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企业所需和群众所盼,通过深化改革、夯实基础、靶向治理、示范引领多轮驱动,确保全年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件)和重大舆情,加快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治理现代化。
一、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1. 强化农兽药残源头治理。全面开展受污染耕地源解析,形成污染源全口径清单,持续推进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市生态环境局松阳分局负责)深化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专项行动,持续严打禁限用药物违法使用,严控常规药物残留超标。(公安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开展重点品种专项治理。对鳊鱼、大口黑鲈、鲫鱼、乌鳢、牛蛙等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问题开展精准整治,从控密度、转方式、减用药、强监管、抓追溯、强督考等方面综合施策,全面加强种养殖和流通环节的协同监管。(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组织开展肉类产品综合治理提升行动,全力保障我县肉类产品质量安全,全面营造肉类产品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公安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深入推进豇豆专项整治,因地制宜推进豇豆绿色防控技术,加强示范推广和培训指导。(农业农村局负责)
3. 开展集中用餐单位安全整治。做好省级地方标准《居家养老助餐服务规范》宣贯。(民政局负责)推动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双提升,抓好学校食堂、养老助供餐食堂、医疗机构食堂等集中用餐单位食堂准入和后厨改造提升,学校食堂A级比例达30%以上,养老机构食堂B级以上达60%,老年食堂持证达100%。(教育局、民政局、卫生健康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治理行动,强化学校食堂承包经营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规范学校与企业的权利义务,集中治理学校食堂存在的突出问题。规范学校食材集中配送企业,“阳光配送”覆盖率达到20%以上,推动学校食堂进货台账无纸化。(教育局、公安局、卫生健康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严打食药领域违法犯罪。深入实施“铁拳”“亮剑”“药剑”行动,持续开展食品安全放心行动和药品质量安全行动,聚焦重点领域查办一批食品药品安全违法案件,严打重处性质恶劣的违法行为。依法突出打击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禁用农兽药以及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农兽药违法犯罪,制售病死、死因不明、非法添加“瘦肉精”违法犯罪,注水注药畜禽肉制品以及私屠滥宰犯罪,制售及餐饮行业使用“地沟油”“口水油”违法犯罪,以及通过网络直播平台、雇佣网红、直播带货等方式批量销售伪劣食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公安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扎实推进进口食品“国门守护”行动,严厉打击走私农食产品(含冻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公安局、经济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开展“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公安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进一步深化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机制的实践探索。(检察院牵头,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法院按职责分工负责)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缓免刑审查制度,确保依法严格适用缓刑。(法院负责)落实“处罚到人”要求,依法实施行业禁入。(市场监管局、法院按职责分工负责)
5. 推进重点领域食品药品安全规范化管理。实施生鲜门店动态纳管,强化生鲜门店注册和标识管理、计量器具管理。加大网络餐饮商家监督检查,整治无堂食外卖等不合规行为。(市场监管局负责)加强A级旅游景区、铁路、进出口等食品安全管理,确保食品质量可靠稳定。(文广旅体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开展化妆品网络经营“净网”专项行动。(市场监管局负责)
6. 抓好民生实事项目。全面打造阳光食品作坊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建成全省示范性食品作坊35家。(市场监管局负责)开展集中用餐单位食堂食品安全提升行动,建成中小学“示范食堂”5家以上,老年助餐服务点28个,建成2家“信息公开、后厨清洁、操作阳光”的养老助供餐机构食堂高品质“阳光厨房”。(教育局、民政局、卫生健康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组织实施“菜篮子安全守护微改革”,着力推进农贸市场快检能力建设。持续办好民生“药”事,加快推进民生药事服务站提质升级,新增1台“24小时自动售药机”。(市场监管局负责)
二、着力压实各方责任
7. 压实部门和属地管理责任。各乡镇(街道)根据实际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工作机制,开展包保督导工作;组织开展包保干部全覆盖培训、进行政策解读;在产在营获证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包保督导完成率、督导发现问题整改率达到100%。(县食药安办牵头,各乡镇(街道)负责)深化部门协调联动,有关部门依法履行部门监管和行业管理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签订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目标责任书。(农业农村局负责)
8. 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对生产、销售、餐饮等不同领域企业的分类指导,指导企业结合实际制定风险管控清单,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市场监管局负责)深化农安信用监管,依据信用动态评价结果和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积极探索对农安信用等级高的主体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支持。(农业农村局负责)协助市局编制《医疗美容机构履行药械使用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指导手册》《医疗美容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南》《口腔医疗机构履行药械使用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指导手册》,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与化妆品生产经营秩序,推动主体责任落实。(市场监管局负责)
9. 深化创新示范引领。深化“浙里食安”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建设。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为第一视角,推进“入市第一课”辅导行动、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改革等项目,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立足资源优势和饮食文化,进一步发挥食品产业集群效应,培育壮大全产业链条,推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加快推进共同富裕和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先行。(县食药安办、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强食用农产品准出准入制度衔接,强化承诺达标合格证生产端规范开具和市场端收取查验相向发力的协同监管;配合省农业农村厅升级优化浙农优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模块”,推进重点品种的全程数字化追溯管理。(各乡镇(街道)、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着力强化全过程监管
11. 推动食品全程可溯。贯彻《浙江省食品安全数字化追溯规定》,重点主体上链率达到85%以上,重点品种上链率达到90%以上,鼓励引导重点主体自建系统与“浙食链”系统数据对接,推动生产经营者利用二维码实施追溯管理。(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推动冷链食品风险可控。贯通食品冷链风险智控场景,抓好第三方冷库网上备案,保障冷链食品可追溯。(市场监管局负责)
四、着力提升高水平保障能力
13. 提升干部专业监管水平。实施食品领域从业队伍培优行动,围绕食品安全专业化复合型队伍为目标,探索食品安全专业化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建设。积极参加省市局组织的各类药械化培训、每月“药学习”、每季一研讨等活动,全面提升药械化检查员“专精尖”检查能力,为药品监管检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市场监管局负责)全面压实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责任,加强县级农安监管人员、乡镇网格员和村级协管员农安监管技能培训。(农业农村局负责)进一步加强基层药品监管能力建设,持续实施 “执法双鹰”“尖兵领航”工程。(市场监管局负责)持续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推动基层监管人员转变作风,切实做到监管为民。(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14. 提升风险预警评估水平。构建风险监测预警网络和指挥体系,设立26家哨点,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率100%。(市场监管局负责)强化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品种和地区实施重点监测。(发改局负责)加强食品药品风险隐患排摸,市场监管环节食品、食用农产品抽检量不少于1350批次,省级药品抽检不少于4批次,市级药品抽检不少于30批次,国家基本药物抽检合格率达99.5%。(市场监管局负责)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监测强度提升至1.8批次/千人。(农业农村局负责)持续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省级监测抽检不少于25批次。(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加强部门信息通报与风险会商,年风险监测食品样本量1件/千人。推进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工作。规范开展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以及企标备案管理工作。(卫生健康局负责)
15. 提升基础建设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做好食品药品经费保障。(财政局负责)建设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个以上,创建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2个。(农业农村局负责)配合省市场监管局探索食品研究院“研发+生产”一体化准入制度改革,缩短新型研发成果上市周期,加快食品生产新技术、新成果的落地应用。(市场监管局负责)
五、着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16. 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加速推进政务服务增值改革,持续推广较低风险食品经营许可项目互联网+核查“零见面”办理模式。构建完善药品“四重”增值服务链,帮助新开办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企业获证量产。(市场监管局负责)
17. 助力区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增绿色食品4个、省级名优“土特产”2个。做好“浙字号”“乡字号”品牌的建设。(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8. 助力浙产食品品牌赋能。持续深化商标品牌战略,对新获批的地理标志商标(产品、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引导打造“浙江制造”品牌,积极争创省政府质量奖。(市场监管局负责)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深化粮食产业“五优联动”,积极打造“浙江好粮油”品牌。(发改局负责)
19. 助力医药产业提速增质。对重大企业及重点引进项目实施定制式服务,指导问题整改,形成监管闭环。在研发注册、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生产许可、内销出口等环节为企业提供精准帮扶,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市场监管局负责)
六、着力拓展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20. 拓展科普宣传阵地。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药械化安全主题宣传活动”“百姓点检”等活动,持续加强普法教育、科学知识、反食品浪费等宣传及科普基地建设,提升公众食品药品安全素养。(各乡镇(街道)、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21. 扩宽社会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各级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队伍作用,吸纳社会监督力量,常态化开展社会监督活动。(县食药安办牵头,各乡镇(街道)、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推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提质扩面。(市场监管局、松阳金融监管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畅通食品安全问题投诉举报渠道,完善投诉举报奖励机制,加快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吹哨人”制度。(市场监管局负责)
22. 妥善做好舆情管控和舆论引导。建立完善舆情分析研判和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和质疑,做好舆情回应引导,有效应对重大敏感舆情。(县食药安办、宣传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强化政府、企业、公众、媒体等之间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引导公众科学理性看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避免和减少社会恐慌。引导新媒体准确客观报道食品安全问题,理性有序开展食品安全舆论监督。(宣传部、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