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松阳县财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关心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财为政服务”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形势,积极履行财政职能,全县财政运行情况良好,有力推动“二次创业”蓄能提升和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就相关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2023年财政工作情况
(一)找准“靶心”,在做大财政蛋糕上下苦功。
紧紧围绕财政收入预期目标实现,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克服经济下行及减税退费等影响,确保财政收入实现平稳增长。1-11月,全县财政总收入16.36亿元,同比增长10.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7亿元,同比增长7.35%,其中:税收收入7.52亿元,同比增长9.83%。
深入研究上级政策变化导向,夯实项目争取基础,高频率“跑局入厅”,全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截至11月底,累计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28.8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计划26.5亿元的108.83%,相较2022年的25.78亿元同比增长11.87%,同比净增3.06亿元。
(二)抓好“主攻”,在推进一号工程上花大力。
当好“一号发展工程”的“强引擎”。发挥政府产业基金杠杆效应,投入1700万元参与组建了丽水市“4+1”专项基金、参与成立了管网运营公司。形成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科技支出1.04亿元,推进国家特种金属结构材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松阳实验室、“4+X”科创平台等项目建设。推进国资清查盘活,完成104家单位资产清查盘点、69宗公房资产评估,排摸梳理337宗国有房屋资产。
当好“一号改革工程”的“突击手”。加强存量资金盘活,出台《加强资金统筹盘活存量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健全财政存量资金管理清理和安排统筹机制,累计清理回收资金5962.45万元,重新安排使用存量资金6964.09万元。加快“8+4”政策体系落实,全年安排“8+4”财政保障资金22.83亿元(政策体系资金体量位列全市第一),有效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企稳回升。
当好“一号开放工程”的“助推器”。做好惠企政策加减法,出台《松阳县招商引资扶持政策兑现管理办法》,填补政策兑现流程制度空白,兑现受理时间缩减60%以上,累计完成政策兑现69笔,兑现3.19亿元,惠及企业和个人823户次。积极保障重点项目建设,2023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限额18.22亿元,同比增长37%,同比净增4.92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四,有力助推我县道路、市政、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
(三)锚定“关键”,在民生福祉改善上补短板。
全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1-11月民生支出43.9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67%。卫生健康和社保支出11.56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浙丽保、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7%、96.2%、99%,救助困难群众14.13万人次,发放救助金8058.21万元。有效探索“一老一小”“一远一近”“一急一慢”医疗暖心服务模式,助力我县全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评价全市第一并获优秀等次。
严格落实教育保障投入。今年以来,教育支出7.43亿元,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全面启动,协助出台《松阳县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励补助办法》,整合上级补助资金400余万用于义务教育学校空调进食堂等民生实事项目,助力我县学有优教考核评价全市第一。
积极支持文化事业发展。今年以来,文化支出1.02亿元,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文化传承上重点发力,建成或提升城市书房、百姓健身房、社区运动场、松阳高腔传承中心、黄家大院展陈馆、张玉娘诗文馆等一批公共文体场馆;实现非遗文化创新发展,高腔《松州令》亮相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现场展演。
(四)量定“切口”,在实现共同富裕上求突破。
立足乡村推进两大改革试点项目。其中财政部农综改试点试验项目和省财政厅“水墨小港”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已进入项目尾声,带动大东坝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5%以上,7个村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1个村经营性收入超过100万元。共同富裕乡村试点进展顺利,五个共富试点村的建设项目总体进度达80%以上。
着眼家庭谋划百万家庭奔富计划。制定完成《松阳县百万家庭奔富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围绕茶产业和文旅产业两大支柱产业,通过构建茶产业培育壮大集成政策和文旅发展集成政策,健全茶叶全产业链体系,开展万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千幢老屋招商盘活工程,做好富民增收、乡村振兴等“大文章”,加快推进共同富裕进程。
(五)厘定“机制”,在规范项目管理上出实招。
持续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出台《松阳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完善《松阳县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变更管理暂行办法》,制定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和资金管理、造价咨询服务管理、工程竣工价款结算管理制度,建立起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制度体系。今年以来,完成38个项目预审和204个备案工作,送审造价7.33亿元,审定造价7.19亿元,核增额2303.59万元,核减额3729.66万元。
不断加强中介机构履约监督水平。开展政府投资项目框架协议采购,同18家中介签订政府投资项目框架协议,通过通报、考核、合同约定三合一,夯实审核监督基础,倒逼中介机构服务质量提升。今年以来累计通报7期,涉及中介机构11家,暂停委托资格处理10家,扣减服务费处理9家。
(六)注重“创新”,在提升财会监督上见成效
创新联动检查模式,提升监督检查的专业性和威慑力。探索案源线索联动检查财会监督新模式,联合纪委、审计等部门,对32家重点乡镇(街道)、部门、国企、学校开展违规津补贴专项检查和违规公款吃喝问题专项检查,发现并移交县纪委问题线索9条,清退违规款项64.28万余元,约谈提醒6人。
构建预算绩效管理闭环系统,促进预算资源配置优化。将项目和政策绩效管理作为突破口,由点破面成功构建“事前、事中、事后”有机衔接的预算绩效管理闭环系统,形成“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新格局。2023年全县各预算单位编制的绩效目标1589个,编报、审核率达100%,审核项目4个,核减预算资金1718万元,提出合理性建议10余条。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多源增收拓财力。根据全县经济以及税收形势,合理制定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积极对接上级财政部门,及时了解本市各地区收入形势,有效调节收入增幅;进一步加强财税沟通协调机制建设,主动掌握各月度税收收入规模以及重点税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做好非税资金缴库工作,推动非税收入均衡入库,确保其保持合理平稳增长。下大力气推进资产盘活,夯实资产家底,优化资产配置,挖掘国有资产和数据资产价值,拓宽增收渠道。继续加强与发改等部门的协同配合,积极谋划储备项目,用好用足债券政策,不仅要多争取,还要用得好、用得快,形成良性循环。
(二)稳定支出保运行。按照轻重缓急科学调度财力,优化组合地方收入、专项债券、上级补助等资源手段,保障落实县委县政府重大战略任务。坚持有保有压,将“过紧日子”摆在突出位置,以“维持运转为当务之急”,从严控制支出,优先保障国家级以及省市重点项目支出、“三保”支出,保持必要支出强度的同时,不断提高支出效率。结合财政收支运行情况,全力做好库款运行情况的日常监测及风险评估,确保库款保障水平处于合理区间。
(三)统筹发展促共富。着力在发展乡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宜居环境、优化乡村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共富乡村实现路径,促进农民农村“扩中”“提低”,力争打造一批共富乡村“松阳模板”。完成百万家庭奔富行动示范县申报并启动创建,重点围绕茶产业和文旅产业,立足增收、减负、共享、补偿四条路径,全力推进百万家庭奔富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具有松阳显示度、辨识度、共富味的财政促富标志性成果。
(四)严格规范防风险。强化监管,守住政府投资项目风险底线。厘清政府投资与企业投资项目界限,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守住资金安全底线。做好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科学测算严防债务风险,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强化监督,提高资金执行进度。健全债券支出进度通报预警机制,开展资金使用进度通报工作,强化资金规范管理,确保项目资金落地实处,推动项目投资有效增长。从严控制,规范工程变更管理。严格执行《松阳县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变更管理暂行办法》,从严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变更受理和审批工作,减少“未批先变”问题发生,进一步控制工程造价,减少资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财政改革提质效。进一步加大资金统筹和整合力度,原则上要求将提前下达的省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纳入部门年初预算,并细化分配方案,减少年中二次分配。建立项目资金动态调整机制。实时跟踪了解项目执行情况,项目预算执行进度较慢的,按一定比例收回资金,统筹用于急需和刚性项目。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管理,通过完善乡镇财政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乡镇财政机构队伍建设,提升乡镇财政所人员素质,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等方法,全面强化和规范我县乡镇财政管理。推进松阳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平台(二期)数字化迭代项目建设,统筹全县所有到乡镇(街道)或行政村的乡村振兴项目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实现集中投入和统筹使用,不断提高乡村振兴资金使用效益。
(六)国企改革深推进。继续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原则,改变行政化管理思维和方式,强化资本纽带关系,切实维护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稳步推进国有企业发展与混合所有制经营的改革,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转化经营机制,推挤“混股权”和“改机制”紧密结合,对国有绝对控权、相对控股企业和参股企业实施差异化管控。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制度,将“现代治理”观念融入贯穿企业经营运行全过程。鼓励企业对外合作,主动对接央企、省企、上市企业,在资金、技术、项目、市场、管理等方面加强战略合作,探索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实行“新项目、新体制、新机制”,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努力推动国有企业与金融、资本市场的紧密结合 ,加快资产证券化运作力度,积极创新使用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基础设施基金、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金融工具开展融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