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桐榔村民收藏的记账单,尺寸为16×22㎝,这些符号看起来很神秘,称为柴码或财码,村民用于记录收购窑柴和出售砖瓦数量。过去桐榔村建有多处砖瓦厂,生产砖瓦供应本村及周边村落的村民盖房补漏,村庄周围的山丘、田边地墈旁至今留有民国前瓦窑遗址10余处、1952年后构筑的5处。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砖瓦匠潘树美去世,桐榔村才结束使用“柴码”记数的历史。
其实阿拉伯数字广泛使用前,柴码是旧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记数符号,又称“苏州码子”,在民间流行了数百年,是一种便捷的记录数码。苏州码子是中国数字文化演变的产物,民间称为暗码、肉码、草码、花码或商码,还有叫杭州码和番仔码的。据史料介绍,这种柴码在800多年前的宋朝就已经使用,工商业最发达的苏州流行广泛,故叫做“苏州码子”,因其简单易学并能配合算盘使用等特点,深受欢迎,后在20世纪初阿拉伯数字的冲击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根据《桐榔村志》记载,“柴码”是用〇、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表示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古时人们用算盘计数,“柴码”一横上面加一点就好像是算盘上档拨下的一个子,用来表示“五”,所以〦是六,〧是七,如遇1、2、3可以横写或竖写,也可以横竖共用(如〢三〡就是231),广泛用以记载账务和表示价码的数字。对照柴码符号,可知这张账单从右到左从上至下所表示的数字,分别为98、103、72、85、100、105、88、84、82、96、89、98、89、100、81、101、107、103、97、111、99、105、91、111、103、111、104、91、73、93、91、94、110、80、94、76、74,合计3489,与末列“共结三千四百八十九斤”一致。
在古代商业活动中,柴码记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字记录方式。最近,笔者在松阳县档案馆征集的药方、商家往来的书柬等档案中也发现柴码的使用。这些档案为人们研究中国数字文化的演变提供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