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松阳县立足山区特色,坚持以“茶产业为主导、多元产业齐头并进”的产业格局,聚焦“富民强县”,大力实施“做大产业扩大税源行动计划”“提升居民收入富民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增收致富的机会,持续推动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协同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快速增长。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05元,同比增长12.5%,增速排名全市第三,12.5%增速也是继2014年首次突破12%。
一、四项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
从收入构成来看,农村居民四项收入在上年基数相对较低的基础上,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详见下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表1 2021年松阳县农村居民四大类收入及增长情况
可支配收入 | 工资性收入 | 经营净收入 | 财产净收入 | 转移净收入 | |
累计(元) | 23405 | 10581 | 11197 | 411 | 1216 |
增幅(%) | 12.5 | 14.4 | 11.3 | 8.4 | 9.0 |
两年年均增长(%) | 9.9 | 10.1 | 9.9 | 9.3 | 8.8 |
(一)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0581元,增长14.4%,两年年均增长10.1%,增速较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由于上年受疫情影响,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天数大幅度减少,导致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同时,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企业的发展,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工业企业增加给当地居民增加了就业岗位,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二)经营净收入较快增长。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11197元,增长11.3%,两年年均增长9.9%,增速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本地疫情防控形势较好,茶青价格有所上升,同时茶叶采茶期提前,茶青价格提高和采茶期提前给茶叶效益带来了较高幅度的增长。另外,农村居民从事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休闲娱乐等经营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市场活力持续回升,带动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三)财产净收入增速相对较慢。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411元,增长8.4%,两年年均增长9.3%,增速较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稳定的房屋出租收益和居民红利收入,增加了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时,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土地承包款增加,进一步帮助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财产净收入来源相对稳定,受疫情影响较小,因此今年财产净收入增速相对较慢。
(四)转移净收入平稳增长。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1216元,增长9.0%,两年年均增长8.8%,增速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强民生保障支出,进一步提高退休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等发放标准,为转移净收入的刚性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同时,今年“非粮化”整治补助资金的发放也加快了转移净收入增长。
二、2022年农民收入增收存在的困难
2022年,影响农村居民增收的因素仍然较多。一是受国内疫情仍有局部散发影响,部分经营性服务行业可能会恢复不如预期;二是受农业“非粮化”整治影响,对粮食功能区非粮用途进行清退,今年我县部分茶树已被清理,并且明年将持续推进,该举措将会对我县明年茶叶产值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农民经营性收入减少。三是转移净收入增长缺乏动力,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难度加大,今年转移净收入能保持较快增长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非粮化”整治补助资金的发放,但该收入是不可持续的。同时,考虑到今年基数较高,也会影响2022年全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综上所述,预计明年收入增速将会出现回落。
三、促进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一)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开发季节性、灵活性就业岗位,充分利用农民剩余劳动时间。我县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在全市处于下游,主要原因在于我县农村居民有效劳动时间短、在农闲时就业不充分。对于农村务农人员,如果在农闲时节和漫长的冬季能够有临时性或短期性的工作,其全年工资性收入会明显提高。因此,我县应积极扶持发展可以季节性、灵活性用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支持不需要长年连续性生产的企业在乡村兴办季节性生产车间。
(二)培育增收产业,提高经营净收入。受“非粮化”整治影响,我县茶叶面积出现大面积下降,未来几年继续依靠茶叶促农增收的难度加大。因此需要培育增收产业,如近几年我县发展的油茶、香榧产业,建议有关部门针对性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加工、销售推广能力,做好新产业增收的基础工作。同时,需要化解山区农产品销售难题,山区农民外出销售农产品不便,要想办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
(三)完善政策制度,稳定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等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坚定地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保持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首先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其次,要深化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要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防范、减轻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对农民增收造成的不利影响。
杨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