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畲族乡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索引号: 77070073_2/2023-21152     发布机构: 松阳县板桥畲族乡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23-12-20 14:39:26点击数: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板桥畲族乡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2022年板桥畲族乡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市党代会精神、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深入对标县委1+4+10”行动方案,发挥松阳“东大门”优势,突出聚焦“竹柳新桥”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水韵畲乡”精准定位,同心书写四张答卷,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做好党建统领文章。大力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深化“组团包村”工作法,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整体跃升。一是发挥党建联建作用。打造“山哈”党建联品牌,深化在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文化传承、资源共享、队伍建设、社会治理等领域合作。加强乡、村、企业党组织牵联动,共建品牌带动、定向招工、产业赋能等模式“共富工坊”,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2022截止目前,全乡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45万元,经营性收入317万元。二是夯实基层组织堡垒。制定“重点项目、重点任务、重点指标”清单,推行“班子、中层帮带制”“书记擂台赛”“精彩一件事”擂台赛,开设“奔跑吧”畲乡青年论坛,完成村干部换届回头看,开展完成党员发展违规清查,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红跃田园,争星夺鼎”前三季度全县排名分别为10、12、11。三是增强重点工作攻坚力。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责任机制,加强应急演练,10月份成功处置2起密接。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疫苗接种任务指标,其中60周岁以上接种完成108%,80周岁以上接种完成180%。窗口期建设用地复垦验收共完成44.7亩复垦任务,完成率达84%,完成全年复垦任务(60亩)74.5%,全县排名第二。超额完成“非粮化”目标任务,完成率110.31%。

(二)做实精准画像文章。立足未来“铁公机”时代赋予板桥新的区位优势,结合当地生态人文资源,高标准编制《乐安里·桐榔文化康养基地规划》,指导全乡域发展。一是凸显板桥“辨识度”。聚焦“茶韵、畲韵、古韵”三韵板桥,提炼“禅、茶、畲、桥”四大主题,覆盖全乡五个行政村,规划“桐川里、茶语间、板桥边、星空下、云端上、山野中”六大产品体系。二是彰显要素“饱和度”。我们始终坚持全产业联动、全乡域覆盖、全要素统筹,加快闲置房产村集体流转,集中全乡要素资源,在寅口古村先行布局业态,连片打造禅修康养体验区。三是提升媒体“曝光度”。通过招商推介、活动引流等形式,全方面展示板桥好山、好水、好风光,助推文化康养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先后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文旅中国、农民日报、欧洲新闻网等境内外30多家媒体报道。

(三)做深产业融合文章。坚持产业为先,文化、科技赋能,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一是茶产业+禅文化。借助千年古刹文化渊源,加快千亩有机茶基地转化,打造崇觉罗汉茶核心区,争取出台标准化制茶标准和工艺,探索强村公司入股运营新模式,提高茶产业附加值。二是畲医药+数字化。挖掘畲医药文化资源,建设数字化的畲医药展示馆、体验馆、名医馆、畲药膳馆等,传承、创新发展畲医药。研究出台《板桥畲族乡2022年度畲药材种植专项激励政策》,扶持种植畲药材,擦亮“浙丽畲医药”品牌。三是畲文化+新农业。坚持文化与经济并重,将文化活动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上半年成功举办第二十八届“竹柳新桥”三月三畲族云歌会,面向56万云友,推出以香茶、香油、香榧、畲蜜为主打的“畲乡有味、板桥有礼”共富公共品牌,打开农民增收通道。

(四)做精筑巢引凤文章。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做好“两进两回”,构建“双招双引”良好环境。一是承办好一个大赛。成功申报3个村为2022年全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招标村,吸引全省20多个高校、300多名师生为板桥发展出谋划策,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同多家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激活当地民宿,多家民宿仅暑期增收超10万元。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分别与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分别在畲医药种植、数字化转化、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深化同中国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茶学系、雷后兴工作室、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合作,指导有机茶和道地畲药材抚育等工作,目前各项工作均进入实质化合作阶段。三是深化山海协作。陆续深化与余姚、上虞、安吉、南浔等地“山海协作”交流,借助各级乡贤力量在项目争取、人才吸引、思路拓展上充分借力,2022年共争取各级资金达1500万元。

(五)做强民族团结文章。我们始终坚持“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上下同欲、同频共振,全力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是积极改善民生。8月,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正式通水,板桥实现与县城用水同网、同质、同价,彻底解决百姓吃水难问题。高分通过省、市美丽城镇创建验收,入选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扶持打造共富村试点,列入第二批省级低(零)碳村(社区)试点创建单位,入围市123”共富示范乡镇,让全乡畲汉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二是积极打造“石榴红”家园。在全乡三个民族村分别建设、提升改造“石榴红”公园、书屋、驿站、工作室,组建“石榴红”童心合唱团,全力擦亮“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打造全乡域的省级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示范点三是积极打造“乡贤文化街区”。在元代诗人周权故里板桥民族村,提炼民族、民俗、宋元、基层治理等文化,打造赋有乡音、乡趣、乡愁、乡韵的,可看可听可品可游的“乡贤文化街区”,使乡贤这支队伍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存在问题

一是干部队伍中仍存在坐等、躺平思想,部分干部作风松散懒。马上就办、不折不扣办、提高标准办、创造条件办、克服困难办、雷厉风行办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二是产业发展成效不明显,经营性收入增收渠道单一,村持续造血功能不足,集体经济相对薄弱;

三是双招双引成效还不够明显,虽然有找到一些意向团队,但要达成最终合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是作为民族乡镇,畲族文化传承不足,本土文化挖掘不够深入。

三、2023年工作思路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细化“二次创业”颗粒度,立足自身民族特色,因地制宜找准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激发产业新动能,努力将板桥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赶超优势,不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做深做透有机茶产业和畲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文章,为民族乡村振兴赋能,绘就山区民族乡镇共同富裕新画卷。

(一)聚力“唯实惟先”,打造党建高质量高地。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将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事情的重要政治任务,依托畲乡宣讲团,童心合唱团、乡贤会等平台,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广泛开展“六学六进六争先”和“七个一”活动,做到党员干部全覆盖,村社群众全覆盖,特色产业全覆盖。“红跃田园,争星夺鼎”为目标,细化颗粒度,加强基层组织和阵地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整体跃升、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发挥区域党建联建作用,开展各基层党员围绕理论联学活动,联抓作风纪律,互相对标,增强党性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进一步改进作风,实现“支部强、党员强”的双强目标。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压实意识形态和党风廉政“一岗双责”,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完善廉政教育常态化机制,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治生态和良好发展环境。

二是坚持党建统领发展。聚焦建设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示范样板的目标,发挥乡党委、各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通过山海协作、校地合作、乡贤招商等平台,吸引广大优秀人才、乡贤、大学生返乡投资、创业。充分挖掘特色农业资源、畲族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产业资源,提升乡村功能价值,推进创业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打开“两山”新通道,加快资源价值转化。在完成畲医药展示馆、体验馆的基础上,引入市场主体,启动建设畲药膳、茹素馆,丰富寅口片区业态。谋划禅茶产业园建设崇觉罗汉茶产销中心,同步推进原生态茶园保护。“红跃田园,争星夺鼎”排名力争前10,创建2个特色共富工坊。

三是不断优化政治生态。加强警示教育,以案例警示、专题活动为抓手,增强针对性、扩大覆盖面,深化开展“清廉家风”、廉政自省日、专题廉政教育等活动,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底线。加强干部执行力建设,建立干部执行力反向测评,压实干部责任。加大对乡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重大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对疫情防控、信访维稳等领域“四个意识”不强的问题加强监督检查,与党委保持一致,用坚决态度、有力措施,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加大察访频率,推动落实、效能提升,强抓作风建设,及时提醒约谈干部。加强片区合作力度,每季度至少开展 1 次片区工作交流,发现问题、促进整改、强化执行。

(二)聚力“破立转型”,培育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一是发展高优生态农业。结合“非粮化”改造契机,种植有机水稻,打造畲味品牌。加快推进油茶、香榧全产业链发展。围绕“产业、项目、机制、效益”四大目标,锚定“有机茶”特色产业培育,推动板桥村有机茶标准化加工厂房建设项目落地,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崇觉罗汉茶”为突破口,做精做深品牌,推动取得最大效益来谋创新、出亮点,提升茶产业附加值。落实生态农业扶持政策,新建一批生态农业基地,积极发展中药材、中蜂等特色种养殖产业。建设种植畲药百草园,以药膳同源为出发点,新发展种植小香勾、黄精芍药等畲药材100亩。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业。坚持全域旅游发展方向,全方位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金村麒上畲族风情特色园和靖板公路“三韵”风情线,建设高山农耕文明体验区,板桥历史文化村落和周权故里,大毛科畲族风情文化村、东坑村红色文化村、桐榔康养基地和传统村落村,实现全域景区化、景区公园化,跨山统筹,将畲乡康养胜地与东西岩、古堰画乡、牛头山形成互动的景区,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三是打造延伸全产业链条。突出“双招双引”的作用,聚人才,引资本,谋项目,注重突出培育特色产业,丰富农村发展业态,进一步拓展农产品深加工,打造延伸全产业链条。从节能减排、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等方面,进一步升级现有传统工业。推行品牌化打造,建立标准质量体系,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三)聚力“变革重塑”,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一是加快大综合一体化建设。组建统一的行政执法队,由乡分管领导兼任队长,实现乡镇“一支队伍管执法”,设立专门办公场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监督,依托村级网格巡查员,强化村级网格巡查员巡查力度,做好日常巡查、线索排查上报、发现和劝止违法行为等工作。

二是加强省级低(零)碳村试点创建。“乡村振兴、全民共富”为导向,探索乡村文化+旅游相融合的民族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通过内生示发展激发乡村内在发展活力,将生态价值与乡村独特的社会文化有机结合,引领带动居民低碳生活、游客低碳旅游。推动畲医畲药畲茶养生体验区项目、数字化有机仿生畲医药材培育基地和数字化“粮功区”基础设施等低碳项目建设。

(四)聚力“富美并重”,建设民生优享的幸福家园

一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全域景区”理念推进乡村风貌升级,围绕文化康养基地项目规划,按照“必需优先”原则,开展文旅配套项目建设,推动“同心书屋”等业态常态化运营。以项目、要素、改革为支撑,依托各类创建活动为抓手,不断深化乡村人居环境美化行动,争创3A景区乡,争取新增花园乡村和3A景区村各1个。以畲族文化为最大的底色,进一步推动畲族文化传承发展,擦亮畲乡特色文化IP 。挖掘和传承畲歌、舞蹈、彩带编制等文化传承,推动畲歌队交流活动常态化,成立畲族婚嫁表演队伍,开展畲族文创产品研发,使文创产品成为传播畲族文化的新窗口。

二是做大村集体经济盘子。针对各村不同情况,提前谋划产业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入股县优质项目,发挥结对部门资源优势,多样化发展村集体经济,如东坑村结对部门国投,利用该部门资源优势,主动谋划参与县优质项目。鼓励村集体项目,通过强村公司运营,推进“崇觉罗汉茶”实现本土化运营。强村公司运营推广区域公共品牌,加快SC认证,通过山海协作、工会疗养、党建联建等平台,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三是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开展“批供未建、一户多宅、应拆未拆、侵占耕地”建设用地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打好“治旧控新”攻坚战,推进“两违”处置长效化管理,确保违建100%处置。做好政策宣传,入户走访,动员全乡力量,重点推进板桥黄碧岗、大水槽、后塘等7个区块,计划推进复垦面积20亩,结合全域政策,推进大搬快聚工程,计划搬迁人口150人,整村搬迁4个自然村。推进桐川小区和寅口片区的风貌提升,谋划流域生态修复、外立面改造、强弱电统一整治、健身广场等项目。

(五)聚力“稳固互促”,深化安全稳定的治理体系

一是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好市外返乡人员信息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核查、第一时间落实管控,严禁出现漏管失管情况。开展防控演练和业务能力提升。加强督促指导,联合乡纪委,对各重点场所“浙丽通行码”、常态化核酸等以及各村返乡人员报备情况开展督查,落实问题即查即改。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厚植为民情怀,尽最大努力做好就业、社会保障、贫困群众帮扶等方面的工作,以应保尽保、应助尽助的原则,最大程度发挥民生保障托底作用。继续发动和组织农民参加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推动城乡困难人员通过产业转型、转移就业能方式增加收入,最大程度降低疫情的负面影响。落实农村困难家庭危房即时救助制度,畅通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和社会救助渠道。

三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综治信访队伍建设,压实村社干部责任,强化源头预防治理。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完善网格化管理,依托村便民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农家书屋、大讲堂等载体,开设“法官讲堂”、建立村民“议事堂”,充分发挥“山哈”调解效能,广泛开展普法教育、乡风文明宣传、反诈骗宣传等工作,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提升治理效能。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