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统筹编制资源,更好地满足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松阳县委编办组织开展教育系统机构编制质效评估,并根据评估发现的问题,制定机构编制调整方案,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供给,提高使用效益。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坚持“真评实估”。重点围绕履职尽责情况和相关效益、“三定”规定执行情况、机构配置效益、编制和领导职数使用效益、机构编制管理规范以及个性指标等6个维度,制定分别适配局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幼儿园3个机构类别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部门自评、蹲点调研、走访调查、综合分析、审议报告、结果运用、问题整改、督查通报等8个环节,进行单独访谈270余场,收回各类有效问卷7400余份,对松阳县教育局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及31所学校的机构编制效能进行有效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提出整改建议,并向评估对象反馈。 二、标准与周转相结合,坚持“动态调配”。一是破除观念藩篱。打破机构编制资源“为我所有”的本位思维,对标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积极应对二孩生育政策调整后生育高峰带来的入学高峰和教师需求,以及今后出生人口下降可能造成的师资闲置,推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二是建立民生领域(教育)编制周转池。周转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收放结合。周转池编制重点向教育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倾斜,同时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编制供给力度,加强“一专多能”小学全科教师和“双学科”复合型高中教师培养。三是深化落实“县管校聘”改革。支持教师跨校兼课、跨学段任教,促进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不断推动教师在学段间、学校间合理交流。 三、供给与需求相结合,坚持“量体裁衣”。一是强化人员编制统筹,实行岗位化管理。局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编制实行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保障机关工作正常有序运转。整合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设置,核减调剂教师进修学校等职责弱化的事业单位编制,并实行岗位化管理,细化工作颗粒度,实现职责全覆盖,责任到岗到人。二是规范学校领导职数设置。向规模较大、教学任务较重的学校倾斜,核定党总支书记职数;相应核减学生数、班级数减少及已调整优化的小规模学校校级领导职数。调整后,核定中小学校级领导职数100名,幼儿园园级领导职数30名。三是加强违规借用整改。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制定借用人员消化工作方案,逐步理顺局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学校间的人事关系,规范教师支教、上挂(备案)制度,确保人编岗三者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