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简析
索引号: 00266443_3/2022-14639     发布机构: 县统计局     发布时间: 2022-02-24 14:55:33点击数: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2021年,国内疫情反复及市场需求稳定恢复和同期基数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呈现稳中有进态势,能源消费也同步增长。1-12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8.72万吨标准煤(等价值,下同),2020年同期增长19.2%,2019年增长13.6%,两年年均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为4297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4.3%,2019年增长13.7%,两年年均增长6.7%。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的基本情况

1、重点用能工业企业能耗增长较快。1-12月,全县重点用能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5.61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7.5%增速比前三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落了4.3个和11.6个百分点,低于规模以上工业1.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能耗的89.2%,占比比前三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0.1个和1.3个百分点。电力消费37748万千瓦时,增长13.3%,占规模以上工业电力消费的87.8%。其中3家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9.11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5.9%电力消费9184.7万千瓦时,增长18.7%。

2、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居高不下1-12月,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中高耗能行业企业数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的60.6%,八大高耗能行业(我县涉及六大高耗能行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21.5%,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重为69.6%。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7.9%,去年同期企业家数及综合能源消费量占比分别为59.4%和68.3%。企业家数和综合能源消费量占比较同期分别提高1.2个和1.3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是规上企业平均水平的1.2倍,工业能源消费受高耗能行业影响较大,高耗能行业企业持续保持在较高比例,对完成年度能源“双控”目标构成较大的压力。六大高耗能行业呈现“三降三升”的态势。其中,造纸和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能耗同比分别下降16.4%、45.8%和7.6%;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及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能耗同比分别增长26.2%、22.9%和21.6%。(见表一)

表一    20211-12月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情况表            

指 标 名 称

能耗总量

(万吨标煤)

同比增幅(%)

规模以上工业用能企业

28.72

19.2

高耗能行业

19.98

21.5

其中:纺织业

 

6.75

26.2

造纸和纸制品业

0.11

-16.4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0.17

-45.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40

-7.6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1.05

22.9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1.50

21.6

注:全省为八大高耗能行业,我县只涉及6

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上升18.5%1-12月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9.75亿元,增长0.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上升18.5%,升幅虽然比前三季度缩小1.8个百分点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9个百分点,连续8个月居全市末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不降反升,且升幅较大,将对我县能源“双控”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年度能源“双控”目标任务完成,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从全市9个县(市、区)及丽水经济开发区来看,区域间节能形势差异明显,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呈“六降三升”的态势,云和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最大,下降 8.8%;我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幅度最大,上升18.5%。(见表二)

表二:  20211-12月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情况

各县(市、区)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

全  市

1.39

莲都区

3.36

   #丽水经济开发区

5.28

青田县

-14.64

缙云县

7.15

遂昌县

6.81

松阳县

-18.54

云和县

8.78

庆元县

2.74

景宁县

-2.25

龙泉市

2.21

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负为上升

4、17大重点传统制造业能耗增长较快。1-12月,我县17大重点传统制造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5.46万吨标准煤(等价值,下同),同比增长17.4%。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53.8%,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12.3亿元,增长0.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4%,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1.6个百分点。

二、节能工作存在的难点及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层次低,主导产业能耗偏高,且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我县工业企业的发展基本是承接温州等地区产业转移所形成,加之“十一五”期间对能源管理较为宽松,落户我们松阳的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相对偏高。特别是工业主导产业不锈钢、皮革等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均高于我县平均增加值能耗。因此,这些企业生产形势越好,对我县完成节能降耗任务的负面影响越大。1-12月,八大高耗能行业(我县涉及六大高耗能行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21.5%,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重为69.6%。

2、清洁能源占比低,高碳结构转型较慢。在能源消费品种中,我县的清洁能源比重不高。从终端能源消费看,电力是主要能源消费品种之一,占全部规上工业总能耗的45%左右。长期以来对高碳能源的依赖,使得能源产业布局、基建等都是围绕着煤炭及石油制品展开。由于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等原因,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能源结构转型速度较慢、难度较大,低碳能源存在与目前集约化能源供应模式的兼容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

3、低水平单耗带来节能压力。2018年,我县单位GDP能耗为0.32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市平均0.36吨标准煤/万元低11.1%,居全市第5位。2019年我县单位GDP能耗0.3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0%。从全市9个县(市、区)横向比较来看,当前我县单位GDP能耗水平处于全市中等偏低水平,要实现在这个基础上再继续下降,节能空间有限。

4、日渐提高的环保要求增加用能需求。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企业相继加大环保设施投入,改用清洁能源等,也一定程度上带来企业能耗的上升。另一方面,随着环保整治的加强,污废处置要求进一步提升,企业投入了大量设备进行污废处理以及循环化改造,使得能源消耗增加。

三、下一步对策及建议

工业是节能降耗的重点领域,也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结构节能的重中之重。进入“十四五”新征程,着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力加强新动能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应严控高耗能项目,深入挖掘现有耗能企业节能潜力,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1强化对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加强对重点能企业的节能降耗管理,是降低工业能耗水平和万元GDP能耗水平的关键。明年继续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指导企业及时做好月度能源统计台账,能源品种的出入库单、发票等原始凭证的整理。

2加强企业用电管理。推动重点用电企业建立用电管理体系,完善用电消费台账。鼓励企业建立内部节约用电的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员工节能降耗积极性。此外,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大力推进升级改造工程,通过加强配电管理、优化设备运行、更新技术等方法,提高用电效率。

3、严格控制“两高”行业。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一方面严禁“两高”行业现有企业新增产能;另一方面严格落实新上高耗能项目,根据“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原则,加强新上项目评估,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作为区域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项目。同时,深入开展“亩产论英雄”评价,差异化供给用能等生产要素,进一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能源等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

4、规划好“碳达峰”行动,宣传普及低碳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编制好碳达峰的县级行动方案,在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落实绿色用能模式,保证低碳发展目标的统一性和持续性。以数字化改革为支撑,大力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尽早推进碳补偿机制建设,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低碳经济产业发展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倾斜,反映能源资源利用的环境成本,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不断优化完善终端用能的品种结构。在谋划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时,把可再生能源的电力消费责任权重、节能减排和碳达峰等目标落实到规划中,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压实各级各地碳减排责任,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5、合理平衡生态文明和“双控”任务。在大力推进低排减排工作、引进大型净化排污设备的同时,要紧盯能源“双控”目标,确保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四、下阶段节能降耗趋势的初步判断

由于我县“十三五”能源“双控”任务均没有完成且和目标任务差距较大。十三五”期间,我县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8.02%,仅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的51.4%;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5.0%,远超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市里下达我县2021年能源“双控”的目标任务是:单位GDP能耗下降2.9%,能耗增量为1.4万吨标准煤即能耗总量增长4.0%。但从今年前三季度能源“双控”完成情况来看,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上升14.2%,能源消费总量增长24.0%,均与年度能源“双控”目标任务差距较大,可以看出今年能源“双控”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年度任务基本不能完成。

                                  

                                吴春美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