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松阳县档案馆最近征集了一批“松阳老新闻”电子文献,1941年9月16日《东南日报》一则“英大各学院开学有期”通讯:“浙江省立英士大学近因添招新生,原有校舍,不敷容纳,决定将各学院分别迁设于适当地点。农学院设松阳……农医两学院及代办农产专修科,于9月20日开学,25日开始上课……”寥寥数语背后,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战时高等教育传奇。全面抗战时期,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农学院扎根松阳,在炮火中坚持办学,培养农业人才,战局恶化后撤离松阳。本文结合《东南日报》《民生日报》等1940年至1947年报道及相关档案文献,还原这段被遗忘的历史。
1938年秋,随着东南沿海沦陷,浙江及周边省份学子陷入“无学可升”的困境。诸多国立大学西迁流亡办学,然而赴滇、黔求学需跨越数千里,交通与经济的双重压力让升学成为奢望。浙江省政府于同年12月紧急决议创办“战时大学”,初衷是为战地失学青年提供“半工半读”的求学机会——学生可分发至工厂、农场,边实践边学习。1939年5月,教育部为纪念辛亥革命元勋陈其美(字英士),将校名定为“浙江省立英士大学”。
松阳地处浙西南山区,物产丰富,适合农业研究与试验。抗战全面爆发后,浙江省国民政府为保障粮食生产,于1938年1月将所有省立农业机构裁撤归并迁至松阳,在县城北门外太保庙成立“浙江省农业改进所”,统一管理全省农业改进、农田水利建设等各项涉农事业,形成“立足松阳,面向全省”的农业改进、推广大格局。1939年,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在丽水成立,初设工、农、医三院。其中,农学院下设农艺系和畜牧兽医系,旨在培养战时急需的农业技术人才。院址在松阳农改所内,借用当地祠堂、民宅作为临时校舍,并开辟试验田,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技术。据1941年1月《民生日报》报道,英士大学受省政府委托,在松阳增设“农业特产专修科”,专门研究番薯、玉米、山粉等山区作物,以缓解战时粮食短缺问题。
农学院紧密结合当地农业开展教学,采取“半耕半读”模式,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学生每日清晨参与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等实践,午后研习理论,晚间分组研讨技术难题。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操能力,更使其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农学院院长由浙江省农业改进所所长莫定森兼任,技正李化鲸负责教务及与校方联系,任明道、吴昌济等多位专家兼任农学院教员,形成“人才互通、资源共享”的协作机制。教员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农改所项目,学生在科学实验、生产实践中巩固升华知识,如农艺系学生加入“双季稻推广计划”,从选种、育秧到田间管理全程实践,成为该计划的技术支撑团队。优秀学员在读期间就被农改所各科、系吸收为“练习生”,参与业务工作。到1942年上半年,农改所职员从初创时的68人增至300多人(含雇员、练习生),其增加人员相当部分来自抗战大学农学院毕业生。
初时,松阳乡民对“洋学生”的田间操作多持观望态度,认为“无非作秀”。直至学生主导的番薯育种试验田产量显著提高,农户始信服科学农业的实效。农学院与农改所遂以“示范田+合作社”模式扩大推广:农改所专家负责技术研发(如双季稻品种选育);农学院师生驻点示范(指导农户插秧、施肥);乡镇合作社技术员落地推广(组织培训、分发良种)。这一“研—教—推”三级体系,通过“农业推广委员会”加以落实,统筹全省农业技术普及,增强农改后劲,发展敌后经济。
尽管农学院在松阳站稳脚跟,但办学条件极其艰苦。1941年9月,学校通告学生:“开学时须自带干谷,或折纳国(法)币150元充作伙食。”由于通货膨胀,这笔钱很快不敷使用,许多学生不得不靠家庭接济或课余打工维持生计。然而更大的威胁来自战局,1942年,日军发动浙赣战役,丽水、松阳等地岌岌可危。此后,农学院随英士大学总部先后辗转云和、泰顺、金华等地,1949年8月,英士大学正式停办,农学院并入浙江大学。
英士大学农学院在松阳的短短三年,是抗战时期中国农学教育的一个缩影——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仍坚持科研与人才培养。当年与省农业改进所合作形成的“研—教—推”三级体系,创造了农业科教协同的早期范本。或许,这段往事鲜为人知,却如一位校友在回忆录中所写:“我们曾在炮火中播种,虽未等到丰收,但种子已随风飘散,终会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