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辛勤耕耘的人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他也是一名心系群众的人大代表,为选民们解忧代言。他是新兴镇小学集团学校校长、新兴镇第二届人大代表刘拥军。
“校园太小,我想给孩子们一个像样的操场”。
新兴镇自2012年三乡并镇以来,新兴小学的生源开始增多,现有的教学条件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校园太小,连一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能够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了刘拥军心里最忧心的事情。从2007年担任校长至今,10余年的时间,他多方奔走,致力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只为农村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016年刘拥军当选为新兴镇第二届人大代表,也是新兴镇教育行业唯一的一个代表。他说:“群众信任我,赋予我的使命,作为人大代表,就得为人民谋实事。”他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多次提议扩建新兴镇小学,在他的努力下,新兴镇集团学校扩建工程经新兴镇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票决,成为新兴镇2018年10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而他的心仍然没有放下。
为了确保学校扩建工程顺利进行,刘拥军四处奔忙,积极与镇、村干部沟通,协调扩建前期的征地事宜,和教育局、县设计所多次探讨设计方案,为建设一所设计合理、富有特色的美丽校园而数次在田间地头勘察调研,为每一笔建设经费用在刀刃上而仔细斟酌。
截至目前,新兴镇集团学校扩建工程已经完成前期征地40余亩,各项基础设施正在施工完善中,新的校园正如他所愿一步一步变成理想中的样子。刘拥军常常一个人看着规划图,默默地沉思,他希望能将未来的新兴集团学校打造成有品牌有特色的现代化农村小学,他希望孩子们有一个五彩斑斓的童年。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留守儿童是孤独的天使”。
新兴镇集团学校新处校区和谢村校区都建有一个温暖的“留守儿童之家”。每年,遇到留守儿童学生生日,老师们都会精心的准备一份蛋糕,一份祝福,一份小礼物。刘拥军说“留守儿童之家”就是这些孩子们的“家”,教师就是他们的“家长”。在这个“家”里,难过了,有老师的疏导,有同学的鼓励;想念了,可以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与爸爸妈妈视频,送去问候,交流谈心;开心了,大家一起休闲读书、做游戏、开party。这个“家”,倾注了学校和老师浓浓的关爱,洋溢着原生家庭之外别样的温暖。
说起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刘拥军感慨颇多,最早源于一次家访。新处校区和谢村校区均处偏远山区,许多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年幼的孩子留在老家上学。学生小清,就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家中房屋破旧,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照顾,显得特别忧郁内向。那天家访,深深地触痛了刘拥军的心:“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看到他,就像是看到一个孤独的折翼的天使。”回到学校,刘拥军马上布置老师们去摸底班上的留守儿童数量和家庭情况,并制定了党员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实践方案。
他以校长的身份,与教育局、镇政府沟通,通过每学期的开学报名注册工作,掌握全体学生的基本信息,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他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利用选民接待日,就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认真听取选民们的建议,全方面地了解各个村留守儿童的情况,将收集的信息一一记录在册,并进一步梳理分析形成建议,提交镇人大。2017年底,两个校区的“留守儿童之家”,就是在刘拥军他的建议下,得以顺利建成。他希望给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环境。
“教育永远离不开家庭,教师和人大代表都要关心家庭教育”。
茶产业是松阳县的主导产业,新兴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是茶叶种植或加工户,家长们整日忙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刘拥军认为孩子的学习效果、性格形成需要家校合作共同完善,他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他多次建议政府、学校、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引导农村家长重视家庭教育。
一些问题学生是刘拥军重点关注的对象。刘拥军会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情况;会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探讨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会和学生推心置腹谈心,了解学生的真实内心想法,引导他们正视自己的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弥补原生家庭带来的缺憾。
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刘拥军深知自己肩上的使命感又多了一层。他利用每个月的选民接待日,与选民们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会关注家庭教育方面。在他的努力下,很多家长都开始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很多原来因缺少父母关爱内心封闭的孩子开始变得开朗起来。
教书生涯20余载,刘拥军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担任校长11年,他一直致力于“教育为每一位孩子成长服务,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服务”。他是松阳县十大名校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是优秀的;作为一名乡镇人大代表,他是称职的。在不断完善农村教育体制机制、提升农村教育品质、关心关爱学生的道路上,他一直发挥着人大代表服务基层的作用,为家长们分忧解难,为孩子们保障一个美好的未来。
新兴镇人大 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