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00266458_0/2024-19479     发布机构:松阳县发展和改革局     来源:松阳县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时间:2024-06-05 09:43:37

文号:

点击数: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送审稿)

 

“十三五”时期是松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全面推进田园松阳建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松阳经济社会的基本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需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来谋划实施。

一、发展背景和总体要求

 (一)发展背景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深化改革创新、推进绿色发展”为主题,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发展路径全面提升。确立了建设田园松阳的奋斗目标和“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名县、开放兴县”四位一体的县域发展战略,确定了绿色生态发展之路。随着田园松阳建设的“三大目标、六大任务”的全面推进,县域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县域发展特色逐渐形成,田园松阳区域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初步核算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85.86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06亿元,预计工业总产值达到20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62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26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一五”末的19.441.639.0调整为15.4:45.3:39.3田园农业提质增效,推进全县域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茶叶全产业链建设,我县成为全国茶产业十强县;田园工业稳步提升,积极开展省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推进生态产业集聚区建设;生态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创建2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为全省旅游发展十佳县培育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新业态,成为中国电商百佳县。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建设新型生态田园城市,南城开发框架雏形初现,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深入实施“六边三化三美”工程,建设美丽田园乡村,建成象一、上安、平田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民宿特色村,基本建成水韵象溪等美丽乡村风景线60公里松阴溪滨水复合绿道。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行动,县域出境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国家级生态县创建通过技术评估

文化名县魅力初显。县城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古市镇成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50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县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和田园松阳文化旅游季,承办全国摄影大赛、全国写生大赛、全国山地竞速挑战赛、省自行车公开赛等高等级赛事,推出一系列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民俗风情节会,建设了农村文化礼堂等一批文化项目

民生福祉显著改善。认真落实特别扶持项目,成功摘掉了欠发达帽子,消除了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3.21缩小至2.2:1,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完成第五中学、城北学、古市小学县文化中心、县人民医院迁建等民生项目的建设,构建县养老中心、区域敬老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为支撑的县、乡、村养老服务体系。实现省平安县创建“十连冠”。

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了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措施,简化审批流程,优化了区域发展环境。“民情地图”成功入选2015年第二批国家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全省首个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标准化试点项目,获得浙江省公共管理政策创新奖。

五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一是生态是松阳的最大优势、田园是松阳的最大特色,必须立足松阳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走符合松阳实际、具有松阳特色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二是产业是富民强县的根本之基,必须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基本方向,全力以赴培育和壮大田园经济,增强县域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乡土文化是松阳最重要的人文资源,必须遵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协调推进具有历史传承、地域特色、人文特质的生态田园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十分珍惜和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资源,彰显千年古县的人文特色,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四是民生是最根本的目标,必须把改善民生、增进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遗余力地发展民生事业,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改革发展的获得感。

 

表一:“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属性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5年

目标

2015年

完成

十二五年均增长

能否完成

经济

发展

全县生产总值

亿元

47.86*

100

85.86

10

人均GDP(常住)

25831*

40000

46238

9.9

完成

三次产业比重

19.4:41.6:39*

12:50:38

15.4:45.3:39.3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4.6

>40

39.1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01.56

300

205

15.1

农业总产值

亿元

13.9

16.1

19.61

7

完成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1.46

200

206.06

22.6

完成

财政总收入

亿元

4.04

8

7.73

13.9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2.55

5

5.26

15.6

完成

旅游总收入

亿元

1.82

6.3

11.43

44.4

完成

自营出口额

万美元

9578

19300

31229

26.2

完成

社会品零售总额

亿元

16.99

35.7

34.48

15.2

社会

发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4

3.12

2.87

10.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064

11700

13267

13.7

完成

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覆盖率

%

95

96

96

完成

人口自然增长率

4.9

6.5

<6.5

完成

城镇化水平

%

35.8*

50

46.3

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面

%

50

80

80

完成

每千人医生数

2.07*

2.02

2.36

完成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3.7

3.1

完成

资源

环境

耕地保有量

万亩

27.4

23.3

25.2

完成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

%

0.56

-15

污染物排放:COD*

%

5760

-14

-17.79

氨氮

%

600

-14.5

-19.06

二氧化硫

%

3072

-11.5

-11.94

氮氧化物

%

1334

-1

-4.9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

60

80

82

完成

县城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

/年

>292

>292

>300

完成

地表水控制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标准以上比例

%

>85

>85

>85

完成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

%

80

90

100

完成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0

95

100

完成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12

12.5

12.5

完成

森林覆盖率

%

75.2

75.5

75.6

完成

科技

创新

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

%

0.27*

≧1.5

0.6

人才总量

万人

1.84*

2.63

2.88

完成

注:(1)打“﹡”表示2010年修正值,与《纲要》上的数据不一致;(2)“【】”内数据为累计值;(3)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增速按照可比价计算,城乡居民收入为名义增长速度

在看到“十二五”取的成绩的基础上,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松阳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底子薄、经济总量小基本县情没有根本改变。“十二五”时期确定的100亿元生产总值和300亿元工业总产值目标未能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关键经济指标虽然实现翻番,但经济总量仍处于全省最后梯队总量小、基础差仍然是需要长期面对的最大实际。

2.生态产业“低小散弱”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还未形成。以不锈钢、合成革为代表的工业产值占比达50%,与绿色生态工业要求差距较大。以茶叶为支柱产业的农业亟需转型升级,旅游养生经济刚步入加快发展期,信息经济、健康、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等新型业态与形成产业还有距离。

3.改善民生任重道远,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难度加大。虽然将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发展,有限的财力与人民群众改善民生强烈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体育中心、科技馆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缺失,民生领域存在短板,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群众生活和基础公共配套亟待加强,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难度加大。

4.基础设施支撑不足,要素制约更加突出。“十三五”时期我县重大基础设施“补课期”、“赶趟期”、“更新期”的“三期叠加期”,在加快推进交通、水利、信息城乡基础设施和民生性项目建设的同时,新常态下资金、土地、环保等刚性制约更加趋紧,化解改革发展与要素制约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5.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因素增多,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挑战增多。安全生产、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等领域潜在风险隐患较多,“平安松阳”、“法治松阳”建设任重道远,深化改革创新、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势总体于我有利。综合分析宏观环境,我县发展环境也呈现诸多新变化。一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成为世界潮流,有利于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加快转化使生态红利加快释放二是随着衢宁铁路、衢丽铁路、丽水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将在“十三五”时期建成,区域综合交通环境将极大改善,我县对接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有利于我县与周边市县的交合作,发展支撑将明显加强。三是随着中央推进新型城镇化力度不断加大,我县处在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并被列为丽水中心城市的拓展区,建设新型生态田园城市面临更好机遇。四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消费拉动阶段,长三角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逆城市化趋势日益显现,乡愁经济蓬勃发展,我县拥有深厚的乡土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城镇、传统村落资源,将迎来建设田园乡村、复兴乡村文明的机遇。五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进入决胜时期,国家对生态功能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县民生事业将加快发展。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松阳将总体处在人均生产总值7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的关键时期,总体进入中等以上收入发展阶段,迎来生态红利加速释放期、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期、乡村文明加速复兴期和社会发展水平加速提升期。我们要坚定发展信心,增强战略定力,真抓实干,改革奋进,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奋力谱写建设田园松阳的新篇章

(三)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引领,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名县、开放兴县”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实施“1236”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田园松阳”升级版,力争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发展目标

2020年,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生活富裕、家园秀美、人文和谐的田园松阳,努力实现“三个明显、三个更加”: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安康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23亿元、6.5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4万元2万元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突破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37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6亿元重点发展3+6”产业,基本形成具有松阳特色的生态田园经济体系现代服务业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分配更加公平,形成供给充分、保障有力的现代国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服务、养老、住房保障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城乡环境明显优化,生活家园更加洁净秀美。生态田园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田园生态更加领先。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南城开发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建成5个田园城市风貌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田园乡村创建率达到80%,“松阳老街”“松阳古村落”成为知名品牌。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全县河流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保持在100%,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5%以上,节能减排降碳完成省下达指标。

3.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人文发展更加繁荣和谐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平安松阳、法治松阳建设全面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以及生态文明、乡村文明建设的制度供给创新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文化名县”建设全面推进,县域文化繁荣发展,成为文化服务完备、文化特色鲜明、文化魅力独特的文化发展先进县,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乡土文化守望地、乡愁艺术创作地、乡野运动养生地。田园松阳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表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15年

2020年

目标

年均

 增长

指标

属性

经济

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5.86*

123

7.5

预期性

2

人均生产总值

4.62*

6.5

7.2

预期性

3

工业增加值

亿元

33.55

50

7

预期性

4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6.14

370

10

预期性

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5.26

7.6

7.5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4.48

53.1

9

预期性

结构

优化

7

旅游总收入

亿元

11.43

35

25

预期性

8

九大产业产

亿元

*

*


预期性

9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39.3

40

1.8】

预期性

1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亿元

3.42

6.88

15

预期性

11

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相对于生产总值比重

%

0.6*

1.5

0.9

预期性

12

发明专利授权量

11

22】


预期性

13

互联网普及率

%

42*

60

18

预期性

14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20*

25

4.6

预期性

15

城市化率

常住人口城市化率

%

46.3

52

5.7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市化率

%

11.9*

15

3.1

约束

生态

文明

 

16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0.3561

省下达

——

约束性

17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

省下达

——

约束性

18

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70.98

省下达

——

约束性

19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万元

——

省下达

——

约束性

20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万吨

——

省下达

——

约束性

21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

96*

96

——

预期性

22

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比率

%

94.4

≥95

——

约束性

23

河流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

%

100

100

——

约束性

24

耕地保有量

万亩

25.2

省下达

——

约束性

25

森林

增长

林木蓄积量

万立方米 

504*

600

——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75.6

76

0.4

约束性

民生

福祉

26

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669

41100

7.5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267

21400

10

预期性

27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3.5

14

0.5

预期性

28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1

≤4

——

预期性

29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万人

0.13

0.6

——

约束性

30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

2.36

2.86

0.5】

约束性

31

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

%

89

92

3

约束性

32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32

50

18

约束性

33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0.263

0.20

——

约束性

34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

省下达


约束性

35

人均预期寿命

77.56*

 

78

0.42

预期性

12015年数据尚未出全,有的数据还会进一步调,打“*”届时以2015年实际数为准;2.【】”内数据为累计值;(3)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增速按照可比价计算,城乡居民收入为名义增长速度4人均GDP、城市化率和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统计人口口径为常住人口。

二、坚持创新发展,增强建设田园松阳驱动力

坚持以创新发展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聚焦产业创新

积极对接省大万亿产业和市“195”生态产业体系,立足我县生态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3+6产业体系,打田园经济升级版,加快建设浙江省新型田园生态经济示范区

1.重点发展三大产业领域

巩固提升生态精品农业。围绕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以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为方向,创新现代农业组织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提升产业水平进一步做强支柱产业以打造全国茶叶强县为目标,深入实施茶叶全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茶产业从规模种植向规模加工、规模营销转变,拓展茶文化、茶旅游、茶食品等新型业态。到2020年,新增茶园“三品”认证面积2万亩以上,实现茶叶产值10亿元以上实现茶叶全产业链产值100亿元培育香榧、油茶两个产业,推进产业基地、品牌打造、市场培育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香榧、油茶产值分别达到1.5亿元和2.5亿元。巩固高山蔬菜、高效笋竹林、食用菌、干鲜水果、生态养殖业五个特色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原种农业、景观农业。是推进跨界融合深入实施“生态精品农业+”工程,积极探索“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民俗节会”“农业+农事体验”“农业+文化创意”“农业+电子商务”“农业+农家乐民宿”等多种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是狠抓品质提升。引进和推广自然农法,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建立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平台和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实现农业“两区”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追溯覆盖率达90%以上。

 

着力壮大生态。围绕建设浙江特色制造业基地,深入推进田园工业五年提升计划,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到202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以上,集聚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95%以上。一是改造提升两大产业,即不锈钢、合成革产业。引进和培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不锈钢企业,提高行业的整体装备水平,引导不锈钢产业向下游延伸,争取在重要领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实现由“浙江省不锈钢管产业基地”向家级不锈钢管产业基地”的转变进一步加强不锈钢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和企业品牌建设。加大合成革行业技术改造力度,促进现有合成革向环保、降解、节能方向发展,往新材料等领域延伸,提高产业整体水平。二是大力培育制造业新增长点。围绕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健康、时尚等领域,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育若干重点产业,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三是提升传统产品发展水平整合提升立足于茶叶、竹木、中药材等资源型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加工领域向养生保健食品等方面转变。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和企业智能化改造工程,深化乡镇工业功能区块转型提升和“低小散”企业整治工作,推动生产方式向智能、精细转变。到2020年,茶精深加工产业产值达14亿元,茶叶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1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工业投资强度、规上工业亩均税收、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浙商回归到位资金和个转企分别达到省定要求,信息化发展指数达0.8。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