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廉韵丨象溪村高氏:崇学尚德 有为乃大
文章来源:清风松阳 发布时间:2022-06-16 11:06:30 点击数:

1300年来,松阳县象溪镇象溪村高氏家族不断繁衍生息,崇学尚德、有为乃大的家风深深地烙印在高氏子孙的血脉里,源远流长,并逐渐形成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要义的高家家训“八要歌”:“一要孝,父克慈,子克肖;二要悌,兄要恭,长要事;三要忠,事上敬,待人公;四要信,言要实,心要正;五要礼,说伦常,讲道理;六要义,但论情,不论势;七要廉,用度省,取舍严;八要耻,莫咎人,只怨己。”“八要歌”时刻提醒高家后代不忘祖训、尊崇祖德。

象溪村距松阳县城16公里,依山傍水,地理环境优越。根据村志记载,唐神龙年间,翰林院大学士高鑑之子——国子监太学生高温乘船经过象溪村时,只见一块象状巨石在水中若隐若现,犹如一头大象盘踞溪中。高温认为此处风水独好,于是动员全家从钱塘迁居至此,并在此繁衍生息。如今的象溪村村民多为高鑑后代。目前,全村户籍人口700余人,其中85%以上的村民姓高。

在崇学尚德、有为乃大的家训影响下,象溪高家子孙人才辈出,先后出过3位进士、5位举人和85位秀才,有着“朱熹讲学地,处州进士村”的美誉。近年来,高家子孙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人才,象溪村籍的高级工程师、大学教授、研究生等共有30余人。

在象溪村诸多名人先贤之中,有唐神龙年间翰林院大学士高鑑、后梁乾化二年进士高浩、光绪二十四年进士高焕然等。其中,高焕然无疑是最为有名的一位,他留下“官可不做,人不可不为”的警世名言,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每一代高家子孙。

高焕然(1861-1934年),字昕斋,号鲁才,浙江省松阳县象溪村人,幼年尊师好学,博览群书。清光绪三年(1877年),在科举中考中贡生头名,十一年(1885年)考中乡试,二十四年(1898年)考中进士,先后出任广东长宁、灵山知县。因性格耿直,得罪上司,被免官职。高焕然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勉励自己,留下了“官可不做,人不可不为”的警世名言。此后,他游历广东、广西诸省和南洋诸国,大大开阔了眼界。回国后,协助商务大臣张振熏创办学堂,开辟东关码头,巩固与越南的边防。建功复职后,担任钦州直隶州知州。任内总揽管务,督带新军,常亲自到村庄里去访问民间疾苦,考察地方利弊。宣统三年(1911年)夏,担任钦州知府。上任不久,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被推翻,于是他回到家乡象溪居住。返乡后,他极力劝读,民国二年(1913年)与族兄创办象溪初级小学,民国十四年(1925年),受当地贤士大夫们推举,担任《松阳县志》总编。高焕然实事求是,细心考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尽心编辑此书,书成后,深得各界人士好评。1934年高焕然终老象溪。

崇学尚德、有为乃大的家风被高氏家族世代传承,村里至今保留着高氏祠堂。高氏祠堂高大气派,祠堂内有12根用石头打造的柱子,分别为四根方柱八根圆柱,象征着“天圆地方”。而在正门,还有两长两短四根石柱支撑着门廊。这里既是象溪高家子孙尊祖敬宗之地,也是高家传承祖德家训、教育点化后人的地方。宗祠内有一楹联:“诗曰思无邪,礼云乐象德”,这正是以《诗经》《礼记》为题材,教育警示后代子孙做人要始终保持正派的思想,不可有邪恶之心;持家育人要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

象溪村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是国家3A级景区。近年来,象溪镇党委政府整合象溪村旅游资源,积极推动廉洁文化与旅游景点有机融合,依托宣传栏、广告牌、文化礼堂展板等载体积极融入“廉洁文化”因子、丰富表现形式,打造富有廉洁文化特色的“象溪廉洁风景线”,让游客看“风景”,品“家风”,悟“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