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不胖,体重说了算?
对预防肥胖,做好体重管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肥胖。
1、体质指数(BMI)
一个人是不是肥胖,并不单纯由体重说了算。目前BMI被全球视为判断肥胖的核心标准,BMI = 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儿童青少年使用《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WS/T423-2022)、《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WS/T456-2014)和《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586-2018)提供的不同性别年龄的BMI来评估肥胖。
优点:简单易用,身高、体重的测量非常便捷,应用最广泛。
不足:不直接测量身体成分,不能区分脂肪和肌肉,不适用于一些群体的评价,运动员等肌肉型个体体重较重,易被误诊;对老年人身体脂肪的预测不如中青年人有效,推荐老年人适宜的BMI为20-26.9kg/m2;对于相同的BMI,亚洲人群(包括中国人群)具有比白种人更高的身体脂肪百分比和健康风险。
2、腰围
腰围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简单实用的指标,反映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的指标,被广泛使用在代谢综合征评价中,被认为比BMI更便捷有效,与健康风险更相关。同时使用BMI和腰围可以更好地评价肥胖。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2021)》提出,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可以判定为中心性肥胖。
腰围测量方法:最常用的是经脐上1厘米处水平绕一周的长度。
3、体脂率
体脂率就是我们身体中脂肪占体重的比率,反映人体脂肪含量的多少。部分个体BMI、腰围正常,而体脂率却超标,被称为“隐形的肥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提出,男性健康体脂率范围15%-25%,女性健康体脂率范围25%-30%。
测量方法1:双能X线吸收法(DXA)被认为是测量身体成分(包括脂肪成分的量和分布)的金标准,可对三大身体成分(去脂体重、脂肪量、骨密度)进行特定分区测量,如手臂、腿部以及躯干,在测量体脂及去脂体重方面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及准确性。但DXA测量设备价格昂贵,不便于携带,且测量比较费时,一般仅在医院使用。
测量方法2: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是根据人体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不同的电阻特性,给被试者身体通过安全的电流,测量从手腕到脚腕的电流情况,进行体脂率的测定。
4、内脏脂肪面积(VFA)
VFA作为腹型肥胖诊断的金标准,可以准确直观地反映内脏脂肪聚积,常用的方法有腹部CT检查和磁共振成像,并且可同时测量皮下脂肪面积(SFA),较为精准地反映出脂肪的分布,但由于费用昂贵限制了应用,中国参考WHO标准将VFA≥80 cm2诊断为腹型肥胖。
对于体重管理,更重要的是日常养成主动监测的习惯,定期看看体重、腰围的变化,每周测量一下体重、腰围,算算BMI,关注下自己的体脂率和肌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