工招引实现突破,引进机械化菌棒加工厂,全产业链产值实现11亿元。
三是提升民宿产业。致力打造古村民宿第一县,稳步推进高端民宿集群建设,适度发展中低端农家乐“村居短住”,新培育精品等级民宿5家以上。大力实施民宿发展“雁阵行动”,积极招引民宿“头雁”入驻松阳,形成雁群效应。
四是提升电商产业。打通电商与农产品销售、种植的通道,谋划推进黄豆、萝卜等规模化发展,致力打造电商原料基地。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产品数字营销新路径,培育直播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联合直播团队开展“直播助农”活动。
(三)实施“5”大行动
一是稳产保供行动。借助省级“耕地智保”“浙农田”系统等数字化平台,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制度,杜绝新增“非粮化”、抛荒耕地。按照多田套合方案新建高标准农田6017亩;完成粮功区改造提升8304亩,其中绿色农田1800亩。做好全县域灌溉系统的排摸和使用规划,连接水利大动脉,稳步推进全县域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继续实施稻菜、稻虾、稻菌综合种养模式及技术示范项目,推广“稻+”1000亩以上。巩固黄南有机鱼,有序推进路基帆布桶养鱼。加快农业“标准地”改革,建成农业标准地片区2个以上。建设一批低空作业农艺农机融合基地,争创省级低空经济示范县。
二是和美乡村行动。突出连片拆、连片建、连片整和清洁乡村建设,做好乡村规划,设计现代村居。持续开展农房宜居改造850栋以上,管线序化80个村以上,村道提升50个村以上,清洁乡村覆盖率达60%。拟向省农发行争取“和美乡村三大行动”建设融资资金13亿元。做好第三批省级未来乡村项目验收,完成李山头村等2025年省级未来乡村申报及创建。完成第10批至第12批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建设及绩效评估,推进第13批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项目建设。
三是强村富民行动。培育一批农家乐村、电子商务村等特色村,坚持共富工坊公益性直播,定期举办“共富市集”带动乡村土特产销售。盘活利用乡村闲置资源,发展茶叶、食用菌等“土特产”加工厂,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计划建设项目4个,总投资4000万元。创新强村公司运营机制,探索村村合作、村企合作、村民合作等发展平台,建立联农带农机制。选好育强乡村带头人,健全“村集体+强村公司+专业团队+农民”乡村运营机制,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奖励激励机制。实现常住人口100人以上的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
四是新农人培育行动。实施“新农人”培育“阳光雨露”行动,新引育农创客200人、乡村特色技能人才2500名,组织开展“松阳茶师”“民宿管家”“电商主播”“松阳菇匠”金牌系列评选活动。强化青年入乡“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扶持,鼓励青年人才参与茶旅融合、古村民宿融合发展,建设运营特色茶庄园、茶工坊、古村民宿。谋划申报“四链融合”集聚区项目。
五是城乡融合行动。做优公共服务,结合富民安居工程,引导群众从山上搬到山下,从一般村向中心村、县城集聚,完成异地搬迁300人。同时开展新型城镇化样板区、城乡融合试点(区)创建,推进幸福社区建设,致力打造共富背景下的新型城乡融合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