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泛黄的奖状颁发于1951年10月15日,由司令员陈毅、政委饶漱石、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等华东军区领导人联名签署,表彰吴健“于工作中有计划肯钻研,完成任务创立功绩”,授予其“三等功臣”称号。今日重睹此状,仍依稀可辨那个时代的风云激荡。这纸奖状,不仅承载着一位新四军老战士的荣光,更镌刻着烽火年代的血性与信念,成为吴健留给后人的珍贵历史信物。
吴健(1923-1993),族名定挥,乳名培义,松阳县赤岸村人。1939年,16岁的吴健加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在团长朱克靖的带领下,他以笔为枪,深入群众宣传抗日,用热血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意志。1940年,他随军转战苏北,亲历郭村保卫战的激烈交锋和黄桥战役的以少胜多。硝烟中,他既是文化兵,又是战斗者,在枪林弹雨中编印传单、鼓舞士气。1941年,战地服务团解散后,他调任新四军一师文化干部,继续活跃于大江南北,用文字凝聚抗战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吴健投身军事教育,调任华东军大(南京总高级步校前身)担任教官。1951年的这张奖状,正是他在军校埋头耕耘的见证。他将军队实战经验融入教案,培养新生代军事人才。然而,因长期伏案工作导致眼疾加重,他不得不在1952年退役,转至宣平中学(现武义二中)任教。从战场到讲台,他始终以“钻研”精神践行报国之志。
这张穿越七十载光阴的奖状,既是军事教育史的特殊切片,更是理解中国革命军队精神谱系的密码本。它见证着战地文工团员向军校教官的蜕变轨迹,记录着从宣传抗日救亡到培育建军骨干的使命赓续。它不仅是家族传承的念想,更是缩映二十世纪中国命运转折的微型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