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一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完成“非粮化”整治优化面积50220亩,通过“浙农田”系统上图入库粮食生产功能区314个、面积50066.31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2.15万亩(水稻3.65万亩、小麦0.53万亩、旱粮7.97万亩)、油菜播种面积0.95万亩。推广稻菌、稻菜等粮经轮作模式和稻渔、稻虾等综合种养模式试种示范面积1000余亩。严格落实“田长制”,利用“浙农田”系统、卫星遥感等数字化技术,坚决遏制“两非”新增。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粮功区)改造提升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绿色农田项目,总投资5367.3万元,惠及农田1.16万亩。二是推动茶叶提质增效。编制《松阳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出台《松阳县创建“中国有机茶乡”扶持办法》、发布《地理标志产品 松阳茶》。成功举办中国茶商大会、松阳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推广等活动,“松阳银猴”品牌价值30.82亿元,居丽水市第一位、全省第七位、全国第四十七位。启动“有机茶谷”建设和浙南茶叶市场提档升级工程。拟上报新培育有机认证基地23个,面积2048亩,累计建成有机(含转换)茶园面积4303亩。前三季度,全县茶叶产量16110吨、产值14.12亿元,同比增长5.51%、6.13%;1-10月浙南茶叶市场交易量7.66万吨、交易额63.63亿元,交易量趋于平稳、交易额略有增加。三是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推动生猪标准化养殖,三季度末生猪存栏4.98万头、出栏6.89万头,同比分别增加9.9%、6.2%。开展松阳锦鸡遗传资源性能测定及松阳锦鸡新资源认定申报工作。创建中蜂产业共富示范乡、产业园区、共富示范基地各1个,蜂蜜年产量达120吨,新增产值650万元,全县蜂业总产值增长超32%。食用菌产业高效发展,全年生产规模预计可达6747.5万袋,同比增长22.8%。启动江南药谷项目建设,计划2023-2025年发展种植面积2800亩,已落实项目资金515万元,并与贝尼菲特药业等6家企业签订种植协议。前三季度,全县中药材产量495.37吨、产值198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3%、7.5%。
(二)强化农业“双强”支撑。一是深化农业“双强”行动。6个农业“双强”项目通过省厅立项,获得省级资金支持1841万元。启动畜牧“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创建。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新增各类先进适用农机装备2148台(套),享受补贴资金552.89万元,受益农户836户。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1.7亿元,项目由县强村公司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招租,实行合作分红模式,联结带动21个村投资入股2310万元,预计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入股村每年可获得收益分红共计231万元,并带动全县约2000多户菇农销售。二是强化“双招双引”。引进了龙虎坳梅园康养共富农业园、万亩高质量绿色粮食生产基地、特色食用菌智慧型栽培教育实训基地等项目,备案总投资达2亿多元。目前深度洽谈项目8个,总投资8.4286亿元,提前完成年度招商引资任务。引进高校毕业生9人,完成新增高技能人才24名、新增技能人才447人。三是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已培育“丽水山耕”正式会员主体23家,品牌授权产品312个。成功培育浙江正德和食品有限公司、浙江悠谷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首批“丽水山耕”核心基地;松阳香茶被评为“丽水山耕”拳头产品、“丽水山耕”十大标志产品;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被评为丽水市农产品销售大王。谋划实施浙江省网上农博-松阳馆专场活动,5天累计销售商品6456件,交易额全市排名第2,全省排名第11。举办了第四届钱龙山红花油茶节等3场农民丰收节活动。
(三)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一是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组建县“城乡提升”工程专班,编制《松阳县“城乡提升”实施方案(2023-2027)》,申报城乡提升典型案例和“千万工程”试点。建成1个和美乡村示范乡镇(玉岩镇)、4个特色精品村(玉岩镇洋坑村、枫坪乡沿坑岭头村、叶村乡河头村、枫坪乡小吉村)、6个花园乡村精品村。启动3个省级未来乡村创建(新兴镇横溪村、古市镇八都村、象溪镇雅溪口村),总投资8471万元。开展乡村杆线序化工程(20个村)。板桥乡桐榔村入选市“红绿金”产业发展项目(争取补助资金150万元)。开展力溪村、七都村、岗下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数字化试点,创建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村30个。完成第九批所有一般村项目建设(12个)及第十一批重点村(三都乡酉田村)规划评审工作。“松古灌区”农业系统、茶文化系统入库省级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二是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脏治乱治差”和城乡品质提升(简称“三治一提升”)行动,制定出台《松阳县城乡“三治一提升”行动方案》。截至目前,全县清理垃圾500余吨,整治乱堆乱放4366处,交办各类违法建筑、不协调建筑641件,累计拆除5.1万平方米。实施民生实事农村亮化工程,新增农村路灯1186盏。三是提升发展民宿经济。制定《松阳县“古村民宿”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在上海举办民宿推介会,兑现2022年度丽水山居农家乐民宿入住接待奖励资金97830元,进一步打响“古村民宿”。新评定“丽水山居”五钻级民宿4家(空山集民宿客栈、有明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云里听蛙民宿客栈、鸣珂里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累计评定“丽水山居”钻级农家乐民宿48家、省星级农家乐42家,累计发展民宿541家,营业总收入达1.5亿元。
(四)抓好强村富民工作。一是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围绕“农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收入结构逐步优化”的目标,通过发展产业、吸纳就业或项目分红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扶持茶叶、粮食、特色种养殖等传统农业产业,并培育了羊肚菌、工业辣椒、预制菜等新兴产业。实施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项目20个。建成各类共富工坊105家,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500余人,人均月增收3000元。完成低收入农户技能培训349人次。推动来料加工业发展,发放加工费2.61亿元。二是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全面深化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截至11月底,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实现1.95亿,完成2023年度目标任务数2.37亿的82.14%;经营性收入实现1.07亿,完成2023年度目标任务数1.31亿的81.68%;所有行政村完成“30万+15万”基础指标;“25万+”完成171个,完成任务数115个的148.7%;“50万+”完成85个,完成年度任务数91个的93.41%。三是引进订单农业模式。招引盒马鲜生、明康汇等涉农企业到我县发展订单农业,在玉岩镇周安村创建全市首个“盒马村”。通过政府搭台、农户种植、企业收购的模式,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稳定农民增收渠道。鼓励村集体参与经营,积极打造“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共富样板。四是实施“大搬快聚”工程。以整村搬迁(小规模自然村)为重点,积极引导山区农民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鼓励农户选择货币安置,实现百姓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2018年至今,我县已完成搬迁5494户16073人,其中2023年完成搬迁3200人,全面完成市下达指导性任务指标。
(五)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一是有效完善建房审批制度。升级、完善农民建房“一件事”审批系统,实现农民建房申请、审批、监管等全流程“网上办”,截至11月15日,全县累计审批318宗,27444平方米,涉及人口745人。其中:通过建房“一件事”审批167宗,14251平方米。修改完善《松阳县农村村民建房审批管理工作方案》,拟定补充文件,进一步完善审批管理工作。二是全面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全市农业标准地改革工作推进会在我县召开。制定松阳县农业标准地规划。依托县乡两级强村公司,搭建土地流转平台,探索建立了“农户→流转平台→经营主体”的土地流转模式,收储农户土地约5万亩。累计建成“松荫庐”“绿茗峰”等农业标准地地块20个,农业标准地面积达8291亩。三是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打造“乡贤调解团”县域乡村治理品牌及“茶香调解”“数治乡村”“三乡人”等镇(乡)域治理品牌,19个乡镇(街道)均开展“一镇一策”精细化治理。组建“1+3+N”网格治理团队429个,“1+N”微网格治理团队1077个,网格员及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实现村级全覆盖。累计建成省级善治(示范)村79个,省级民主法治村41个,省级文明村镇12个、市级文明村镇133个、县级文明村镇55个。
(六)夯实三农安全本质。一是落实“肥药双控”工作。已推广商品有机肥8800吨,主要农作物配方肥3680吨,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12万亩,肥药同比双减超4.5%。与中茶所签订茶园“肥药双控”技术合作协议,在新兴镇、斋坛乡共选择2个示范点开展试验示范。配合中国科学院朱永官院士在樟溪乡开展茶园“非粮化”整治后的土壤酸化治理对比试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抽检合格率达98.5%。二是抓好绿色标准建设。全力抓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已申报绿色食品续展3个企业9个产品,新申报绿色食品2个企业5个产品。强化溯源管理,累计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13259张(含检验检疫合格证),附证上市达5293.59吨。三是强化农业执法行动。开展“117清源”、肥料市场、豇豆质量安全、“肥药双控”等专项执法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32人次,检查主体68家次,抽检样品100余批次,发现12家农资经营主体涉嫌经营假农药,均立案调查并完成案件办理。检查农机合作社、补贴农机产销企业、茶叶加工厂等各种农机主体84家次、渔业生产主体38家次,累计出动检查人员8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50份,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二、2023年特色亮点工作
1.成功入围2023-2025年区域协调财政专项激励资金竞争性分配第一档名单,获得每年1.5亿元合计4.5亿元专项激励资金。相关经验和做法在一季度全县“镇街部门三创”亮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与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合作探索“松阳低碳茶园建设及碳汇价值实现机制”,“茶园碳汇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实现全省首单茶园碳汇交易。
3.入选浙江省畜牧业重点县和种植业重点县。
4.荣获“农业双强”先进集体。
5.荣获“非粮化”整治优化先进集体。
6.申报的《松阳县创新“拯救老屋”行动打造多彩共富精神家园》荣获2022年度乡村振兴最佳创新案例;《创新松古盆地三产融合路径打造“城乡提升”产业发展样板》成功入选浙江“城乡提升”工程(深化“千万工程”方向)省级试点。
7.T/CTMA 010-2020《松阳香茶》中国茶业流通协会团体标准获丽水市标准创新提名奖。
8.“松阳银猴”茶获评2023浙江绿茶(兰州)博览会金奖产品;松阳香茶被评为“丽水山耕”拳头产品、“丽水山耕”十大标志产品。
9.推进香菇标准化示范县(一县一品一策)建设项目,争取省级专项财政资金280万。
10.松阳县和美茶香跑线成功入选农创客点亮乡村·省级十大跑线。
11.四都乡陈家铺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三年绩效评价总评分获全市第一、省级优秀等次,该项工作我县连续三年位列全市首位;四都乡酉田村获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规划评审优秀等次。
12.在丽水市首届强村公司和共富工坊优质产品展销活动中,我县以106.4万元的销售额位居全市第一,获得首届丽水市强村公司和共富工坊优质产品大展销冠军。
13.“红色玉枫 菇香柿溢”乡村振兴项目经验模式被省政协叶正波副主席批示表扬。
三、积极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
2023年,我局共承办人大建议68件,政协提案32件;其中主办55件、协办45件。主要涉及“非粮化”整治后产业优化管理、推进中国有机茶乡建设、加快和美乡村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民宿产业发展、“三治一提升”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为全力实现与代表的见面率、及时办理答复率和满意率“三个100%”,我局收到交办的建议提案后,立即成立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相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详细的交办单,明确完成时限,确保面商到位。严格遵循承办科室落实三次面商机制,按照时间节点有效推动办理工作落实。截至目前,由我局主办的55件建议提案均完成面商答复工作,协办的45件建议提案均积极主动配合其他主办单位做好面商、材料提交等工作。
四、2024年工作思路
(一)推动指标全面性进位
重点关注四项核心指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指数。做好“两项收入”各项工作,保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平稳增长,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重点指标预期目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村集体经济发展指数进入优秀序列。同时,持续关注省对26县考核;市对县考核;省对县、市对县共富考核;省对县、市对县乡村振兴考核等其它考核指标,其中涉及多单位、多业务的,采取定期会商、限时整改制度,争取全面争先进位。
(二)力促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巩固茶产业发展。全面强化有机茶乡建设,持续做好“肥药双控”关键技术研发、试验及后期推广工作;推进有机茶基地建设,2024年计划新培育有机茶园1000亩。加快茶叶市场迁建进度。重新定位茶香小镇功能布局,围绕上安茶青市场,建设茶青交易中心、茶叶初精制园区、茶叶深加工园区。做好品牌打造,深化“松阳银猴”品牌价值评估申报工作,积极选送“松阳银猴”参评大会名茶评比,完善“松阳银猴”产业链,打造“松阳银猴”高端品牌茶;牢牢抓住松阳香茶“香高色绿”特点,明确松阳香茶优质绿茶定位,在香茶受众多的主销区进行品牌推介;进一步制定茶师返松销售茶叶的奖补政策,助力松阳茶市场做强做大;联合丽水市农林科学院选育一个冠“松”字头的茶树良种。做好精深加工企业招引,全面梳理精深加工企业拟招引目录库,依托浙江大学王岳飞教授团队开展茶叶产业宣传,鼓励企业以商招商。规范茶企加工,以政策激励茶厂改造提升,取得SC认证,甄选有潜力的企业,将其逐步培育成县级、市级、省级等龙头企业。二是做强食用菌产业。以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试点县项目为契机,持续做好松阳县农产品(食用菌)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建成省内最大的鲜香菇交易市场,项目总投资1.38亿元,占地面积33亩。加大招商力度形成产业集群,开展工厂化示范生产、食用菌预制菜加工、康养、休闲等一二三产业联动项目,全力协助浙江慧丰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申报食用菌有机认证和保健食品文号。扩大鲜菇种植规模,挖掘盘活各类集体土地和未利用地,实现新增生产规模达5%以上。三是强化畜牧业建设。谋划“两线一工坊”项目建设:1条年屠宰120万羽禽类自动生产线;1条年加工15万只煨盐鸡预制品生产线;1座集生产、培训、直播、展示体验为一体的煨盐鸡工坊。进一步优化无害化处理场和公共收集转运点,完善“统一收集+集中处理+保险联动”机制,2024年力争改造建设一个符合防疫和环保要求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1个,全县动物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四是续写“非粮化”后半篇文章。积极向上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持续整合可利用资金,全面提升我县粮功区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望松街道、樟溪乡引(提)水灌溉等工程进度,严控工程质量,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各类“稻+”模式,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谋划乡村精品化建设
一是持续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抓好“三治一提升”工作,常态化保持村庄环境干净、整洁、养眼。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针对农村环境、垃圾分类、农村公厕进行全方位考评,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奋力打造精品示范。持续深化“千万工程”,认真落实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将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列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重要内容。持续推进第九至十一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建设。根据“一统三化九场景”持续开展省级未来乡村建设工作。不断争取上级资金建设各类项目,持续打造和美乡村示范县。三是全力传承乡村文化。抓好3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横樟、塘后、酉田)的建设进度,充分挖掘当地优势资源,修复村中老屋作为民宿和文创产业中心。盘活现存古建筑,复活非遗项目,举办诗歌晚会、读书会等活动,着力打造更多特色鲜明、形式多元的乡村“夜产品”。
(四)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一是丰富民宿旅游业态。注重创新设计,在民宿周边植入文化、生活体验、精细服务等环节,引导发展“民宿+艺术工作室”“民宿+露营”“民宿+房车营地”等模式,形成2-3条长短不一的精品民宿旅游线路,让乡村民宿从旅游住宿中的一环升级为优质的旅行目的地。统筹不少于200万元资金,对精品民宿的供电供水、充电桩、安全设施等基础设施短板进行提升。力争新增精品民宿不少于5家,新评定星级民宿不少于20家,创成“古村民宿”示范区2个,全力打响“古村民宿第一县”金名片。二是抓实农民增收工作。持续谋划来料加工、共富工坊等项目实施,鼓励乡镇对接乡贤、企业家和爱心人士进行捐资助学、帮难救困。完成《公益性岗位促就业》文件印发,力争帮助200名左右低收入农户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增收。三是完善产业发展格局。围绕民宿、茶产业、肉制品加工、预制菜、智慧农业等产业全面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向现代化、设施化、规模化发展,打通一二三产业融合渠道,全面优化产业布局。2024年,争取申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康恩贝),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正德和、香巴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