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望松街道办事处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将2024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举措及成效
(一)强化依法行政,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一是强化组织引领,压实责任链条。成立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为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为成员的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负责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科室配合抓的工作局面。全年开展法治专题学习4次,研究法治政府建设2次。二是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全面梳理和清理规范性文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同时,加强合法性审查,对所有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行为进行前置性法律审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法性。三是推进政务公开透明。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政务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政府决策过程,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二)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法治素养。一是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渠道,组织开展“宪法宣传周”、“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二是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街道、村(社)打造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宣传栏等固定宣传阵地10余个,定期更新宣传内容,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利用电子宣传屏、LED屏播放法治标语、公益广告,让法治观念时刻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三是推进法治宣传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与辖区内城北小学对接,组织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针对企业动态推送法规政策动态,提供法律风险防范指导,助力企业依法依规经营;开展“法律进万家”活动,组织村(社)法律明白人上门入户宣传,发放宣传资料、讲解法律案例,引导居民自觉守法用法,累计走访家庭3000余户。
(三)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是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资源,激活街、村两级调委会的基层治理效能,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调解网络,共调解矛盾纠纷117起,其中重大纠纷23起。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和实践了“人大代表+调解”模式,充分利用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协助解决调解难题。二是加强信访工作。领导班子负责每周五信访接待日接访,做到来访有登记、诉求有回应。同时,落实首办负责制,对于群众初次信访事项,第一时间交办、追踪、反馈,力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矛盾激化升级,信访案件的一次性化解率显著提升。三是加强法律援助服务。每月定期开展村(社)法律服务活动日,将专业的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组织资深律师、法律工作者组成志愿服务团队,现场 “摆摊问诊”,免费为村民解答婚姻家庭、劳动纠纷、邻里矛盾等各类法律疑问,提供精准、易懂的法律建议。同步开展法治宣传,通过发放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以案例说法,提升群众的法律意识与依法维权能力。
二、存在的不足
2024年,望松街道法治政府建设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部分干部职工面对一些复杂法律问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的能力还稍显欠缺,存在凭经验办事的情况。二是法治宣传的精准度和深度还不够,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法律法规解读不够细致深入,对流动人员、特殊群体的覆盖还存在短板,未能做到全方位无死角普法。三是部分复杂矛盾纠纷的调解难度较大,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提升干部法治素养。加大干部法治培训力度,制定系统的年度培训计划,邀请上级部门、法律顾问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内容不仅涵盖常用法律法规解读,更要聚焦法治思维养成与实际案例分析,提升培训的实用性。建立干部学法交流平台,鼓励大家分享学法心得、执法案例,通过交流互鉴,共同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二是继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开展法治需求调研,根据不同群体、行业特点“量身定制”宣传内容。针对老年人,重点宣传防范养老诈骗、遗产继承等法律知识;针对青少年,融入更多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相关法律内容。同时,持续巩固线下宣传阵地,更新优化法治文化长廊、宣传栏内容,让法治宣传常看常新。
三是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矛盾纠纷排查渠道,建立多元化信息收集系统,确保各类矛盾纠纷能够及时发现、迅速响应。同时,建立动态跟踪与回访机制,对于已调解结案的纠纷,安排专人进行定期跟踪回访,通过电话、实地走访、线上问卷等方式,了解协议履行情况,当事人关系修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