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廉韵丨仁义家风贵 清廉德望高
文章来源:清风松阳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9-08 16:52:26 点击数:
分享到:

“重孝友、崇忠敬、敦礼义、谨廉耻、正名分、敬师友、培祖茔、尚勤俭、戒骄奢、息词讼”。这是在松阳县三都乡杨家堂村聚居的宋氏族人以“勤于耕作笃于读”为核心而累积形成的“家规十条”。

▲杨家堂村族规家训

杨家堂村始建于1655年前后,该村始祖系明代开国文臣、著名大儒宋濂的孙子宋可三。清顺治12年,宋可三第八代世孙宋显昆从附近的呈回村迁居杨家堂村,至今村中90%以上人口仍为宋姓。村庄故名“樟交堂”,宋氏族人因杨家将保卫大宋的事迹,后将村名改为“杨家堂”,取其庇佑之义。村中地无三尺平,高低落差大,但因气势恢宏的清代民居群,被称为江南“小布达拉宫”。

▲杨家堂村全景

历代宋氏子孙因崇尚道德,一些为人称道的故事流传至今,“家规十条”就是由这些故事演变提炼而来。

宋显昆从呈回村迁居杨家堂村后,虽然一度过得非常清贫,但凭着祖上代代相传的仁义家风,他带领族人们艰苦创业、勤俭持家,树立了清正廉洁的精神坐标。宋显昆第四代子孙宋宏堂便是家族中秉承这一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天,宋宏堂挑柴去县城卖,路上偶然捡到一个包裹,他便在凉亭里等待。见一个衢州商人满面愁容地走来,宋宏堂前去询问,果然为失主。不曾想,那包裹里有着两千两银票和部分银子。有了这次经历,仁义敦厚的宋宏堂便跟着那位衢州商人学做板材生意,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并在日后成为了名噪一时的木材巨商。

因有母亲蔡氏的谆谆教诲,宋宏堂不仅能写会算,且品德高尚,倍受世人尊重。宋宏堂发迹后,生活上仍省吃俭用,而将钱财用于“建厦屋、孝高堂、友兄弟……”从而逐步修建起时至今日我们尚能一见的杨家堂古居群。当后人谈起他的时候,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教育自己的子女们要多多向先人学习。

▲宋宏堂拾千金而不昧

因有家规族训的不断滋养,除了宋宏堂,宋氏子孙在道德人品上常有为人称道的故事。宋君朝,字从云,是一名国学生,曾受军功六品,担任过松阳振华学校校长。

有一年,宋氏家族子弟两人互相争夺祖产,因为宋君朝在整个家族中辈份最高、很有威望,且擅长打官司,其中一人便希望宋君朝在打官司时偏向自己,并表示愿意用自家良田黄金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宋君朝听完后勃然大怒,说:“你们为了争夺祖先的一点财产,同室操戈,恶语相向,祸起萧墙,已经伤了家族和气,难道忘记了墙头上的《朱子治家格言》中‘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这句话吗?我为你们打官司实在是不愿外人再看笑话,已经觉得很不好意思。你现在又这样羞辱我的人格,将我当成了什么人!在这场官司中,我肯定要秉公直言,绝不徇私舞弊。”听完这些话,这人只好默默退去。

宋氏清廉立身、仁义传家的家规族训和《朱子治家格言》《程子四箴》等传统教育内容被宋氏族人书写在老宅墙头和中堂等醒目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墙头文化,提醒教育着后人要勤俭持家、崇德向善、清正廉洁。这些用毛笔书写的痕迹,至今依然清晰可见,它们对杨家堂人的熏陶和影响潜移默化、至为深远,彰显了杨家堂人“日耕夜读、崇文尚德”的良好家风——在这个只有300余人口的山村,仅民国以来的宋氏后人中,就出了46名教授,48名讲师。

▲杨家堂村墙头文化

2014年,杨家堂村走上古村落保护利用之路,通过实施省级美丽宜居项目、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等,村落整体风貌修复全面推进。其中,该村在保护村落风貌、恢复历史遗迹的同时,格外重视挖掘整理其家规族训的积极元素,让它们发挥出更多教化育人的积极作用。随着村子越来越好,年轻人也陆续回到了这里,还吸引了不少“新村民”前来投资创业,杨家堂在焕发着全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