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 政务公开 > > 部门之窗 > > 中共松阳县委党校 > > 科研工作 > > 科研动态
县委党校青年干部学习全会精神,畅谈心得体会
作者:王丽峰 来源:松阳县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1-02-20 15:40:33

2月19日,县委十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县干部大会召开后,县委党校第一时间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全会精神,大家畅谈心得体会和落实举措,引起广大青年干部热烈反响。

探索筹建新型数字化招引平台(田东兴)

在县委十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县干部大会上,县委书记李汉勤指出,要统筹实施“五大行动”,其中包括实施“双招双引”行动和实施“数字化改革”行动。结合当前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实际,建议积极探索筹建新型数字化招引平台。

从理论和现实上看,借助数字化赋能“线上”招商是突破单一线下招商的重要创新举措,建议县里成立相关专班,抓住“数字化改革”新机遇,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第三方市场主体,建立起数字化、专业化、多元化项目招引机制,实现项目线索搜集实现由敲门式走访到网络线上搜寻以及购买第三方专业团队服务的转变;项目对接由面对面洽谈到视频电话沟通以及云端会议形式的转变。

与此同时,抓紧筹建新型的现代化田园松阳数字化招引平台,系统集成网络线上各种招引功能,如包含线上模拟三维实地情景、用地环保税收等政策包、全流程全方位审批代办服务指南等资源,力争做到一揽子服务。按照当下县域发展新要求,全面梳理招引工作环节及步骤,通过线上招引流程再造、数字赋能及职能重构,实现我县招引工作在市内甚至省内率先做到向数字化方向转向升级,打造“智慧”招引金名片。在招商引资线上招商方面打造“最多跑一线”的便捷与高效。

 

依托“民情地图”,下好基层智治先手棋方巧萍

刚刚召开的中共松阳县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指出我县在城乡协调、民生保障、社会治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而民之所盼、执政所向,要明确2021年的新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好我县首创提出“民情地图”基层工作管理模式,聚力打造基层智治“金名片”,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基本实现省域治理现代化作出重要落实。

“民情地图”是实现基层治理创新发展的新型工作方法,也是“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有效手段,持续推进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做到政策源于民情、惠于百姓。一是实事求是解决问题。“民情地图”在疫情防控中织牢“不破之网”,为保障广大人民的健康安全发挥积极作用。二是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在推动基层治理的各个关键环节中,最要的下的功夫就是要树立问题导向意识,“民情地图”围绕各部门、企业、个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决策者才能分析发展所面临的障碍,形成解决方案。三是有效提升基层干部解决难题的本领。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实施过程中,基层干部俯下身子、迈开步子、甩开膀子,在绘制“民情地图”过程中了解民情,掌握区域环境,助推产业发展、城乡融合,锻造出基层干部能啃硬骨头的精神品质。

“民情地图”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地图,而是能够为县域治理带来改革突破争先的“源动力”。要让“民情地图”成为县域治理的“理想蓝图”,还需继续在多个方面下苦功:一是拥抱数字化改革,让“民情地图”不仅从纸质化走向信息化,更要朝着系统化信息共享,建立应用服务平台,统筹推进部门联动,弥合县乡“断层”的重要举措。二是及时增补“民情地图”要素,鼓励基层干部以问题导向为目标,善于发现治理难题,施行动态管理,积极更新“民情地图”,做到绣花功夫绘好图 ,基层智治顺民情。三是立足地理环境优势、地方特色、人文景观、产业发展,优化构图要素,高水平打造“民情地图”,让“民情地图”成为推广便民服务的“基本图”,乡村振兴的“发展图”。

 

构建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机制,为美好未来绘制蓝图(王敏如)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因此,共同富裕也是建设现代化“田园松阳”的具体目标之一。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要做到以下点。

第一,要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稳住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挖掘经营性收入增长潜力,拓展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释放财产性收入增长红利,构建群众可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要大力发展松阳特色有机茶香,建设智能制造新城,积极招商引资,以此来充分调动居民劳动积极性,多渠道促进居民实现增收。

第二,要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城市新格局,推进城市新发展,以此带动共同富裕。2020年衢宁铁路开通,衢丽铁路也开始建设,松阳全面进入高铁时代。高铁推动松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松阳与周边城市交流合作,为松阳实现共同富裕打好坚实基础。

,要把实现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作为更高层次的目标追求,努力创造更多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多元化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此,我们要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农村文化软实力,实现受教育机会平等,以此来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得到平衡。

总而言之,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松阳县全体工作人员正树立着必胜的决心,埋头干,顽强拼搏,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

 

奏响全域“绿色”生态主旋律 打造全域康养胜地新名片何羽婷)

当前,我县已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8000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的“三个清零”,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县委十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建设全域康养胜地正是回应民之所盼。

坚持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立足松阳生态资源禀赋,打造茶乡康养小镇、田园康养小镇、农旅康养小镇,特色景区,开发康养特色农产品,加快培育全链康养产业,并植入红色旅游、主题研学、健身休闲、康养食品等多元融合业态,构建“特色农业支撑康养产业、特色新村成为康养基地”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带动乡村康养项目链式发展。

坚持全时开发和重点打造相结合。以中医药产业为核心,遵循四时为序的中医养生之道,构建“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暖阳”的全时段康养格局。科技赋能探索智慧康养新模式,以中医药康养智联网云大脑、数字文旅集成系统为载体,打造康养大数据中心,整合各类康养产业和康养人群数据,建好康养产品咨询服务交易平台,进一步发展远程医疗,以数字化手段为康养产业赋能,为居民和康养者多元化需求匹配好供给端。

坚持全域布局和错位发展相结合。以全域旅游建设发展为依托,全力推进清露乡隐、全民健身中心、瓦窑头区块文体商业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落地,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举办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承办国际国内精品赛事,促进康养要素有序流动,推动优势互补、错位协同、发展共赢。

 

筑牢用工基础 推动产业发展郑叶波)

基础用工不仅是企业有效运转的关键,而且制约发展全周期的核心,更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坚实根基。从全国范围看,用工素养偏低、成本上升等问题连续六年成为影响民营企业500强发展最主要因素。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是破解当前制约、实现短期见效的最优解。

一是专题专班引进。紧贴松阳县情实际,针对新发展理念,围绕乡村振兴等专题专班引进。据《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指出,2019年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企业呈增长趋势,已参与及有参与意向的企业占比74.2%。我县可以紧扣500强企业发展趋势,积极引进符合原有结构、劳工素养的企业。

二是释放用工数量。以系统观念推进全产业“机器换人”,释放基础用工数量,为扩大企业招工打下基础。我县并非人口大县,只能通过调整原有产业结构扩大新产业用工数量,尤其要将劳动力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用工主观能动性,实现从“数量弱县”到“体量大县”转变。

三是满足多样需求。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新动能,协同推进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职业培训体系,满足企业多样性需求。通过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负面清单、推进职业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企业职业教育利润补偿机制、鼓励多方参与职业教育和运营管理等方式满足生态工业的多样化用工需求。通过个性化、多样化培训,在释放用工数量的基础上,实现从“用工大县”向“用工强县”转变,推动智能制造新城建设。

 

标准引领茶香建设 规范打造悠久品牌王丽峰)

茶产业是我县重要的农业主导产业、富民产业,也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媒介。本次全会在开启新征程的重要节点提出,系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质量效益提升。可以通过推动松阳特色茶产业标准建设优化行业发展、提升产业联动、贡献贡献松阳力量

一是适时推动标准化是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贴牌、掺假等行为严重危害茶产业健康发展。我县推进茶产业标准化,可以规范生产、销售,以“互联网+”为依托最大化吸引互联网、电商等力量,尽可能集合茶商、收藏者等资源,成为筑牢基础、开拓市场的必要保障。

二是适时推动标准化是产业转型的有力导向。在历任县委县政府的努力,茶产业逐渐突破依赖小农经济时期作坊“诸侯分割”式产销模式,建立起茶产业为基础、茶文化为重点、茶香节为载体、茶品牌为保障的跨产业大市场格局。适时推出茶产业标准,有利产业协作升级、交叉融合,顺应新趋势、推动新模式、打造新业态。

三是适时推动标准化是积极作为的使命担当。“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销售”揭示标准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但当前通行的茶叶标准大多由国外制订,我国在行业标准的制定上没有话语权。本次全会提出推动茶产业标准化,是县委在科学把握县情实际上帮助我国争取标准话语权、抢占产业制高点的有力尝试。


 

联系我们 主办:丽水市松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浙ICP备06037381号-1 浙公网安备 33112402000040号

技术支持:浙江万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3311240009

Copyright @ 2016 www.songyang.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