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三举措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有序开放
近年来,松阳县紧紧围绕“盘活存量,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健身”的目标,提出在开放率、参与度和多元化上有突破有成效,基本做到了能开尽开,应该就开。截至2023年4月底,全县已正式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32家,场地47个,涵盖了篮球、排球(气)、足球、网球、门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场(馆)及健身房。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场地对外开放覆盖率已达96.9%,辐射并带动场地周边群众健身达5万余人次。新建的县全民健身中心(一场两馆)、县击剑馆、县乒乓球馆、县围棋文化交流中心及今年的民生实事项目也将陆续列入开放名录。
一、强基础,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
一是做活政策。印发《松阳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试行)》(松政办发〔2022〕51号),明确开放范围,合理制定开放办法,对开放的时间、对象、场地名录、准入人群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实现稳定的运营模式。2023年,该项工作被列为县政府十大民生实事,接受县人大、人民代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
二是建活机制。将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列入县政府十大民生实事,着手建立健全一套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安全管理机制、运行保障机制。制定体育场地设施升级改造的补助标准、基于开放绩效的奖励标准及成本补偿机制。根据各单位体育场地的不同需求,出现体育场地硬件设施破损的,存在安全隐患的,实行由各单位先自行修理、更换,排除安全隐患,再按照实际修理票据,报销不超过50%的费用,以此保障各单位体育场地的正常运行。目前,县应急管理局的篮球场已从原本的水泥地升级改造成塑胶场地;县消防大队篮球场灯光已改造升级;县气排球馆外立面、场馆内地面、灯光、音响等已全面改造升级,配置了LED大屏幕、音响等系统,设置了3片气排球场地;对县击剑馆地面、墙面、天花板、卫生间、淋浴间也进行了改造,设置了4条剑道。三是盘活队伍。明确由县领导牵头,县府办负责组织协调,县文广旅体局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各相关单位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开放工作协调机制和政策体系。目前,我县已经开展实地调研工作5次,累计召开推进会、培训会等专项会议7次。
二、提质量,解决开放期间“如何管”的问题
一是有序开放,分类施策。在开放步骤上,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开放时间、对象、准入条件、运营模式等因素进行一对一研判,确保分批分阶段有序推动。例如,公检法等一些特殊单位,因其工作保密性的需要,通过设置硬隔离等安全管理举措,明确安全管理职责,进而确保有序开放。
二是积极纳保,兜底保障。积极对接保险公司,针对风险程度的高低制定不同的保障方案,将体育场地公众责任险统一纳保,为体育爱好者在公共体育健身场所锻炼“兜底”,解除体育爱好者锻炼时的后顾之忧,也解除所有涉及开放单位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社会力量选择参与到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当中。目前,全县32家单位47个体育场地均纳入参保范围,共计参保金额14.1万元。
三是业务指导,定期巡检。定期对各单位场地设施进行巡查巡检,及时维护更新,保障开放单位日常工作安全和紧急任务需求的满足,确保各开放单位体育场地的安全性。目前,已对县乒乓球馆地面、墙面、卫生间,县应急管理局篮球场地面,县消防大队篮球场灯光进行维护,累计花费50万元。
三、优服务,解决开放后“无人去”的问题
一是运营模式上,实行“一场馆一方案”。采用单位自管、协会托管、第三方管理等多种方式,减轻单位负担,实现长期良性运营。并引导基层体育委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主动服务场地开放工作,积极鼓励具有特长的社区居民参与场馆开放工作的志愿服务。现已招募80余名基层体育委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主动服务场地开放工作,涉及指导项目有乒乓球、篮球、太极拳、气排球等,引导有特长的社区居民主动参与业务指导,服务人次达3千余人。
二是预约方式上,线上线下同步开放。建设并开放体育场地开放服务应用系统,实现场地设施查询、导航、预约、流量监测等智慧服务。除了线上预约外,各单位还支持健身爱好者进行电话预约或者直接现场登记进入。2022年6月,松阳已成为省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服务应用建设试点单位。目前,在浙里办第一批上线的单位已有11家,可实现体育场地线上预约功能。
三是信息发布上,多渠道扩大知晓度。通过政府网、掌上松阳、松阳新闻等平台对机关单位体育场地名录库予以公告,线下结合各类宣传活动,向市民发放宣传册,利用体育场地组织小型基层群众体育赛事等手段,进一步提升群众知晓度。目前,新闻网站阅读量已达到1万以上,已发放制作体育场地信息宣传册600余册。截至2023年6月底,县篮球馆、县气排球馆、县门球馆相继开展了体卫融合培训班、2023年第十八届“红五月”杯全县职工气排球赛、2023迎亚运门球交流活动等各类赛事10余场,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健身,提高场地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