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是党中央立足我国灾害多发频发基本国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省政府根据全省自然灾害的特点确定部署的重点工作,对全面提升国家、省、市、县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松阳县按照上级工作部署,“四措并举”扎实推进各项工程落实。
一、强化机制建设,下好责任落实“先手棋”。一是高位谋划布局。松阳县把自然灾害防治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编制《松阳县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将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纳入规划,从规划和制度层面明晰目标任务,建立长效机制,构建完善自然灾害防御工程体系,有效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二是建立责任体系。构建“1+4+N”责任落实体系,即县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牵头抓总,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水利局、经济商务局、应急管理局等4个部门分头负责,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层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自然灾害防治格局。三是细化任务分工。制定印发《松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松阳县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把28项任务,分解到24个部门,确保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
二、坚持效果导向,出好工作推动“组合拳”。一是主动沟通衔接。针对工作初期遇到的分工不具体、思路不清晰等问题,县应急管理局第一时间对接县政府办公室,明确思路方法,确定了七项重点工程28方面主要任务,确保工作方向不偏、主线不移、焦点不散。二是创新工作思路。将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与县政府投资项目深度融合,积极协调县发改局,及时将地质、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项目,比如将“浙江省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相关县政府投资项目纳入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项目清单,充实完善工程内容。三是细化考核评价。将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作纳入部门年度考核,强化过程控制、细节管理、效果评价,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倒逼部门提质增速、加压奋进。
三、聚焦主责主业,耕好应急管理“责任田”。一是配强工作专班力量。在七项重点工程中,由县应急管理局牵头负责的有三项,为保障有力有序推进,成立由局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专职分管、7个科室紧密配合的工作专班,确保高质高效推进。二是完成应急系统普查项目。全面完成松阳县公共服务设施承灾体、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资源(能力)等调查任务,调查数据共计2867条。编制完成《松阳县历史灾害评估报告》《松阳县乡镇(街道)减灾能力评估报告》等四个评估报告,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应急系统项目于2022年11月顺利通过验收。三是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将闲置厂区修缮后作为全县综合性救援队伍办公、训练及装备仓储的场所,推进队伍装备调配、场地设施共用、基础设施建设、后勤经费保障全流程优化,实现应急资源共建共享。组建“松阳县应急蓝天综合救援队”,分片区推进古市、象溪、玉岩、大东坝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专职消防队)建设,全力打造“135”快速救援圈和农村“15分钟快速响应救援圈”。
四、凝聚工作合力,打好工程建设“系统战”。一是扎实开展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健康森林和五大森林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遏制住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态势,基本建立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功能强大的森林生态体系。板桥乡成功入选为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乡镇,四都乡被评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陈家铺村、平田村被评为省级森林氧吧。二是抓实抓细水利提升工程。通过松阴溪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和四都流域农田生态修复和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流域的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实施河道综合整治、水库塘坝除险加固和社区饮水工程,促使防汛抗旱能力显著提升。三是稳步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完成松阳县1:50000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和玉岩镇、枫坪乡、斋坛乡、竹源乡、板桥乡1: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累计建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39个,完成1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隐患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四是大力提升物资装备保障水平。完成了上下贯通的可视化指挥系统建设,配备了无人机、布控球、移动单兵、卫星便携站等可视化指挥系统装备,实现突发事件可视化指挥调度。各行政村防汛“三大件”(卫星电话、发电机、抽水泵)和“四小件”(电筒、雨衣雨鞋、救生衣、头盔)全覆盖配备。更新完善了各乡镇(街道)森林防灭火装备,配备背负式风力灭火机115台、高扬程森林消防水泵38台、LED多功能爆闪肩灯700只等,提高了森林防灭火的作战效率和区域综合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