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后村位于松阳县四都乡境内,距县城18公里,坐落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地势易守难攻,体现了明末社会局势动荡,时人为避祸而选在平安之地建村的想法。因村庄偏安一隅,使得陈氏宗祠、洞主公庙、五侯大帝庙等近20幢明清建筑,虽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古朴雅致、熠熠生辉,村落基本保持清代至民国初年的风貌,宛如“活化石”,记录着这方大地的发展脉络、文明印记。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庄位于古官道“竹客岭”南侧两座山岭之间,因屋宅初建于村北一口山塘之后得名,南面的五龙山,向北绵延而下,与北面沿着山势匍匐向上的竹客岭,在村庄的东面撞击出一块巨大的山巅平地,为塘后村民提供了休养生息的巨大宝藏。南宋末期,南陈后主陈叔宝第19、20代孙陈隆、陈泰,从宣平竹川迁居塘后外漈下;21代孙陈伯琛于元末搬迁至塘后,在五代时金陵(今南京)人避难于此所筑的山寨建村,开枝散叶,清道光廿七年(1847)《塘后陈氏宗谱》将伯琛公载为塘后始迁祖,后因村民大意引发大火,将山寨吞噬。清中期,塘后陈氏第13代孙良清公和良勤公分别在外山岗、内塘建起香火堂,14代“有”字辈陈姓后代在废墟处盖起了6幢大屋,第16、17、18、19代孙发迹后又建了20余幢大屋,形成了如今塘后古村面貌。
村踞山巅,村落建筑大多依着山势,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由南往北,顺山蜿蜒,呈“环”形分布,层次分明,形险而峻,九口水井错落、科学分布在村中,卵石路面的巷道纵横交错,连着一幢幢古民居,传统建筑占地面积3.9公顷,占村庄建筑面积的90%。传统民居多为三间两客轩,就地取材,以蛮石、鹅卵石或块石做墙基,黄泥垒墙,沿溪建筑的墙基会高于5米以便防洪,保持了传统区的活态性。民居正厅宽敞,厅堂设祖宗神位,布局规整,内部装饰采用大量木雕,辅以石雕、砖雕以及彩绘,牛腿、雀替、大梁以及门窗隔断均精雕细琢,寓意吉祥,展现村民亦耕亦读亦商的生活状态。建造于清后期的古宅,则受西洋文化的影响,出现罗马柱栏杆,墙体大胆开窗,呈上圆下方的造型。
村头古树林密布,枫香、槐树、松柏将村庄东面遮挡的严严实实,站在村头向西面观看,异常通达开阔。塘后村西面有一条陡峭的小道与3公里外的官道相连,山道沿溪而建,穿过溜光潭、官财潭、龙潭,从海拔800米的山巅,直降而下近500米,一路沟壑纵横,溪流急湍。村庄水系依地势由东南北向西奔流,成“三溪汇流”的独特格局,道路与水系相随,沿着溪流直奔谷底。塘后先民选择在离溪流较近、有一定坡度、土质干燥坚实的台阶地建房,南面有蜿蜒而来的群山峻岭,北面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左右两侧有护山环抱,中间部分堂局分明,地势宽敞,流经村庄西边的溪水经拦坝截流引入各家各户。
旧时松阳通往宣平、金华的官道即由松阳县城北出朝天门,经竹客口、邵山脚、陈家铺、平田、塘后,越寨头岭(又名竹客岭)达宣平县境。塘后村因地处松阳与武义的交界处,曾先后隶属宣平、遂昌、松阳三县,受到各地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如其马灯文化、洪拳武馆等就源自宣平一带。村庄与陈姓始祖的始迁地武义竹客村,有一条清朝中期建造的山道,这条3公里长的古道就成了塘后与外界最为密切的通道,全部条石墁地,有三条又长又陡的岭,其中大百步岭有360个台阶,寓意走过一年四季,小百步岭120个台阶寓意走过一季时光,百步岭的一侧,则是四季常青的槐树和四季分明的枫树,俨然枫槐古道。
世外桃源的塘后村,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几乎与世隔绝,至今仍保持着农历正月初七到十七舞马灯、正月十五摆祭、四月初八吃乌饭等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塘后马灯是脱胎于舞台的戏曲艺术,村民们将舞台上虚拟的马用竹篾破丝扎成马灯,外糊棉纸,套入人身之后就可以演出,舞姿优美。表演者为10至13岁的孩子,扮演杨家将及三国名将等,孩子们着装佩甲纷纷奔赴临近村庄,展现古代战场的风云突变和历史人物的不同风貌。塘后村每年春耕前和秋冬收获后均举行“祈福”,祈求或祭谢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村中自古就有用“米粿棍”人工打捣制作黄米粿的工艺,这种返璞归真和原生态的乡土风味,倍受国内外摄影家和游客关注。剪纸也是塘后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无论老人还是年轻人甚至小孩,空闲时均会跟随长辈学习剪纸,作品精美绝伦。
婺处古道始建于明朝初期,自古是婺州(金华)至处州(丽水)的交通要道,塘后村是古道上的一个关键节点,犹如一颗明珠。村庄不仅地理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在清晨或雨后会形成云海翻腾的山间仙景,有“云上塘后”美称,而且人杰地灵,孕育了诸多仁人志士,如坚持“自己人不打自己人”的黄埔军校教官、国民党少将陈器;为救乡亲遭日军杀害的小学教员陈鑫魁;为建造宣平县石门州桥募捐四处奔波,遭歹徒枪杀的陈璋;还有国际象棋大师陈力行、副师级干部陈立明等,人才辈出。
塘后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21年开始,修缮不知年、花绽、观塘后1978、共富餐厅等民宿综合老屋共13栋,加强村庄石板路、路灯、栏杆、电线序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宣传红色历史文化和名人,以互联网+的形式,开展百人古道远足活动、深山避世之旅等休闲旅游活动,邀请知名旅游博主打卡古道,提升知名度,打造红色雾村基地IP,使得这个古老的村落重新生发勃勃生机,走向“松阳全域旅游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