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抓产业、强配套,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1.现代农业提质增量。严守粮食安全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一期二期“非粮化”整治面积共2053.27亩,插花田整治面积63.41亩,同时引进4家种植主体负责“非粮化”整治后现代化种植及管护。瞄准生态有机发展方向,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今年新申报创建有机茶培育基地1处,面积306亩,目前有机茶基地累计培育5处971亩,新增认证面积、有机茶基地(含转换)总面积均居全县第一。积极打造一产示范标杆,成功创建市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申报并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县“十佳最美茶园”3处、县十大农业企业1家,推广商品有机肥700余吨,新型农机600余台。
2.生态工业动能强劲。工业经济稳步递增,规上企业丽水鸿昌混凝土有限公司今年产值超7000万元,在亩均论英雄评价中获评A类企业,兴丰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升级为重点培育企业。开展新兴镇全域工业用地情况调查,谋划盘活低效闲置用地,全面整治“园中园”、厂中厂”现象,重点推进了浙江中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低效闲置用地处置工作,实现亩均税收5万元以上。围绕平安护航“杭州亚(残)运会”工作主线,在全县率先试点开展“三合一”茶叶加工作坊整治,全面排查茶叶加工作坊,完成39家问题突出的“三合一”茶叶加工作坊的整治工作。
3.农文旅融合高标统筹。紧扣一乡一链文旅打造思路,构建“一心引领、两带支撑、全域协同”的全域旅游体系,融入大岭根造纸工坊、砖窑博物馆、梦里峡居等特色点位,打造“江南茶香有机茶谷共同富裕示范带”和“古村峡谷自然风光带”。砖窑博物馆已完成竣工验收,造纸工坊、绿茗峰茶文旅工坊被评为市级非遗工坊,南山南民宿成功获评三钻级民宿。
(二)抓项目、扩投资,发展动能显著增强
1.招商引资成效突出。镇领导班子带队赴金华、义乌、安徽等地开展招商,新引进招商项目2个,其中松阳县郑龙清竹制品加工中心项目,预计投资1257万元;大木山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项目,预计投资8100余万元,以大木山骑行茶园景区为基础,规划开发茶镜空间、稻梦庄园、茶田花坊、观山部落四个功能片区,融合稻田生态共养、绿色农产品种植、田园休闲观光、禅茶文化体验、茶文化休闲度假、农产品加工、农业研学等产业,打造“一园四区”协同发展模式。
2.项目建设有力推进。2023年新谋划500万以上项目6个,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累计5200万元。重点推进“有机茶谷”项目前期建设、新兴镇美丽城镇建设提升项目、茶香小镇茶叶精深加工园区、下源口至徐郑线徐郑桥改建及道路建设工程等新谋划项目建设。着力保障衢丽铁路、松古平原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第二水厂等县级以上重点项目的政策处理工作,其中衢丽铁路已完成涉及到的5个行政村46户45亩土地的分户测量,获评县项目推进“奔跑奖”。新兴镇便民服务中心、农村饮用水提升、高标准农田(粮功区)、移民、建设用地复垦及垦造耕地等项目进展顺利并保障资金拨付进度,同时积极争取后续高标、水毁建设项目、“山海协作”、和美乡村等项目资金。
(三)抓建设、优格局,城乡品质不断升级
1.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以省“千万工程”为指引,不断补齐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位,横溪村成功列为省级第二批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对象,泉庄、徐郑、官岭、横溪4个村列入省级2023年度和美乡村达标村。扎实推进“三治一提升”行动,以“干净、整洁、有序、养眼”为标准,全面清除镇域环境“脏乱差”,拆除违法建筑面积7230余平方米,保障全年“三治一提升”经费200余万元。同步压实常态化保洁机制,落实各村保洁经费44.9万元,针对镇域内垃圾清运、新浦路保洁、横溪小集镇大街保洁等进行市场化运作,强化绩效考核,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村庄保洁覆盖率保持100%,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2.城乡品质跨越提升。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微改造、精提升”工程,持续提升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成功创建浙江省文化强镇。精心打造“幸福新兴”15分钟品质生活圈,成功创建大岭根、后周包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在松阳县2023年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指数CMDI排名第一。系统开展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有机更新,4个传统村落村的老屋修缮、村庄环境整治提升等项目已完成。坚持做好非遗文化传承和弘扬工作,顺利申报县级非遗项目贤溪花棍舞和大岭根太平船灯。
3.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推进内孟、新处、竹囮等村农村生活污水提升项目及新兴镇污水零直排提质扩面工程。深入推进清新空气行动,紧抓秸秆禁烧巡查处置工作,人员巡查600余人次,立案37起,共处罚金额1.9万元。严格落实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工作,对镇域17万余亩山林划分4个区块投入200余人有序全面开展疫木清理,今年完成疫木清理6300吨。探索开展碳汇交易,拓展生态补偿途径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李山头村、谢西坑村率先完成全省第一、第二单茶园碳汇交易,为村集体增收7万元,谢村村完成机关碳汇交易,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全面推进生态信用村创建工作,22个行政村全部创成市A级生态信用村。
(四)抓保障、惠民生,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1.民生保障更巩固。着眼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消薄”攻坚行动,22个行政村均提前完成“30+15”目标任务,年经营性收入总计达1088万元,镇强村公司全年盈利550余万元,工作成果获得市、县领导肯定,并在全市作经验交流。深入开展救助帮扶工作,走访调查贫困户530户749人,发放低保金59.8万元;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审核发放工作,补助583人金额146.65万元;精准实施临时救助新政策,补助235人金额25.15万元。全面落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保补贴等各类惠民政策,推进城乡医保、浙丽保、长护险等各类保障“应保尽保”。
2.公共服务更贴心。着力提高便民服务便捷度和满意度,便民服务中心全年线上办件量1200余件,满意率为100%。加快推进乡镇未成年保护站建设,着力打造枢纽型、综合型的基层社会工作服务平台,今年已新建完成一个未成年保护站。持续深化“扩中提低”工作,开展各项技能人才培训300余人次,实现技能人才增长200余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新增39人。在谢村村试点建成未来村卫生室,配备智慧配药系统,实现远程会诊,为山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
3.文体事业更温馨。走好共同富裕“文化路径”,巩固提升各村文化礼堂,成功创建上安村五星级文化礼堂。深化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聚力打造服务强基共富的红色枢纽阵地,成功创建新兴镇本级、上安村、横溪村、下源口村4个五星级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健康松阳--健康素养进文化礼堂健康讲座46场,成功创建浙江省健康乡镇。完成全镇65周岁以上老人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体检3300余人,50-74周岁人员免费结直肠癌筛查366人、肺癌筛查117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375人。
(五)抓治理、提质效,基层治理卓有成效
1.基层治理细“治”入微。扎实开展镇村干部“大调研”行动,班子成员牵头组织村干部、驻村干部每周至少在村2天以上,深入熟村情、找问题、解难题,并以此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紧扣平安护航“杭州亚(残)运会”工作主线,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行动和矛盾纠纷大化解行动,深入道路交通、城镇燃气、防汛防台、防溺水等23个重点领域,排查化解各类安全隐患1887个、各类矛盾纠纷337件。持续做好人民武装工作,今年完成征兵数5人,圆满完成全年征兵任务的,超额完成大学毕业生征兵指标的33%,认真严格开展民兵集训,荣获全市民兵比武第二名。
2.综治信访稳步推进。扎实开展《信访工作条例》的学习和宣传,不断改进信访工作。进一步压实村干部的化解稳控责任,建立情报信息员制度,在前期已完成3件省级交办事项、1件市级交办事项的基础上,对稳控类事项进行部署稳控。扎实推进“反诈敲门行动”,今年案发量、案损量同比大幅下降,工作成果获得县委肯定,工作做法在全县做经验交流。统筹抓好反邪教、反恐怖、反渗透、禁毒,全面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工作,全力守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群众安宁。
3.法治工作稳中向好。深化推进全省法治化综合改革,有力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今年以来,全镇合法性审查已完成56份,上安茶青市场被浙江省普法办评为优秀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扎实推进执行案件终本出清工作,完成出清案件86件,总量位居全县第二,实现一年任务半年完成。将“大综合一体化”执法改革与茶乡特色相结合,谋划“茶叶监管一件事”,围绕茶产业全链条开展执法监管和处置,开展监管联合检查6次,助企服务3次。强化法治宣传,今年开展入校宣讲1场、宣传活动6场,不断浓厚法治氛围、提升群众法律意识。
二、特色亮点工作
(一)“共富”工坊精准“提低”。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促共富新模式,打造农文旅融合“共富”工坊。绿茗峰茶文旅共富工坊总投资4000余万元,占地面积6.26亩,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设置有机茶种植基地、茶叶加工区、色选区、手工制茶区、包装区、评审区、产品展示区、电商发货区、直播间、“快递进村”共富驿站、冷库、商超、培训教室、餐饮民宿区等,涵盖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仓储、物流、茶文旅融合等茶叶全产业链,通过党建统领、多方协同,带动3个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2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共富”的新路子,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示范“共富工坊”。
(二)“共富”项目实中有新。以丽水市“共富123”行动试点乡镇建设为引领,实施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项目建设,打造电商直播基地4个,总面积3500平方米,吸引绿云峰、碧云天、绿茗峰等知名茶企入驻,聚集优质直播运营团队22个,年网络零售额超5.5亿元,成为抖音茶叶类场景式直播排行榜第一名,带动了周边2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直播工作,实现农民增收600多万元。全面推进内孟党建示范点建设,整合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实施光伏增收项目、村庄环境整治、党建元素营造等项目建设,引入乡贤投资220余元万开发红色餐厅、民宿等项目,打造茶香江南循迹溯源党建示范点,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三)“山海协作”全面升级。全面深化与宁波、安吉、南浔等结对县、市的交流合作,与宁波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安吉白茶集团成功签订产业共富合作协议,建成“山海协作”共富工坊两处;积极推进南浔“茶叶飞地”项目建设,已建成飞地项目茶园104亩。投入“山海协作”援建资金150万元建设大岭根村非遗“共富工坊”二期项目,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建设精品民宿,拓展游乐项目,打造共富新增长点。以绿茗峰茶文旅“共富”工坊为平台载体,与安吉县共同创办“共富学堂”,同时安吉县通过“山海协作”援建方式捐赠茶机设备和优质茶苗,共同合作开发“共富茶”系列茶叶产品,力促产业“共富”。
(四)流量赋能打响名片。深入拓展茶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做精做优“来自新兴的Ni”品牌IP,今年推出“溪水悦心”民宿篇、“非遗传承”民俗篇、“基层执法”治理篇、“有机茶谷”产业篇、“最美女性”人文篇、“和美乡村”振兴篇等6个系列主题短视频,共发布视频58期,双平台累计浏览量超350万人次。同时依托流量平台打通线上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三、2024年工作思路
(一)锚定共同富裕,以志在必得的“信心”加快产业发展。
1.壮大主导产业。围绕建设“中国有机茶乡”目标战略,打造“生态有机茶谷”,培育千亩有机茶认证基地,以点带面成片提升新兴茶叶品质,成为松阳有机茶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高地。积极对接“非粮化”整治地块出租、种养事宜,做好“非粮化”后半篇文章。加快培育现代农业“领头雁”,培育2家以上县级农业经营示范主体。
2.培育共富产业。大力推进茶光互补项目,在谢村片区择优选取内孟村、大岭根村、谢西坑村、谢村村4个地块茶园,建设面积约4600亩的茶光互补示范基地。下步将开展项目一期约2000亩茶园的政策处理工作,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同步谋划“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茶园经营模式,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用地租金和分红收益,努力将项目所在地建设成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样板地。
3.深化农文旅融合。创新提升“来自新兴的Ni”品牌IP,持续输出新兴人文、产业、旅游、美食,打开全域旅游版图,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2024年计划发布短视频40期以上。做精做优大木山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项目,有机融合稻田生态共养、田园休闲观光、茶文化休闲度假、农产品加工、农业研学等产业,打造现代化的最美田园综合体。精心谋划“红绿融合”发展文章,进一步做好总书记调研足迹、湘湖师范遗址、麻士尖战役遗址等“红色根脉”的挖掘和展示,融合沿线特色产业、林下经济、传统村落、乡风民俗等多重元素,规划建设红色餐饮、休闲民宿、研学基地等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红绿融合”产业发展新模式。
(二)着力激发动能,以突围跃迁的“决心”大抓项目建设。
1.扩大招引版图。积极适应财政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树立全员招商理念,建立招商激励机制,做大工业企业基本盘。持续推动“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不断深化乡贤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实现乡贤“回归”、资源“回流”、项目“回迁”。全力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对接好、落实好、服务好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企业,用好用活AAAA级景区大木山骑行茶园、茶香小镇、省级美丽城镇等金字招牌,持续引进高质量、带动强、效益好的项目企业。
2.紧盯项目建设。2024年新谋划项目41个,计划总投资7854万元,包含茶产业、交通、饮用水、民生实事、移民、水利、建设用地复垦及垦造耕地等方方面面,有力推动镇域高质量绿色发展。重点保障衢丽铁路、第二水厂、松古平原水系综合治理、江南灌区徐建配套现代化项目等县级以上重点项目的政策处理工作,确保项目有序推进。不断深化“山海协作”,推动项目共建,力争建成150亩以上安吉精品白茶示范基地。
3.优化要素保障。完善“三服务”长效机制,落实落细助企服务保障政策,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用地规划、基础设施、村企协作等方面具体困难和问题,实打实为企办实事、解难题、增信心。统筹利用好全域土地整治和集体土地入股等政策,全方位开展闲置用地推介,为项目落地、平台建设、经济发展积蓄后劲。
(三)注重全域提升,以精细周密的“匠心”绘就民生底色。
1.高品质打造门户形象。继续坚持以省“千万工程”为引领,持续巩固“三治一提升”整治成果,不断补齐乡村硬化、亮化、美化、绿化等基础设施、“三大革命”服务设施,推动村庄人居环境微改造、精提升,实现镇域环境长效管护。高标实施省级垃圾分类示范项目和横溪村省级和美乡村试点项目,继续推进绿茗峰茶文旅共富工坊和梦里峡居民宿综合体二期项目,植入文旅、电商、文创等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2.高标准实施生态治理。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巩固省级美丽城镇创建成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合实施松古平原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松阴溪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水利重点项目,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新常态。
3.高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民政等民生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切实保障民生福祉。加强交通路网规划和建设,优化交通路网体系,加快下源口至徐郑线、竹囮至朱山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对谢村片区15余公里山区公路弯道和狭窄路段进行拓宽和削坡,并在重要路口增设遮阳挡雨候车亭,提升山区群众出行安全感和幸福感,争创县级“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全力化解贤溪村与下源口村遗留多年的林地权属纠纷问题,消除集体矛盾,为村村联合抱团发展打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