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这两年大变样了,来了不少游客,他们到我家里吃饭、买农产品,让我挣了不少钱,大家觉得都蛮幸福的。”在丽水松阳杨家堂村开了一家小餐馆的老奶奶开心地说,政府帮助大家发展文旅产业,不仅让居住环境变美了,还让她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不少民宿业主也坦言:现在游客越来越多了,自己开的民宿房间也不怕卖不出去,平时生意都很好,在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营商环境越来越好,政府服务也越来越贴心。
从古到新:传统村落成为现代网红
现在,小小的的杨家堂村吸引了大量的“网红”,前来直播打卡,不断涌入的流动咖啡车、艺术文创等新业态也为古村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活力。
不光如此,杨家堂村通过“二次创业”,招商引资,吸引工商资本一千多万元,建成特色民宿5家,吸引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张明、三都乡网络达人刘雯悦等到此建立艺术家工作室。近三年来,杨家堂村经营性收入持续攀升,从原来10余万元到现在都翻了一倍。村民还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思广益、力往一处使,积极为村里谋出路、为经济谋发展。每到节假日就游客“爆满”,甚至交通堵塞。这也成了困扰杨家堂旅游发展的一道难题。2022年国庆期间,杨家堂村自主“设计门票”并引入接驳车,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接驳车收入15万元,既游客提供了便利,也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
从古到今:传统村落经历十年蝶变
回顾10年前,杨家堂还是一个破败的古村,村内老屋残破、道路泥泞,断壁残垣随处可见,村民也都陆陆续续离开这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
2013年,松阳县开启了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核心的乡村复兴实践。通过多年的实践,杨家堂等一大批传统村落重新焕发出生机。松阳县也因此被国家文物局、国家住建部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分别列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保护发展示范县和“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杨家堂村顺着乡村振兴的这条“快车道”,通过实施省级美丽宜居项目、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拯救老屋行动”等,全面推进村落整体风貌修复和老屋修缮。作为浙江省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杨家堂利用“大搬快聚”政策盘活村闲置资产,将闲置的房屋进行修缮翻新,再对外招商引进民宿。
鳞次栉比的古老房屋建筑,一层层翘首相对的马头墙,雕梁画栋、门窗雕花以及书写于墙头的朱子格言、“家规十条”……杨家堂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样。因此,“国家地理”杂志赋予杨家堂“金色布达拉宫”的美誉,称之为“最后的江南秘境”。
从景到心:百年家风塑造族人精神
在杨家堂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村民和村里的干部也更加忙碌了。在春节期间,杨家堂游客“爆满”,村三委干部主动带头服务保障,疏导交通、答复咨询、清理卫生、道路巡逻……在凌晨1点多冒着零下的温度还穿梭在各个民宿为游客做服务保障工作。
“虽然辛苦,但我们内心还是很高兴……”村监会主任潘伟平诚恳地说。作为杨家堂人,从小就将老宅墙头的《朱子治家格言》《程子四箴》等熟记于心,小时候家人也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对自己最重要的启蒙教育。“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作为村委干部,就应该是有干部担当,为村民、游客着想,多为村集体做贡献,不能仅仅计较自己的得失。
“重孝友、崇忠敬、敦礼义、谨廉耻、正名分、敬师友、培祖茔、尚勤俭、戒骄奢、息词讼”这些铭刻在宋氏族人内心深处“家规十条”激励着他们崇尚道德、清正廉洁。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为独特的墙头文化,对杨家堂人的熏陶和影响潜移默化、至为深远,彰显了杨家堂人“日耕夜读、崇文尚德”的良好家风——在这个只有300余人口的山村,仅民国以来的宋氏后人中,就出了46名教授,48名讲师。如今,他们或回乡创业、或认祖归宗、或携亲带友回乡考察旅游,对家乡,也增加了不一样的感情。
如今的杨家堂村,秉承着这代代家风,深耕“乡村旅游”,持续擦亮“国家传统村落”这张金名片,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村民生活更加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