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有许多的剂型,有口服的、外用的和静脉使用的。其中口服药品服用和携带都很方便,人们易于接受,使用也很广泛。但有种剂型药品,服用时与普通口服片剂不同,需要特别注意。药师发药时应做好特殊的用药交代,那就是“干的液体制剂”——泡腾片,需要“泡着服”的药片。
泡腾片的由来
泡腾片的历史可追溯到1672年,当时酒石酸钾钠盐合成和“产生泡沫的起泡粉”出现,泡腾散、泡腾浸剂和外用泡腾片剂相继产生。到1904年,《大药学百科全书》中报道了由碳酸氢钠和酒石酸组成的泡腾剂,形成了最初的泡腾片剂。1965年,美国药典(第十七卷)上最先记录了泡腾片这个剂型,但德国是最先获得泡腾片生产专利的国家。
泡腾崩解剂成分
与普通口服片剂不同,泡腾片是含有泡腾崩解剂的片剂,泡腾崩解剂一般包括有机酸和碱式碳酸(氢)盐,放置水中,即刻发生泡腾反应,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CO₂)气体,貌似沸腾,故名泡腾片。常用的有机酸有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等,碱式碳酸(氢)盐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及其二者的混合物。
泡腾片的特点
泡腾片剂型新颖,极具吸引力,服用方便,口感好,容易被接受,特别适用于儿童、老年人以及吞服固体制剂困难的人群。
泡腾片体积小,便于贮存、携带和运输。
崩解快速,体外崩解完全,无需体内崩解过程,时间在1—5分钟内,起效迅速,疗效快,安全性好,生物利用度高。
崩解产生的大量泡沫,可增加药物与病变部位的直接接触,可更好地发挥疗效,所以泡腾片可防治口腔、阴道等疾病。
现有泡腾片类型
目前,国内的泡腾片剂类型有外用型和口服型两大类。
外用型一般为药用,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炎症,如克霉唑阴道泡腾片、甲硝唑阴道泡腾片等,用于妇科霉菌性阴道炎,能够发挥显著的治疗作用,具有起效快、吸收完全、不伤黏膜、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等特点。
口服型又分为药用和食用(保健泡腾片)两类。药用型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消炎、感染等病症,有阿司匹林泡腾片、乙酰氨基酚泡腾片和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等。据文献报道,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在制剂方面具有创新性,更有利于吞咽不便或对气味敏感的患者人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扩张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食用(保健型)主要是维生素及矿物质类营养保健品,用于维生素类和营养物的补充,如维C泡腾片,容易被大众接受。
泡腾片服用时注意事项
1.泡腾片服用时,需用100—150ml冷水或温开水溶解,待气泡完全消失以后再服用,切记不可直接吞服或含服,否则泡腾片在口腔或消化道崩解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会导致窒息、胃穿孔等,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2.不宜用茶水或饮料泡服,以防出现化学反应;儿童需要在家长看护下服用。
3.泡腾片接触空气,特别容易吸潮,所以使用后需盖紧包装瓶子,以防受潮。
4.维C泡腾片要现喝现泡,放置过久,维生素C会氧化,从而影响药效;服用后用清水漱口,以减少酸性物质对牙齿的刺激,避免牙齿受损。
5.不宜长期服用或空腹服用,因为泡腾片会对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会引起胃酸分泌过多、胃酸反流、胃灼热等副作用,特别是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患者,更应少用或慎用泡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