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松阳县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聚焦县域环保难点问题,秉承“标本兼治、系统治理”原则,全力推进环保设施提升改造,实施地下水污染阻控工程。2020年3月,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一批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2022年8月竣工验收并试运行;2023年2月通过市级评估报告审查,系全省4个地下水试点项目中首个。
一、系统化协调,多级协同推进问题整改
一是以合作促项目,协同推进试点建设。与国家地下水修复技术中心、南科大、中节能公司等技术团队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开展30余次技术研讨,形成“上级帮扶、政府主导、校企合作”的模式,高标准推进项目实施。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及省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先后组织了项目调动会、技术咨询会、经验交流会及培训共10余次,累计开展帮扶指导20余次。
二是以项目促机制,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模式。编制《山谷型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规程》,根据试点项目山谷型填埋场地下水水文特征,针对水质/水量波动剧烈的特点,坚持分质分流原则,开发应对不同风险管理目标的治理措施。目前,该县首创的“南方山谷型垃圾填埋场水量水质协同控制模式”,可为南方山谷型垃圾填埋场选址及建设过程中对地下水污染防控提供经验。
二、一体化治理,内外兼治推进提质增效
一是污染源头控制。完善填埋场截洪沟建设,实施填埋场垃圾堆体整形、封场覆盖及绿化工程进行地表水截流分流,建立填埋场臭气、生活垃圾、受污染地下水“一体化”系统治理模式。截至目前,该县已完成2.16万㎡库区原位封场及1.88万㎡库区简易覆盖工程建设,垃圾填埋场环境焕然一新,基本无臭味产生。
二是末端风险防控。针对不同浓度的受污染地下水,新增渗滤液应急处理设备,建设模块式可渗透反应墙处理系统,提升末端风险防控能力。目前,该县县域内受污染地下水经处理后均达标排放,地下水总体污染负荷较试点工程之前下降50%左右,出水水质提升明显,处理后地下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化学需氧量≦60mg/L,氨氮≦15mg/L),其中如化学需氧量浓度下降幅度高达90%以上,地下水污染管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数智化建设,赋能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一是研发智能监管调控系统。研发通过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对不同水量和水质地下水进行风险识别和界定,再通过自控联动分水系统将不同排泄阶段产生的地下水分别泵送至渗滤液处理系统、渗透反应格栅、市政污水处理厂等相应的处理中心处理。目前,已实现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双重调控及填埋场不同运营阶段的地下水特征污染的风险管控,对垃圾填埋场地下水进行预警处置全流程管控,提升末端风险防控能力。
二是建设地下水综合管理平台。将各个环节信息进行集成,搭建地下空间三维建模,有效展示地下水水位、水量变化趋势,实现污染羽预测、监测指标分析等功能,并对受污染地下水进行分质分流,实现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双重调控。目前,该平台已正式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