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局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增强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深入实施科技强县、人才强县战略,细化落实创新首位战略,扎实推进创新赋能工程。
(一)全年主要目标
26县考核和市科技目标责任制考核争先进位,争取 R&D占GDP比重指标达到2.0%以上;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8家以上;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2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实现增长12%。新遴选绿谷精英10名;新落地绿谷精英项目3个;新引进外国专家智力5人次。
(二)全年重点任务及举措
聚焦“科技指标提升、科创平台建设、科技项目推进、创新主体培育、科技人才融合”五大任务,以更加严实的作风,不断提升工作能力,细化落实15项工作举措,赋能二次创业,让科技创新成为县域发展新动能和核心竞争力。
1.聚力省市科技考核,打好重点难点指标翻身仗。
(1)开展 R&D 投入强度提升持久战。除继续服务规上企业这个创新主体外,还要重点落实县工作布置要求,加强对接建筑业、服务业、钢铁行业、电力行业等四大行业主管部门,抓好增量扩大纳统覆盖面,开展研发投入提升联合行动。明确部门具体分管领导、责任人,抓好任务分解。建立企业联系清单,对重点企业做好每月纳统情况汇总、监测分析,争取R&D投入应统尽统。
(2)开展高新投资指标攻坚战。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业务能力,厘清纳统规则与标准。用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部门衔接会商制度,积极对接发改、统计、项目业主等单位,对新建项目做好备案前研判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做到应统尽统。
2.聚力实施创新赋能工程,增强科技项目引领力
(3)驱动生态工业能级提升。征集产业关键技术难题,鼓励企业积极争取科技厅“尖兵领雁”项目、省科技进步奖项和国家发明专利,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4)科技强农助力共富先行。实施“松阳“非粮化”改造下功能型抗旱水稻新品种培育及高效生态种养业的技术攻关与推广示范”项目;谋划推进中医药一二三产创新创业项目;深化推进浙江省松阳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各项子项目;做好省市科技特派员项目实施、检查、验收结题工作。
3.聚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好四大平台。
(5)加快松阳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深化与中茶所、丽水农林科院的合作,根据综合体建设内容,继续完成相关指标的建设工作。做好综合体2023年度绩效评估工作。谋划实施综合体中期绩效评估通过后的1000万项目。
(6)加快浙江中医药大学松阳研究院实体化运行。依托浙江中医药大学,精准务实用好700万项目经费使用计划。主要用于筹建组培实验室、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开发食品保健食品和其他产品、资源普查及中医药资料整理和书籍出版、制定松阳中医药产业五年规划、中药材耐连作专用肥料研发等方面。同时不断完善松阳研究院运行框架和部门合作工作体系,建立研究院网站,加大实效宣传。
(7)助力不锈钢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浙江博盛钢业集团有限公司产业研究院的建设(浙江精励先进结构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端不锈钢新产品开发应用。 助推我县不锈钢平台建设。
(8)支持百度智能交通(松阳)创新中心建设。用好省市科技政策,帮助中心申报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并争取培育成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4.聚力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9)大力开展科技惠企政策宣传解读工作。组建科技服务分队,联合县域涉工部门向企业送政策、解难题、增信心,针对国家高新企业、科技企业申报难点堵点问题,对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归集辅导,研发投入后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进一步深入解读。用好松阳县科技大市场等科技中介机构,搭建为企服务高效化团队。
(10)深入落实科技惠企政策。不断加大科技惠企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助企纾困政策直享快达,及时兑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奖励资金。让小县大科技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信心,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11)深挖潜力形成科技型企业培育名单。重点支持县域科创领军企业,鼓励企业申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大力支持企业构建创新载体,指导培育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家。
5.聚力人才科技深度融合,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2)抓好高端人才引进。依托县市人才科技政策抓好重大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引进,大力招引符合我县产业布局、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和一流团队。继续做好绿谷精英申报及项目落地孵化工作,抓好外专人才服务管理,积极推进国家省市人才项目申报。
(13)依托科创平台引育人才。推动产才融合发展,打造一批高能级人才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浙江中医药大学松阳研究院、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平台的集聚效应,实现高端智力服务、优质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等成效。
(14)积极争取人才基金。全力争取丽水市人才科技主题产业基金破零,通过推荐荆虹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AI可视传感器生产线”项目与的卢技术有限公司投资的“智慧汽车”项目积极争取市基金支持,并做好后续跟踪管理服务。
(15)不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服务好省市科技特派员这支高层次人才队伍。依靠特派员转化更多科技成果、传播更多惠民技术,把创新动能进一步扩散到田间地头,培育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带动更多农户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