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四都乡陈家铺村位于寨头岭,距县城15公里,海拔850米,村中民居依山而建,三面靠山面朝峡谷,落差高达200多米,特殊的选址布局,形成独特的“崖居”奇观。2014年,陈家铺村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6月中旬,“最美书店”先锋陈家铺平民书局开业,成为文化和旅游的新地标,并荣获全国“年度最美书店”称号。
近年来,陈家铺村依托古村落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文化引领的活态保护”和“品质优先的融合发展”理念,经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美丽城镇建设、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等工作,依托“生长型”民宿经济的加持助力,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增收,走出了山区县农民共同富裕的“陈家铺路径”。
一、微改“塑形”,生态宜居
把乡村视作易碎品和奢侈品,以珍惜爱护之心对乡村进行系统性改造,坚持最少干预最大有效原则活化利用古村,保持其原汁原味的风貌。利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将闲置民房、灰铺等存量资源改造为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设置,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建筑针灸方式激活片区,立足村庄的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找准发展穴位,植入一些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民宿和文化项目。陈家铺村从过去村貌破败的“空心村”蜕变为令人向往的宜居乡村,村民从“下山搬迁”到“回村创业”。近日,陈家铺村入选浙江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市级示范点。
二、文化“铸魂”,特色发展
注重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提升,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努力恢复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礼仪规范和特色民俗文化,厚植乡村发展内涵,将其有机植入乡村经济发展全过程,推动民宿业主、艺术家等参与乡村治理,融入乡村社会。通过举办摄影论坛、艺术沙龙、乡村音乐会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让陈家铺成为文化诗人聚居地和文化乐园。阿乙、李娟、陈东东、余秀华等诗人、作家不定期到村采风,激发创作灵感。先后举办了“三月三”诗会、“影像中国”摄影论坛、中国·松阳古村落探秘定向赛等多场文化活动。
三、产业“植根”,乡村振兴
构建以高品质生态农业为基础,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资源生长型产业体系,先后引进工商资本3.2亿元,高标准打造了先锋陈家铺平民书局、飞茑集、云夕MO+文化共享空间等一批网红精品书店民宿,基本形成了生态农业、民宿经济、文化创意等多元化乡村经济,书店、咖啡饮品、艺术空间等与本土乡村元素在此间融为一体,带来消费新体验。2021年,在疫情冲击下,陈家铺村乡村旅游活力依旧不断,接待游客30万余人次,各业态综合营业收入共计1700多万,其中先锋书店全年营业额250余万,单日最高营业额突破5万元。
四、招才“引智”,共谋发展
坚持主客共享,融合共生,创新开展“百名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陈东东、庞培等4位艺术家先后入驻;相继吸引了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南京大学教授、建筑师张雷,杭州亦舍酒店创始人雷晓华,宿集创始人夏雨清等一批优秀人才集聚陈家铺,飞蔦集、云夕MO+等一批品牌民宿入驻乡村;2021年,温铁军丽水乡村振兴研究室、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先后落户陈家铺村,为更多有意参与乡村振兴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
五、创业“创新”,山区共富
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外来人口和资金进入乡村休闲和创业产业,建立与当地百姓互为支撑、和谐共处、有机融合的工商资本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如采用“村集体入股”模式盘活农村土地、民房等闲置资产,“飞茑集”、无心云舍、云影心谷、九云间等民宿,村民以未来20年的租金收入入股,每年享受稳定的分红收益。村集体和飞茑集民宿、先锋书店联合成立运营公司,帮助村民销售番薯干。如今,村内新增本土农家乐4家,30%农户闲置房屋流转实现增收,20余位村民返乡创业,带动村集体总收入约100万元,新增村内就业50余人,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在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大背景下,陈家铺村将继续立足于传统村落和生态禀赋优势,依托国家传统村落公园核心区和全域康养胜地金名片建设,坚持品质项目引领,先行先试,通过艺术化、技术化、数字化相结合的“跨界”手段,积极探索推动可持续、品质化的未来乡村发展路径,使陈家铺成为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山区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