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思路
(松阳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一、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今年以来,县文广旅体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为主要抓手,突出文物安全、项目建设、品牌创建、业态培育、文化惠民,推动文广旅体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2022年松阳县旅游产业增加值快报数13.6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增速4.19%,山区26县排名第一;旅游产业占GDP比重9.51%,山区26县排名第六。2022年公共服务现代化发展指数(CMDI)全省排名第三十三,山区26县排名第五,丽水市排名第二。松阳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全省唯二)。
(一)推进项目建设,夯实文旅发展根基。一是全力推进在建项目建设。清露乡隐旅游度假区、瓦窑文旅综合体项目和卯山森林康养项目有序推进,南山大健康文化园项目基本完工,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完成体育馆建设。二是紧盯项目前期,狠抓落实。积极谋划新开工项目,推进城市文化客厅项目前期,奋力夺取明年一季度“开门红”。聚焦寨头文旅综合体、星辰山度假村(一期)项目前期洽谈、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专题研究、定点破题,推动前期项目建设提速增效。三是推动“招大引强”项目落地见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实施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高质量谋划招引五星级酒店、横岗民宿综合体等一批大好高项目。成功引进浙江松古文旅有限公司,大木山酒店项目落地见效,寻·大木山茶室“爆红”出圈。用好汤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首批试点、跨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重大政策红利,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二)推进融合创新,激发文旅产业动能。一是实施“文旅+品牌”。入选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省级“浙韵千宿”试点县、三都乡创成丽水市第一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创成2家省级产业融合示范基地,陈家铺村获评“浙江文化和旅游总评榜”乡村旅游目的地。新增4家旅游等级(文化主题)民宿(金宿1家、银宿2家、文化主题1家)和3家省级百县千碗体验店。成功创成1家四星级品质旅行社、1家银鼎级特色文化主题饭店和1家金桂级品质饭店。二是实施“文旅+市集”。老街文旅市集被列入全省首批重点培育文旅市集。链接中医药广场、汤兰公所、四联食堂、民宿、茶空间等点位,引导和鼓励开展各类文旅市集,助力打造文旅消费品牌街区。三是实施“文旅+商贸”。举办美食评选活动,积极推广“百县千碗·松阳味道”,打造“松阳家宴”特色旅游美食。开展松阳县第四届金牌导游(讲解员)暨首届美食推介官大赛,钟跃英(王景状元饼)荣获浙江省“味美浙江·百县千碗”美食讲解大赛、“百县千碗·丽水味道”美食讲解员大赛银奖。
(三)做实外拓营销,提升文旅品牌形象。一是强化线下文旅推介。在山海协作区域(余姚、南浔、安吉)、广东(衢宁铁路联合体)、长三角(上海、江苏、杭州)、北京等地举办推介活动12场,参加展会类活动7场,举办文旅市集、诗会、达人采风、直播等活动20余场。二是加强线上文旅宣传。《我是新松阳人》获浙韵千宿短视频大赛省赛综合奖;《又见独山冬-四季松阳》荣获第三届“美丽浙江”国际短视频大赛二等奖,《疗休养胜地》短视频荣获“共富‘浙里’绿水青山短视频征集活动”二等奖。松阳文旅”新媒体矩阵共发布线路、点位、攻略、活动等短视频、推文161个,阅读量108余万次,松阳县获2023年浙江城市文旅品牌策划传播大赛最佳策划创意奖获奖单位。三是丰富旅游产品。由松阳县组成的“浙南秘境田园诗画”旅游线路入选国家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由松古灌区组成的“长江安澜见证之旅”入选国家级旅游线路;松阳端午茶获第二届国际休闲生活方式案例奖铜奖;云上平田“茶缬云裳”获2023“浙派好礼”文创产品大赛旅游纪念主题类银奖;有桥民宿帆布袋文创获第四届“浙宿有礼”乡村民宿伴手礼大赛综合奖;桃野民宿“村口的涂鸦”衍生文创系列获艺术衍生主题类铜奖。
(四)推进文化惠民,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一是拓展高品质文旅空间。完成省政府民生实事“浙文惠享”项目,建成20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个文化驿站和3个城市书房。松阳县图书馆被评为一级馆,文里三庙文化驿站被评为浙江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松阳故事旅游驿站评为浙江省第二批旅游驿站,张玉娘诗文馆(中华女性诗词馆)、中华诗词乡村研读馆(刘学锴祖居)、玖层云水美术馆、拯救老屋南方培训基地等正式开馆。二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开展“文艺赋美工程”600余场,开展送戏下乡200场、送书下乡30000册,文化走亲42场,举办展览和讲座120场,松博小课堂19场,点单式文博体验活动10场,流动博物馆进校园、乡镇、企业80场以及各类阅读推广活动400余场。举办圆梦四季免费培训班30多期,惠及3000余人。文艺精品获佳绩,《客家石仓》获中国村歌大赛三等奖,参加全国乡村村晚冬季展演。
(五)普及全民运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一是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新建5个百姓健身房(古市镇十五里村、赤寿乡红莲村、斋坛乡京梁村、叶村乡横坑村百姓、望松街道石门村百姓健身房)、4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象溪镇政府社区、新兴镇横溪村社区、斋坛乡政府社区、望松街道乌石下村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古市镇十五里村、大东坝洋坑埠头村村级全民健身广场)、1个笼式足球场(古市镇十五里村笼式足球场),完成5个体育场馆改造工程(气排球馆、围棋交流中心、篮球训练馆、乒乓球馆、击剑馆)。二是体育活动惠及群众。扎实推进省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开放试点工作,全县已正式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32家、场地47个,涵盖篮球、排球(气)、足球、网球、门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场(馆)及健身房,对外开放覆盖率达96.9%,辐射带动场地周边群众健身达5万余人次。积极打造全民健身环境,传播科学健身理念,成功举办全国业余围棋赛、全省第三届森林健康节、天空跑越野赛、2023田园松阳马拉松、全民运动会、全民健身周等活动。三是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松阳籍运动员在各类国家级、省级赛事中成绩亮眼。周娅菲获全国第二十九届攀岩锦标赛女子组速度赛第三名、2023首届全国攀岩冠军赛女子速度赛第一名;祝成康获2023年浙江省青少年皮划艇锦标赛男子甲组500米双人皮艇第一名;江雨馨获2023年浙江省青少年皮划艇锦标赛女子丙组1000米双人皮艇第二名。
(六)赓续历史文脉,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松阳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民居类文物建筑长效保护机制的实施意见》,落实文物专项资金620万。文物县乡村三逐级签订文物安全工作责任书321份,签订率100%。探索全县国有和集体产权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险工作,为464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投保1.4亿元,成为全省首个统保文物建筑的县,为文物安全探索了新的方式。进一步壮大文物保护队伍,完成新一轮业余文保员人员调整,实现文保员在县级以上文保单位全覆盖。由县博物馆组织训练的大东坝镇文物志愿消防队在首届浙江省文物消防技能大比武上获文物建筑组二等奖。推进文物平安防护体系建设,省保以上安防项目(二期)已通过验收并投用;县保单位电线套管已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县保单位智慧消防服务项目正式运行。推进文物建筑修缮,完成1处省级文保单位(刘英、粟裕故居抢险加固工程)、1处县级文保单位(板桥廊桥)和5处县级文保点(安民乡台坑村观音桥、西屏街道十字路节孝坊、新兴镇赤岩廊桥、大东坝镇后宅村感应佛堂、玉岩镇香乳山桥)的修缮工作。加快推进4处省保建筑修缮(石仓乡土建筑之敦睦堂、报德堂、培桂植兰、怀德堂)。二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活力。启动“文里之外 老街之中”项目,完成张玉娘诗文馆、汤兰公所展览提升,完成松阳非遗协会组建。松阳县博物馆入选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基地联盟成员单位,石仓工坊研学基地创成第三批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盐卤豆腐”工坊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非遗工坊。竹溪食品祭评为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南宋凤耳瓶获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称号,南宋凤耳瓶文创曲奇亮相央视《一馔千年·烹小鲜》节目,“三元”文具礼盒获2023年全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大赛银奖。新增14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12项县级非遗项目,成功加入浙江省茶联盟。《松阳茶》《浮生茶事》茶文化书籍正式出版发行,《非遗系列丛书》完成审稿,开展银猴茶民间故事征集。三是松阳高腔传承保护成效更加凸显。松阳高腔传承中心(老剧院)试运营;完成高腔现代剧《秘境》剧本创编;松阳高腔《松州令》亮相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暖场的现场演出;松阳高腔传统小戏《八百两》参加第九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等活动并获“优秀剧目奖”;戏曲(松阳高腔)电视剧《红色浙西南》获荷兰新视野国际电影节(塞普蒂米乌斯奖)四项提名奖;松阳高腔亮相央视《一鸣惊人》栏目,参展2023全国演艺博览会。
(七)强化行业管理,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一是“两全两铁”落实安全保障。全方位、多形式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对景区、在建项目、文保单位、娱乐场所等文旅场所开展安全生产检查865家次,出动1013人次,共发现449个隐患点位,已全部整改。其中重大隐患35处,整改率100%。开展各部门联合检查10余次。加强新业态项目监管,出台《松阳县旅游休闲运动新业态项目联合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并召开新闻发布会予以公布,是全市首个明确主要联合监管部门以及全过程、多部门监管职责的县。3家A级以上景区8个新业态项目和2个露营营地进驻省安全监管数据平台。二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认领省执法事项494项,行政检查事项264项,行政处罚事项228项,行政强制事项2项。事项认领率、入驻率100%。2023年全年开展文化旅游及体育市场检查1080人次,检查对象513家次,其中,“双随机、一公开”检查263家次。强化跨部门联合执法,移送案件1件至公安,牵头开展跨部门双随机检查16次。三是优化行政审批工作。深化“证照分离”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认领147项权力事项全部接入政务服务2.0平台,事项审批件100%过2.0平台,即办率、网办率、掌办率、跑0次率、承诺压缩比均实现100%。我局窗口全年完成行政服务办件量928件。四是开展文旅政策兑现工作。落实文旅企业政策兑现741万元;县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兑现44万元;引导留员工稳生产政策兑现16万元,发放其员工消费券17万元。五是提升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举办第四届金牌导游(讲解员)暨首届美食推荐官大赛,组织导游参加丽水市市第七届导游大赛,创宇旅行社徐俏莉获金牌导游员、丽水市文旅推介官称号。组织讲解员参加“诗画江南 活力浙江”文化和旅游讲解员大赛,严景城获“浙江省金牌讲解员”和“优秀红色讲解员”称号。六是强化节假日旅游交通服务。推进“五一”“十一”旅游交通换乘工作,出台《松阳县全县域分级旅游交通换乘体系方案》,推进重点景区节假日旅游换乘体系搭建,明确各部门、乡镇职责,三都、四都等重点景区村换乘优化工作成效显著。七是扎实推进广电工作。狠抓广电安播及网络安全工作,加强领导带班值守,做好春节、亚运等重要保障期安播工作。2023年我县广电安播工作被评为全市优秀等次。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及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试点建设,完成应急广播体系项目县、乡、村三级平台、安全系统的建设;完成新装200套广播终端。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设施设备提升,完成3套地面数字电视节目、1套调频广播节目、3套地面无线传输广播节目和配套节目播发保障系统建设。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县文广旅体局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把推动项目建设和招引、创新产品供给和市场营销、优化市场管服等摆在优先位置,紧紧围绕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省级“浙韵千宿”、省级非遗助力共同富裕等试点建设工作,努力扩大文旅消费,不断壮大文旅产业发展,持续提升松阳文旅影响力。
(一)聚焦文旅资源盘活,着力推动文旅项目多元发展
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加大在建文旅项目的推进力度,瓦窑文旅综合体项目建成并营业,清露乡隐旅游度假区项目的双童小镇A区块基本完工,C区块和双童山酒店推进土建施工。卯山森林康养项目计划仙人谷区块完成装修施工,争取投入试运营。城市文化客厅项目建设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年度投资7000万元。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依托现有优质存量资源,结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理清项目盘子,更新《松阳县文旅产业项目招商手册》,重点加大五星级酒店、汤城、横岗等文旅项目招引,激活四都寨头区块,加强和小红书线下文旅团队对接沟通,积极盘活乡村闲置资源资产。
(二)聚焦历史文脉赓续,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做深田园农耕文化。深入开展文化基因激活工程,进一步深挖松阳农耕文化,依托松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松阴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农耕文化为主线,推动松古灌区和松阳老街串联。加强农耕文明的激活和展示,加大老街传统手工艺的扶持力度,丰富新型业态,突出老街“烟火气、场景化”,打造农耕文明“活化石”,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擦亮传统优秀文化。提升松阳高腔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松阳高腔剧院的常态化运营为重点,出台《关于加快松阳高腔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民间剧团扶持力度,探索专业剧团和民间剧团的“团团共建”合作模式。推进高腔传承保护,加快抢救松阳高腔传统大戏剧目2-5部,复排松阳高腔传统大戏1部、创排折子戏2部。积极参加省市各类戏曲展演活动,融入文艺赋美、文旅推介等活动。推进松阳老城的保护利用,丰富汤兰公所、文庙和南直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业态,进一步增强古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入挖掘楹联文化、卯山叶法善文化等优秀文化,持续推进全国围棋之乡创建。
(三)聚焦新时代文化体育创优,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打造高品质公共文体空间。紧扣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持续推进“浙文惠享”工程。建设城市书房1个、乡村博物馆1个,依托文化礼堂、乡村博物馆等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圈”20个,推动老街交互项目建设。规划建设3个百姓健身房、5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个笼式足球场,5个国球进社区、新建20公里环浙步道。推进全民健身中心投入运营,积极举办多产业联动的品牌体育赛事,以品牌赛事带动场馆运营,并逐步推进赛事活动延展和产业链条延伸。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做好县乡村三级文化资源和产品统筹,创新开展“三送一走”活动,设计文化服务配送清单,以群众点单的形式开展送戏、送书、送展览下乡活动。计划送书下乡7000册,送展览讲座214场,送戏下乡214场、文化走亲40场,文艺赋美演出110场。重点提升“15分钟品质文化圈”的服务,将圈内活动开展、文化点单、设施利用等落到实处。扩大优质文化供给,举办农民文化节、全民艺术普及月等文艺活动,持续推进“文艺赋美”工程。加强基层“三团三社”建设,开展乡村文化能人评选,提高文化团队的活跃度,举办专业培训和艺术展演,继续培育乡村村晚,组织文化员才艺大赛。
(四)聚焦文物保护利用,着力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掌握全县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推进省保单位修缮工程,对宗祠(廊桥)及濒危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指导修缮。常态化开展文物安全检查工作,做好县文物安全巡查队、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通过文物安全巡查队、委托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发动群防群控等方式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力量。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高文物技防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扎实推进消防项目,确保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消防设施覆盖率100%。
持续推进非遗传承保护。扎实推进田园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以省级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县建设为抓手,加大非遗工坊的培育力度,构建传统技艺创作、交流、展示和技能培训平台,深度探索“互联网+传统工艺”的发展模式,提升非遗工坊销售额和就业岗位数。加大非遗主题酒店(民宿)的培育力度。积极利用非遗街区、非遗广场等非遗传承点,开展常态化的非遗传习活动。加强传承梯队建设,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队伍。
(五)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强化文旅体深度融合
丰富文旅消费体验。不断提升松阳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围绕特色美食、露营民宿、民俗文化等主题,推出一批音乐节、美食节、健步骑行等系列文旅活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景区、精品赛事,切实提升在松过夜游客数量。围绕“松阳高腔”“松阳文博” 等文化IP,推出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创伴手礼,打造“松阳好物”旅游购物特色品牌体系。深化“百县千碗·松阳味道”品牌创建,开展松阳家宴“六进”等活动,培育2家以上省级百县千碗体验店。推进融文化体验、旅游消费、商品展销于一体的文旅市集品牌建设,提升“独山市集”“老街文旅市集”,利用乡村博物馆、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策划一批小而美的茶文化、宋韵文化雅集。打造好文艺赋美的“松阳艺事”品牌,探索老街演艺工作,提振老街夜间经济。进驻之江文化中心,携手省文投,围绕“松阳茶”“松阳高腔”“松阳文博”等文化IP,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松阳文旅品牌。
提升文旅载体能级。全面修订文旅产业政策,出台业态奖补等扶持政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加强文旅品牌建设,在2023年完成省A级景区城镇村全覆盖基础上,深化高等级景区城镇及景区村2.0版本建设,启动4A景区城创建,年内争创1家省金3A级景区村,有序推进景区城镇村复核验收。全力推进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完成20个以上市县级示范点项目建设并认定。新增1个省级产业融合示范基地,2个以上“丽水山景”示范基地,新增2家以上省级旅游等级(文化主题)民宿。壮大文旅宣传流量支撑,做实“松阳文旅”自媒体的内容生产,推出山居民宿、线路玩法、地道美食、松阳好物等实用攻略型内容。精准定位客群,打造年轻态“山系生活”旅游IP,加强与小红书、FM93、新民晚报等优质平台的合作,联合谋划“1个话题+N篇网红达人笔记+1场时尚乡村活动”,推动松阳文旅品牌年轻化、品质化发展。
(六)聚焦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推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促进拯救老屋迭代升级。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国家级试点为抓手,全面推动拯救老屋行动从以修缮为主的1.0、活化利用的2.0、片区打造的3.0升级到旅居计划的4.0,促进创意、设计、音乐、美术、科技等融入文旅产业发展,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促进城乡共富。通过推出一批旅居资源(比如526幢可开发老屋)、讲好一批旅居故事(比如孙迎莹、张世铭等)、探索一批旅居模式(比如通过民宿带动、艺术带动、直播带动等),凝练出一组“旅居松阳”特色符号,使之成为诗意乡村的核心吸引物,实现松阳千幢老屋、千名居客、千个项目的蓬勃发展态势,打造中国古村民宿第一县。
夯实乡村振兴要素支撑。强化要素保障,通过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普惠金融等,加强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和文旅项目招引。重点抓好“拯救老屋”南方培训基地的运营,争取常态化举办全国、全省的老屋工匠培训班。探索建立“文化产业特派员”机制,开展年度大学生新乡土影像创作活动,同时积极对接文旅部,争取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推进会在松举行。
(七)聚焦文旅行业监管,着力促进市场环境优化
提升文旅市场规范化水平。开展新版导游词宣讲培训、住宿业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提升景区、酒店、旅行社以及导游等从业人员业务和法律素养。持续开展文旅市场秩序治理,完善文旅投诉处理和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及时查处整治不合理低价游、虚假宣传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桥梁作用,促进旅游行业良性竞争、抱团发展。
深化文旅安全体系建设。坚持“管市场就要管安全,管行业就要管安全”的大安全意识,抓常抓细,突出重点,认真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管理职责。加强法定节庆日、重要活动和敏感时段的监管,针对反复发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隐患,从源头进行分析,督促整改并形成闭环记录。加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建设,完善与公安、市场监管、卫健、消防等职能部门及属地综合执法队伍的工作协调,不断提升我县文旅行政执法和安全监督的能力水平,筑牢本质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