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田园趣味景象,如今这番趣景即将在斋坛乡乡间稻田上演。
走进斋坛乡京梁村“稻蛙共生”共富试验基地,村民和党员干部们躬身劳作,青青绿绿的秧苗在他们手中流水作业,从育秧田“搬”到水田里安家落户插秧,与此同步的还有围网、食台等基础设施建设,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
据悉,“稻蛙共生”共富试验基地占地面积11.5亩,分为四个区块,充分利用水稻和黑斑蛙的不同特性,互为补充,进行一田多收、绿色生态的种养模式。“水稻遮阴,可为蛙类提供天然的栖息场所,还原生长环境,而蛙类又是稻田的捕虫能手,它的排泄物可作为稻田肥料,助力稻谷无化肥、无农药、纯生态种植。”省科技特派员、浙江大学徐海圣教授介绍,黑斑蛙市面价值较高,通过“稻蛙共生”模式,将大大提高亩产效益,预计可达一万至一万五千元之间。
此外,由于“稻蛙共生”对于秧苗的种植密度有较高要求,因此多以传统的人工插秧方式为主,插秧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大量人工需求,有效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均增收150至180元。
“稻蛙共生”也是我县推广“稻+”生态种养模式的缩影之一,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依托良好生态优势,不断探索推广节本增效、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的“稻+”新模式,在提升水稻亩效益、稳定水稻面积的同时,也让更多种植户尝到甜头。
“稻虾共作,一田双丰收,一年四季都没有闲时!”松阳县蒙富家庭农场负责人阙林峰笑容满面地说。眼下正值小龙虾成熟上市时节,走进位于斋坛乡小石村的松阳县蒙富家庭农场内,虾农身穿水裤,熟练地收起虾网,将一只只个大肥美的小龙虾收落入筐。
这里“稻虾共生”的综合种养模式是将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占地面积55.6亩,所有稻田沿田埂都被挖了一道深1.5米、宽度约3米的U型水沟,让小龙虾“住”进稻田,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农药用量,达到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两不误。
“目前成品虾价格每斤18-30元,最高一天产量有300多斤,产量、收益相对可以。”阙林峰表示,小龙虾捕捞结束后“田也不浪费”,将在六月开始种植抗倒伏能力强的水稻品种。相比固有种田模式,“稻虾共生”的综合种养模式让自己的收益翻了四倍。
如今,我县发展“稻+蛙”“稻+虾”“稻+鳖”等“稻+”特色生态产业模式共计500余亩。下一步,我县尝试继续推广“稻+”种养殖模式,并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研学资源,探索“稻+”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之路,寻求稻田综合种养多元化发展,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新“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