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有营养丨 孩子身边的食育
孩子身边的食育
2022年5月,教育部下发新规,9月1日起,“做饭”将纳入中小学课程。由此,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名词“食育”。
食育是生存之本,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融合。食育涵盖所有关于“食”的教育,通过对食物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的认识、食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调和、食物生产者的感恩等,可达到培养儿童青少年终身健康身心和立德树人的目的。
餐前
如无法走进农田,也可在家中开辟一块小菜地,种植豆芽、大葱、韭菜、辣椒、番茄等简易作物;亦可在假期,带孩子去农业类博物馆,了解食物从种植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学习食物从农场到餐桌的过程。
教导孩子认识食物、辨别食物,根据身体营养需求选择每天所需食物。保证谷薯类、蔬菜类、水果类、畜禽肉蛋及水产品类、大豆坚果类、奶类、油盐糖的均衡摄入。不同年龄儿童推荐的摄入量可参看《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
学龄儿童平衡
膳食宝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推荐选择当地应季的食物。食物在自然成熟期可最大限度保留营养,选择本地生产的当季食物有利于获取更多营养,不仅新鲜且口味更好。此外,也有利于节约运输能源,保护环境。
孩子挑食厌食在各个年龄段都容易发生。“孩子最近只吃肉、不吃饭菜!怎么办?”家长在家庭中应鼓励孩子参与食物的准备和烹调过程。带领孩子在实操中熟悉食物特性,激发对食物制作的热情。带着孩子洗菜、择菜、切菜等,学习不同食物适宜的原料处理方法;了解先洗后切、开汤下菜、急火快炒等利于食物营养保留的烹饪方法,减少营养素流失;识别不同菜肴烹饪成熟的感官状态,保证食品安全。
在学习烹饪过程中,孩子刚开始可能会有做不好的情况,如洗菜不干净、菜未炒熟等情况。家长不必强求菜肴成品完美,给予孩子充足的信任和实践机会,相信孩子一定会做好。此外享受过程,家长和孩子相互陪伴、一起动手制作美食也是美好的亲子体验。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饮食礼仪亦有讲究。“餐桌”是进行饮食文化教育的良好场所。餐前教导孩子学习进食行为规范和餐桌注意事项,学习长幼有序、礼让宾客、坐姿食相、饮食谦让、勤俭节约等饮食文化。从餐前洗手、帮助摆放碗筷等实操细节开始逐步深入介绍。
餐中
自主进食,营造良好的就餐氛围
注重培养孩子自主就餐的习惯。尊重孩子,给予孩子进餐自主权;重视孩子情绪,创造温馨的进餐环境和氛围。家长切勿将自己的主观食物喜好加注于孩子身上。孩子在学龄前期,永远都保持着对食物的探索和好奇,家长可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懂得食物多样,营养均衡的道理。如孩子挑食偏食,可询问了解原因,针对性地逐步矫正。如不爱吃鱼是因为鱼腥味太重,可以选择一些腥味较淡的鱼类,或者是烹饪时做一些去腥工艺。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做正面示范。
公筷分餐,树立文明新“食尚”
珍惜食物,感谢食物与劳动者
珍惜食物。作为食物被我们食用的这些生物,本身也是生命,我们应该心怀感恩之心,感谢它们维持着我们的生命。尊重食物生产、烹饪制备各个环节中的每个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古诗词,均在诉说食物的劳作不易。
在家就餐,家长可设置好规则,年龄较小的孩子由家长根据实际饭量盛饭菜;年龄偏大且有自主能力的孩子让他自己决定吃多少装多少。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勤俭节约的表率,如制作或选择小份菜;在外就餐后打包剩饭剩菜;教导孩子剩饭剩菜科学储存、合理加工再次食用的方法。从点点滴滴中做到对待食物有“粮”心。
餐后
注意口腔卫生,整理餐桌
餐后提醒孩子饭后及时漱口或刷牙,培养较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让孩子自己收拾餐具和食物残渣,帮助大人把餐具放到厨房。有能力的还可以参与洗碗的家务工作。
多形式食育教育
可以陪孩子看一些食育主题的绘本,能激发和鼓励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如《两个小妖精抓住一个老和尚》《食物从哪里来》《菜园里有什么好吃的?》《云朵面包》《月亮冰激凌》《幸福的柿饼》等,从绘本中感受更多关于食物的童真乐趣。
参考文献:
[1] 食育开放教育平台. 首页[EB/OL]. [2022/6/15].
[2] 唐洪涛, 刘锐, 夏蕊, 等. 国内外食育实践发展现状[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0,26(01): 5-8.
[3] 食育网. 认识食育[EB/OL]. [2022/6/15]. http://www.foodeducation.cn/article/show.php?itemid=1.
[4]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5] 王春明. 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食育分享与体验教育模式[J]. 赤子,2019(8):250.
[6] 郑鑫鑫,李爱秋. 日本幼儿食育文化及幼儿园食育实践的启示[J]. 辽宁教育,2019(22):89-91.
作者:余志英、朱丽燕、刘羽
来源:浙江省营养学会、浙江省疾控中心营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