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市镇七都村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实,以此次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开展实践活动。结合农村工作实际,突出自身特色,紧盯村内人居环境卫生这一“关键小事”,大力开展整治工作,切实把党史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工作成果,村内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古市镇七都村在新一轮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由湖溪、源口、刘边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下辖湖溪、源口、坳头、刘边、圳头等5个自然村,因村域面积广、人口基数大、各自然村人口居住分散,村内环境卫生基础较差,一直以来整治压力较大,在古市镇2021年3月份农村人居环境督查排名中居15个行政村的倒数。通过加强思想引导、强化制度约束、创新工作方法等一系列措施,村内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在5月全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检查的村庄环境项目上现场得分79分,获得全县排名第二的好成绩。
一、加强思想引领,凝聚整治共识
强化思想转变,引领人居环境整治。获得村民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根本力量,也是深入持久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根本基础。一方面,七都村通过召开环境整治户主会、入户发放宣传单、健康下乡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加强宣传,引导村民改变落后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另一方面,坚持党建引领、全民参与,用“红色”引领“绿色”,要求村内71名党员、村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做好自己家庭及周边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对于缺少劳动力、行动不便的家庭,党员干部主动帮助其清理垃圾、打扫卫生,树立一面旗帜,产生“蝴蝶效应”达到“整改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全面营造垃圾分类“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环境整治浓厚氛围。
二、强化制度约束,助推整理攻坚。
强化制度约束,用制度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习惯,切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实现人居环境整治由短期突击整治向常态规范管理的转变。七都村重新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将垃圾分类、庭院卫生、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健全完善《七都村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制度》、保洁员督查监管、“门前三包”等制度。其中修订的《村规民约》进一步明确了村民环境卫生奖惩措施,对仍需整改家庭户,发放整改通知后,责令整改,拒不整改的住户,在村公开栏公开曝光,对屡教不改、社会影响较大的对象,取消由村集体经济统筹安排的教育救助、社会救助、水暖电补贴等本村非普惠性福利享受资格。成立以党总书记为组长的七都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责任村干部、保洁员、监督员等各岗位工作职责,并与423名常住户主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和《七都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承诺书》。
三、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整治成效
为全面提升全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质量和水平,七都村积极转变思路,找准工作方向,创新工作举措,扎实开展环境整治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首先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保洁员等对象赴周边武义县花田镇、建德市富塘村、盘山村等村等学习考察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改善人居环境整治的新路子、新方法;其次集中开展集中整治行动,重点对村内房前屋后乱堆杂物、随意占道、家畜散养、卫生死角等进行清理整治;最后在巩固前期环境成效的基础上实施“微改造”,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先后完成湖溪自然村口袋公园、13处景观节点小品、村主道绿化等特色的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带动全村向示范点看齐。同时,创新开展七都村“清洁家庭”观摩评比活动,每月逐户评比通报成绩,激发群众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内生动力,引领广大村民同整改、共改善,齐心协力参与乡风文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下一步,七都村持续把村内人居环境卫生这“关键小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扫地也要扫出天下第一”的志气和极致要求,积极探索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村内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变、从“一处美”向“处处美”转变,不断提升乡村的“颜值”和“气质”,切实提升七都村民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