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种温暖而无声的力量。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传家宝。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第五期:郑培民的家风故事
领读者:叶恺辰(松阳县纪委县监委 第一纪检监察室)
点击播放视频
郑培民: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
郑培民,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奋斗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伟大事业,最终累倒在为党工作的岗位上。2002年,郑培民获“感动中国”人物称号,2019年,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人生一世,当有三立:‘立功、立德、立言’。应抓紧时间,珍惜机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郑培民写给儿子的信
郑培民是湖南省原副省长,2002年他入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组委会给了他这样一段评价:身居高位而心系百姓,他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不忘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他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品德风范,在人民心里树起一座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的丰碑。
在湘西州工作时,郑培民有这样一段日记:“这次回湘潭度春节,我谢绝了办公室派车送我的盛情,同时谢绝了办公室要为我报销路费的好意。坚持自费返家,往返火车票近80元,自己掏腰包。有人讲我太死板,我想,宁肯自己吃亏,对自己严格要求,是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自觉做到的。”
有了权力,不让自己成为特殊的一个,是郑培民对自己的要求,不让孩子们成为特殊的一个,是他对孩子们的期待。儿子在湘潭大学读书时,有一次郑培民从长沙去湘潭开会,正在家中休假的孩子便想搭便车去学校。谁知郑培民一上车,看见已坐在车里的儿子,立即毫不留情地把孩子从车上轰了下来。这不是不爱儿子,而是让儿子知道,父亲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它能而且只能为人民服务,绝不是谋取私利的手段。
2002年,因为繁重的工作,郑培民突发心肌梗死,在就医途中遇到红灯,时间紧迫,司机准备闯关。而郑培民见状道:“不要闯红灯。”不久,他的头无力地靠在秘书身上,再也没有醒来。这最后一句话,虚弱又坚定,这也是他一生的总结,更是对后来者最后的教育。立德、为民、洁身、自爱,郑培民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参照和杰出的道德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