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清晨的城北小学篮球馆内,一群少年正跟随文化特派员梁亚楼练习"摆脱"技巧,汗水与欢笑声交织成跃动的音符。这幕场景,正是松阳县望松街道"乡村体校"升级后焕发活力的缩影。近日,松阳县通过校村社联动、资源互通模式打造的文体教育平台,以"体育+艺术"双引擎破解青少年成长难题,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宅家追剧"到"球场追梦"。"过去周末总宅家或自己一个人打球很孤独,现在每周最期待和队友打比赛!"城北小学学生刘远航的转变,源于县文广旅体局创新推出的"乡村体校"。针对乡村青少年课余生活单一、外来务工子女缺乏陪伴等问题,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体局联合望松街道,将学校标准化场馆与社会资源深度融合,积极对接各项体育项目师资力量,构建起篮球、足球等普惠课程体系,在课余时间为孩子们提供专业、系统、全面的体育教学。首期篮球课程一经推出即告满员。
从“资源钝化”到"活态循环" 。"要让文体设施真正流动起来。县文广旅体局以望松街道城北小学为枢纽,建立校村双向激活机制。学校教学使用的场馆,周末供乡村体校文化特派员授课,形成"专业带训+兴趣培养"双循环,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活态循环”。
从"输送文化"到"种养文化"。"体育教育不是短期输血,而是持续造血。"文化特派员梁亚楼的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作为篮球专业人才,他带领团队制定系统训练计划,既注重兴趣培养,更着眼长远发展:"期待发现好苗子,搭建专业成长阶梯。"这种"种文化"思维正催生多重效应——足球、乒乓球等课程纳入秋季计划,村级文体活动参与率同比提升45%,外来务工家庭对属地归属感显著增强。
"体育是城乡融合的特殊纽带。"松阳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模式将向全县推广,通过"体育+"双轨并行,激活乡村文体基因,提升全民健身活力。随着更多孩子在运动中收获自信与友谊,这场以校村联动为支点的教育变革,正书写着新时代精神共富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