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宁波财经学院苏光淮老师团队一行3人到松阳,拍摄全面抗战时期英士大学农学院在松办学历史纪录片。
松阳地处浙西南山区,物产丰富,适合农业研究与试验。抗战全面爆发后,浙江省国民政府为保障粮食生产,于1938年1月将所有省立农业机构裁撤归并迁至松阳,在县城北门外太保庙成立“浙江省农业改进所”,统一管理全省农业改进、农田水利建设等各项涉农事业,形成“立足松阳,面向全省”的农业改进、推广大格局。1939年,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在丽水成立,初设工、农、医三院。其中,农学院院址就在松阳农改所内,下设农艺系和畜牧兽医系,借用当地祠堂、民宅作为临时校舍,采取“半耕半读”模式,结合当地农业开展教学,开辟试验田,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技术。
1942年,日军发动浙赣战役,丽水、松阳等地岌岌可危。此后,农学院随英士大学总部先后辗转云和、泰顺、金华等地,1949年8月,英士大学正式停办,农学院并入浙江大学。英士大学农学院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坚持科研与人才培养,是抗战时期中国农学教育的一个缩影。
在松阳县档案馆干部引导下,苏光淮老师团队拍摄了英士大学农学院在松办学驻地太保庙、开发的横山示范茶场等实景,并采访当年留存实物保管人、知情人等。纪录片通过记录抗战烽火中农学院在松阳的办学往事,传承英士大学师生半耕半读、科研报国的精神,为当代青年树立艰苦奋斗、科教兴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