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师爷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在中国幕府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越文化的重要内容。俗话说“天下师爷出绍兴”,要了解绍兴师爷的历史建设渊源和清廉文化内涵,还得去绍兴师爷博物馆探一探究竟。

绍兴师爷博物馆外景
绍兴师爷博物馆建于绍兴市柯桥区安昌古镇,系西市娄心田师爷故居原址。该馆以部分存世的幕学书籍、幕务资料、师爷用具等珍贵实物和图文说明,介绍绍兴师爷的历史概况、种类、案牍、生活、幕学、幕道(职业道德)等基本情况以及廉洁故事和趣闻,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依托绍兴师爷文化为内容的清廉展馆。2019年,绍兴师爷博物进行了新一轮提档升级,以师爷幕道精神“立品洁身、尽心尽言、仁恕求生、格物守志”为核心,通过典型师爷的清廉故事,来阐述“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此外,展馆中还增设了鉴知清廉讲堂,已成为绍兴市柯桥区党员干部群众廉洁教育的重要阵地。

新设的鉴知讲堂传递清风正气
师爷文化中的清廉元素
师爷文化,一方面指师爷的技术本领,另一方面强调要遵守幕道,即师爷的行为规范、道义准则。入幕之首要“立品”,即“品端立醇”。绍兴师爷的著名代表汪辉祖在他的著作《佐治药言》一书中就说:“欲主人之必用吾言,必先使之主人不疑吾行。……故欲行吾志者,不可不立品。”而后在《病榻梦痕录》一书中还把“立品”具体化,认为幕友之道,在以公事为重。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正心洁守。“正心之学,先在洁守。守之不慎,心乃以偏”。洁守就是要有廉洁的操守,在处理公务时“不想昧心钱”;
第二,“尽心”“尽言”。即尽心于公事,努力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了尽言达到尽心,不应怕主人感到逆耳,不应怕失掉幕馆,只有这样才算人品高洁;
第三,“勤事”。勤于办事、勤于职守。办理幕务,勤而不堕,全力以赴;
第四,“俭用”。生活俭朴,不尚奢华,不近声色;
第五,“慎事”。审慎从事,包括慎交友。交友不慎,不仅应酬易滥,难以节俭而且“至有不能自立之势”;
第六,“公事不宜迁就”。即谨慎办案、依法办安案和为民办案。
师爷是文才出众的饱学之士,博古通今,足智多谋,惩恶扬善,这是师爷主流的外在表现。而深层的是内在的信仰和价值观,正如龚未斋的贫富观:“宁要清贫,不要浊富”,“清贫为贵,浊富为贱”。

提升后的绍兴师爷博物馆正厅
绍兴师爷廉洁人物探寻
绍兴师爷遍布中国各地,他们恪遵幕道、立品洁身,清正廉洁品行融合于先贤们的清廉文化,一身正气根植于地方乡名和公益建筑之意,为绍兴市柯桥区的清廉文化建设提供了不竭源泉及精神养分。

师爷故里听师爷讲廉政故事
许思湄师爷,安昌诸家溇人,清乾隆五十三年秋(1788)赴直隶保定寻求幕宾席位始,一生为幕无虚席,然幕修仅只养家糊口,自视家境清贫为“一囊秋水”。在《秋水轩尺牍》中,记有这样叹息:“旅囊幼空,惟留此丰担琴书,一肩风雨,作东西南北人,每自寻思,又胜感慨”,这不仅吐露了他家中境况,更折射出身居直隶总督署掌项端级刑名幕席,廉正洁身,清贫有守,自养自重的清高气节。
安昌西市姚伯卿、姚仲卿是名幕姚润的两个儿子,皆承父业为幕。姚伯卿是一名听讼断狱的刑名师爷,不仅谙熟《大清律例》,而且对经济、医学也有一定造诣,是颇有声誉的师爷,曾游幕于省内多个县衙。他清贫自守,洁身自好,刚正不阿,公正勤政,常囊中羞涩,素于难归。晚年在家病故,后事靠弟仲卿的帮助,才得以成丧。

算盘是绍兴师爷的随身必备工具,用来提醒大家算好人生账
此外,绍兴师爷博物馆介绍的著名绍兴师爷还有徐渭、沈文奎、汪辉祖、龚未斋、骆照、何大庚、朱光旭、娄春藩、俞廉三、汪瑔等。除了图文介绍,还配有不少人的书籍著述,尤其是许思湄的《秋水轩尺牍》和龚未斋的《雪鸿轩尺牍》收有多种版本,以见风行海内,至今不衰。
(绍兴市纪委市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