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首批100项“浙江文化标志”培育项目和“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解码成果评审结果,首批1878项文化基因已完成解码。经省、市两级专家评审和厅长办公会研究,确定了362个项目为“优秀解码项目”。
“松阳高腔”被评为首批浙江文化标志培育项目。“松阳高腔”、“传统古村落”、“松阳茶文化”、“叶法善传说”4个项目评为省级优秀解码项目。
首批100项“浙江文化标志”培育项目名单
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解码成果评审结果名单
首批文化标志培育项目“松阳高腔”
松阳高腔,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系浙江八大高腔中的独立分支,属单声腔剧种,被专家、学者誉为“戏曲界的活化石”。始于元、明时期,至今有 600 多年的历史,以松阳山歌、小调、杂剧为主,吸收宫廷音乐,道教音乐、法曲等艺术元素而最终成形,在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达到鼎盛,曾北上杭州、南下福建、东至沿海各地,西到江西、安徽等广大城乡演出。松阳高腔历史悠久、曲牌丰富,有“桂枝香”“香罗带”“风入松”“山坡羊”“下山虎” 等 120 多支曲牌,如今保存下来的还有 76 支。它的唱腔属曲牌连缀体,行腔中常用 " 衣 "、" 呀 "、" 啊 "、" 哈 " 等衬词,并以高八度假嗓帮腔,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松阳高腔采用管弦伴奏,是高腔系统中较为特别的一种,乐器包括板、鼓、笛、唢呐、二胡、小锣、大锣、大钹等。
2005 年 5 月,松阳高腔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 年 6 月,松阳高腔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优秀解码项目
传统古村落
传统村落是松阳最宝贵的文化资源。全县拥有 100 多座格局保存相对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 75 座入选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截至 2018 年全国第五批),总量位居全国第五,是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数量最多、风格最丰富的县域,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标本。先后被国家部委列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和“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
松阳传统村落最早可以从新石器时期的阴岗山、占安山、营盘背遗址,以及商周时期的塘寮遗址和大石遗址中追溯,千百年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以及外地移民迁入的影响,形成了一批文化多元、特色鲜明的村落。这些凝聚了松阳 1800 多年农业文明历史精华的传统村落,呈现了松阳历代人“天人合一”的智慧,具有科学、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江南传统村落历史和文化的活标本。
松阳茶文化
松阳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相传,早在三国时期松阳就已经生产出茶叶,到了唐代,当地被朝廷封为“越国公”的道教天师叶法善在松阳卯山观修炼期间,亲手培植了“卯山仙茶”,后将其带入宫中,深受皇帝喜爱,被列为了贡品,从此松阳茶叶名声远扬,茶叶市场交易和水、陆运输气象繁荣。
千百年来,松阳人饮茶成风。作为松阳传统三大农产业“三张叶”(烟、桑、茶)之一的茶叶,不仅适合招待客人,还有着诸多养身功效,而茶文化也早已深入到了松阳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浙江茶主产区、中国茶贸易重镇的松阳,现有茶园面积 13.45 万亩, 占全省的 4%,茶叶产量占全省的 6%,茶叶效益占全省的 8%,茶产业成了松阳农业的第一支柱产业,而松阳也成为了一个更加名副其实的名茶之乡。
叶法善传说
叶法善(616 年—720 年), 松阳人,字道元、号太素,唐朝著名的道教宗师、政治家。出生道教世家的叶法善深通摄善占卜、吐纳之术,精通艺术、诗词、音律、医术,自唐高宗起历经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是最得朝廷尊宠的道士和传奇人物,享年 105 岁。叶法善传说又叫叶天师传说,在叶法善还在世时就已经形成,包括《法善降生》《法善学法》《法善斗法》等各种传奇,是松阳百姓和文人共同为叶法善创作的神话故事,千百年来在松阳境内及丽水一带以故事、鼓词的形式广泛流传,深受群众欢迎。
2009 年,叶法善传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下一步,我县也将全力打造助推更多的文化标志和优秀解码项目,对县域内各类名人文化、养生文化等进行充分挖掘、整理,系统阐述文化价值,做好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工作,助力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