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初秋,最不负“诗意”二字。乘动车从杭州出发,一路向南,三个半小时后,驶入松阳。窗外,微凉秋雨冲刷后的茶山,铺满翠绿,美的让人惊叹,绿浪间,三五茶农,头顶帽子,腰系茶篓,安静的穿梭于茶树间。
眼前的风景十分俊美,初秋的田园景致如画让城里人向往。但在10年前,这种向往只可远观,不可近玩。彼时的松阳,面临着制约乡村发展的共性问题——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水平落后,农村人口大量流失,房屋空置破败,传统农业景观和人文生态日益凋敝。《松阳县志》云:“广谷大川、足征灵淑,名山伟泽,壮观东南。”在2013年4月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一个30多页的专题报道将松阳称为“最后的江南秘境”,由此,松阳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触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乡村振兴运动。
一场“拯救老屋”的行动,唤醒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希望。
松阳拥有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至今依然保留着百余座格局完整的古村落,拥有中国传统村落78个。2016年,秉承“最小干预”的原则,启动“拯救老屋行动”,把它作为延续乡村历史文脉、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低级别私人产权文物建筑保护为切口,系统推进乡村的生态修复、经济修复、文化修复、人心修复。截至目前,全县所有乡镇(街道)中75个村的312幢老屋完成修缮,村庄人居环境、生态景观、基础设施等进一步微改造、精提升。松阳乡村,从衰落走向振兴,通过一幢幢修缮利用的古村老屋,给世界提供了独树一帜的“中国方案”。先后成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联合国首个乡村发展示范县、文旅部调研联系县。“拯救老屋行动”还列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一场“建筑针灸”的实践,走出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松阳的乡村振兴,绕不开“乡村建筑”这几个字。2013年起,受政府邀约,清华大学教授罗德胤牵头,清华大学的许懋彦、哈佛背景的徐甜甜、香港大学建筑系的王维仁、中央美院的何崴等一批学者和建筑师来到松阳。他们结合在地文脉和产业优势,开展了“集群化”的“乡村建筑针灸”行动,从老城更新、老屋改造,到业态激活和文化重塑,建筑师们的项目散落在松阳县城和各个村落,有了松阴溪水利博物馆、独山驿站、石仓豆腐工坊、樟溪红糖工坊、文里三庙、云上平田等根据属性而设计的关键点位,从不同维度活化了这里的历史遗产和经济业态。
一场“民宿集群”的建设,解锁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模式。
全国那么多看山、看海的民宿酒店,松阳四都另辟赛道,主打看云的民宿。2015年,在四都西坑村有一家过云山居民宿,全年入住率高达95%,民宿项目的地缘位置、风景指数和差异度成功的抓住了度假客的“痛点”,也让松阳顺利抓住了发展的“风口”。借助“以商引商”模式,不断扩大双招双引“朋友圈”,浙旅乡伴、飞茑集、先锋书店、隐居乡宿等品牌相继入驻,四都平田、榔树、陈家铺、三都杨家堂、松庄等一批空心古村从“沉寂”走向“复苏”。
【曾经的松庄村空有一座座土房子,配套设施近乎于“零”,村民守着“金饭碗”却纷纷外出打工。2018年,村里迎来了首家民宿综合体——“桃野”入驻。“桃野”民宿品牌创始人孙迎迎,在建成“桃野”精品民宿基础上,通过打造“秘境仙桃”区域公共品牌、开发“乡村文创”、举办“农民画展”、实行“播种计划”等一系列微改精提的绣花功夫,持续为古村老屋“输血”,助力村民增收致富。2023年1月,松庄村的“艺术共创分享会”上,村民收到创作分红6000余元,实现物质精神双富裕。现在的松庄村,溪流两旁黄墙青瓦,炊烟袅袅,横亘在山溪之上的石桥成为村里的标志性景观,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正坐在桥上打卡拍照。】
一项“柔性引才”的计划,聚拢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力量。
优质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传统村落风貌,极具辨识度的“红墙黛瓦”“村口的老树”“暮归的耕牛”“小桥流水人家”等景观,让松阳实现“文化破圈”。很快,一批有着乡村情怀,对乡村“心向往之”的艺术家来了。松阳县政府推出的“艺术助推乡村振兴——百名艺术家入驻松阳乡村计划”给出了非常优厚的政策,先后吸引了国际国内较高知名度艺术家在松常态化驻场创作、交流研讨、交易拍卖,有效破解村庄发展的要素资源制约瓶颈,实现艺术赋能乡村发展。近五年时间里,越来越多的“新乡人”来到松阳,成为乡村治理和发展的参与者、谋划者,现已逐渐成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
【2018年11月12日,北京玖层美术馆馆长杨洋来到了膳垄村,青峰环抱的古老山村、遗世独立的百年廊桥、青峰之上的流云飞雾,杨洋老师萌生了“我要在这儿建个美术馆。”的想法。2023年5月,全国首个可居住的乡村美术馆——“玖层云水”落成,涵盖美术馆、咖啡馆、会客厅、博物馆等多种业态,成为了活化利用闲置资源的一个综合性文化产业项目标杆,让游客欣赏乡村美景的同时,还能进行沉浸式艺术体验。】
一场“上山下乡”的浪潮,注入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源泉。
人们向往旅游的心,从来都不会受时代的限制,当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新热点、新时尚,乡村旅居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从城市生活到乡村生活、从旅游方式到生活方式、从城市工作到乡村创业、从乡村旅游到乡村旅居,年轻人是关键。当下,城市青年的“上山下乡”浪潮再起,一批由设计师、艺术家、经营者、都市逃离者组成的“混搭队伍”,以“参与者”的角色成为乡村旅居发展的新兴力量。
【90后男生叶霄云,回松阳前都在杭州。最终,选择踏上故土,传承父辈木作技艺,在松阳老街租下一间老屋,开了一家狸拾壹的木工坊。十九和媛姐,一个有想法,一个能做事,都喜欢纯粹自然的山野生活,一家由柴房改造而成的集甜品、饮料、面包为一体的山果落甜品店在陈家铺村落地。95后的宋康杰,网上刷到了那张老农戴着蓑笠出门放牛的图,被老家的这个古村落吸引,先在这里做“移动咖啡车”,最终把南设咖啡开在了这里。留法硕士Sunny,曾是大城市中一名资深奢侈品买手。最终逃离大都市996,回到了家乡松阳,在松阳老街和青田码道连接处开了一家名叫屿山空茶室,主打传统茶,年轻造。】
假如时光倒流十年,你一定想不到在地处浙西南的一个小山村里可以喝咖啡、逛书店、看展览这样的生活不只存在于城市也在青山绿水间悄然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