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松阳传统农业“三张叶子”(烟、茶、桑)之一。相传松阳茶叶种植始于东汉,唐代已成贡品,1929年在西湖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奖,虽已名声远扬,但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得以兴盛。松阳人民凭借着勤劳智慧和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不仅以“一叶之轻”牵起松阳“众生之口”,还惠及四面八方茶农。
这是1984年6月松阳县农牧特产局要求县农工部办理“松阳银猴”执照的报告和县农工部的批复,是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打响“松阳银猴”品牌,为松阳茶结构调整、扩展消费开辟新途径的重要举措。“松阳银猴”茶是赤寿乡半古月村利用福云三号无性系茶树研制的,在1980、1982、1984年连续三届名茶评比会上,均被评为省一类优质名茶,获浙江省名茶证书。
20世纪80年代初,茶叶价格下跌,销路不畅。松阳银猴试制成功后,县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开发种植无性系良种茶园,1991年松阳银猴茶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评为文化名茶,1992年出口西德。随后,县农技站陆续引进推广龙井43、乌牛早、安吉白茶等良种,带动松阳茶叶快速发展。
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了适应茶叶购销体制改革,搞活流通,在县委县府的直接领导和县供销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松阳县茶叶市场于1993年4月开业,位于县城古青线太保殿岭脚公路边,可同时容纳上千位客商进场交易,坚持“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兴市”的服务宗旨,发挥辐射、吸引作用,促进县茶叶大市场的形成。
县委、县政府把茶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实施文化兴茶、品牌兴茶、科技兴茶、龙头兴茶、市场兴茶战略,茶产业得到迅猛发展。2006年,全县茶园面积980.5公顷,茶叶产量5688吨,产值1974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9.5%,越居松阳农业第一位。2007年3月宋珍花等18位代表在县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举办一年一度茶文化节,突出茶叶品牌宣传。
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决策、沉着应对,成功举办了中国·松阳银猴开茶节暨茶商大会。此后,每年举办一次茶商大会,会聚国内外茶界精英,举行松阳银猴茶道表演、万人品茶、名茶推介会、产销对接等茶文化系列活动,并通过国家级、省市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刊登广告和发布信息,提高了松阳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年底全县茶园面积10万余亩,茶叶总产量7258吨,茶叶总产值2.64亿元。浙南茶叶市场实现茶叶交易量3万吨,交易额6.70亿元,居全省首位,成为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茶产业为松阳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为进一步深化“开放兴县”战略,松阳全力构建新阶段开放发展新格局,提升茶产业核心竞争力,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奋力蹚出一条茶产业国际化发展道路。在成功举办历届茶商大会的基础上,遵循相对固定原则,融入国际性元素,举办中国(国际)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邀请到来自15个国家的18名外宾,开启了茶商大会国际化道路的新篇章。
自2008年至2024年,每年举办一次茶商大会,连续十五届茶叶节的成功举办,松阳陆续收获“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绿色生态茶叶之乡”“中国绿茶集散地”“中国茶叶产业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中国茶旅融合竞争力全国十强县”“十三五茶业十强县”“三茶统筹融合发展县”“‘中国生态香茶之都’区域品牌”等诸多国字号名片;“松阳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浙南茶叶市场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中国绿茶第一市”,成为全国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地;“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被评为中国茶事样板十佳和浙江省最具影响力十大农事节庆等荣誉,对弘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提高松阳知名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