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岱后村 "红色笙歌"代代传
文章来源: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2-11 09:08:26 点击数:
分享到:

松阳县安民乡安岱后村是一个隐藏在浙西南崇山峻岭之间很不起眼的小村庄。偏远闭塞的位置,易守难攻的地形,勤劳淳朴的民风,让它成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理想之地,绘就了一曲耐人传唱的“红色笙歌”。

安岱后村阶梯式古村落.jpg

安民乡安岱后村阶梯式古村落

20世纪前半叶,中国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大山深处的安岱后村村民更是生活在疾苦之中。“竹片当灯照,火笼当棉袄,辣椒当油炒,番薯干当蜜枣”一度成为当地群众的真实写照。为寻找光明、走出困境,安岱后村进步青年陈凤生、陈丹山曾外出寻找红军,未果后借“青帮”之名打土豪、分田地,带领民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运动。

 安岱后村保留的红军标语.jpg

安岱后村保留的红军标语

1935年5月,正值猴头杜鹃花开满山坡之时,陈风生得知粟裕师长、刘英政委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驻松阳,便连夜与陈丹山、卢子敬等人奔赴县城,亲迎红军至安岱后,并带头加入红军。在他俩带动下,安岱后跟随红军参加革命活动的人达到全村人口的70%,至今村内多处外墙上还保留有红军当年留下的宣传标语。

硝烟、战火、鏖战……短短数月间,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全面展开,红军队伍以安岱后村为中心四面出击,占领浙西南城镇50多座,缴获长短枪200余支,革命“闹红”了浙江半壁河山。

安岱后丹凤亭.jpg

安岱后村丹凤亭

正当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国民党当局惊慌浙西南一片“赤焰烽火”,就近调集7万大军疯狂进犯根据地,安岱后村成为重点进剿地区。当时,挺进师不过千余人。为掩护红军主力撤退,陈凤生、陈丹山等人在弹尽粮绝后仍配合红军进行顽强抵抗,最后壮烈牺牲。2016年,安岱后的村民为了纪念陈凤生和陈丹山两位先烈,在村子的中心位置上建设了丹凤亭以表深深的感激和怀念。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碑.jpg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碑

在安岱后村的外垟凹上,静静地挺立着四棵柳杉,犹如人的四根手指,紧紧相连,耸入云端,默默守护着身旁那座通体洁白、庄严肃穆的革命纪念碑。那碑文,凝聚了80多年前那段腥风血雨的革命历史,一字一符,都饱浸着英烈们的鲜血,在岁月的浸染中越发弥坚。

安岱后红军桥.jpg

安岱后村红军桥

至今,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以及发生的红色故事,仍在安岱后村代代流传。相传,红军挺进师进驻安岱后当晚,为了不扰村民,300多号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忍受伤痛的煎熬就在桥上休息,没有一人打扰村民的生活。之后,这座桥成为红军战士反围剿的坚强堡垒和防守工事。1997年3月萧克将军为廊桥立碑题名“红军桥”。

这些年,安岱后人像守护生命一样默默守护着革命精神,将团结互助精神发扬尽致。一家有事,家家帮忙,一人患病,全村人看望,村民之间有忙必帮,守望相助,亲如一家。村里人说:“守护这些红色精神底蕴,是安岱后人最值得骄傲的事,要让子子孙孙都继承和发扬下去。”

安岱后村红军主会场旧址.jpg

安岱后村红军主会场旧址

如今的安岱后村,粟裕旧居、刘英旧居、红军主会场等革命遗址早已修葺一新。村里一直按照粟裕将军的嘱托,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军主会场,红军桥,粟裕、刘英旧居等20多处革命遗址群,开设“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的红色教学新模式,着力打造“红绿”融合山区示范样板。听红军故事、重走红军路、品尝红军饭、瞻仰革命遗址,绿色基调上的那一抹特色红,不仅赓续了红色根脉,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英雄已逝,英魂不朽。波澜壮阔的浙西南革命淬炼了“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为我们在新时代“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注入了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