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松阳县档案馆收到蔡融、孟运坤等人捐赠的关于松阳知青的档案史料汇编3册,即《我们一路走来一路歌——浙江松阳知青故事》《我们一路走来一路歌——浙江松阳知青历程掠影》《耄耋之恋——纪念浙江杭州知青赴松阳上山六十周年》。汇编真实记录了20世纪50、60年代,一大批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纷纷从城市到农村支持农业生产的历史。
1958年到1960年各行各业“大跃进”期间,工矿企业和有关部门从农村抽调了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从而导致城镇人口迅速增加。此举不仅严重削弱了农业战线,还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造成城镇商品粮和其他商品供应紧张局面。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坚决地认真地清理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紧急指示》和“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浙江省委作出决定,1959年以后招工进城的农民工全部返回农村,并动员干部、工人等家属回乡,凡是没有粮票的城市流动人口一律不准住在城市。金华地委(时松阳区域并入遂昌县,隶属金华专区)随即召开全区县、公社党委书记会议,要求大抓劳动力,有领导有计划地整顿县、社企业,整编机构,精简人员。1961年3月,县委成立了由县委书记等5人组成的“整编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精简机构人员、压缩城镇人口工作,松阳境内吃商品粮人口从1961年的16963人,精简到1963年的9867人。
1964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把“上山下乡”确立为城镇知识青年就业的一项长远方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4月,浙江省成立城镇人口回乡下乡安置领导小组和办公室。5月,全省安置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插队”(即安插在农村生产队)是安置城镇知识青年下乡的主要形式,动员和组织城镇中不能升学或就业的知识青年和闲散劳动力,下乡参加农业生产。
从1965年4月开始,在遂昌县委领导下,松阳区域的西屏、古市两镇着手开展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两镇运用各种工具和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声势。办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习班,深入细致地进行动员教育,使其真正落到实处。古市镇共有94名待业社会知识青年,有88名踊跃报名参加学习,人人写了上山下乡的决心书,家长均在子女的决心书上签了名,做到“全家通”。同时,做好知识青年下乡插队落户的落实工作,农村干部社员热情安置,使下乡知青安心落户。古市镇党委、政府还组织了24个访问小组,每月两次轮流走访,与下乡知识青年一起参加田间劳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其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党的温暖。1965年,松阳区域动员两批城镇待业青年共73人到农村插队落户。1964年至1966年,两批外地知青329人到松阳插队落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务农,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减少了一批吃商品粮人口,降低了城市商品粮供应压力,对于调整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缩短工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国民经济形势好转起到一定作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连续三年既未组织招生,政府也未安排就业,积累三届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出路问题自然就提上了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根据毛泽东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号召,作为“缩小三大差别”和解决城镇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举措,全国各地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1969年1月,县革委会建立“安置办公室”,下发《关于城镇高、初中毕业生,社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任务的通知》,开始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工作。2月,全县200多名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另有27名知识青年到内蒙古落户,此后每年都有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先后有9批,包括绍兴知青324人,共计2861人,插队安置在松阳境内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广大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在国家困难的岁月里,与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经受了挫折和锻炼,增长了才干,其中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后来成长为社会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