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市住龙镇,位于浙闽两省三县(市)交界处,山为浙南林海,水为钱江之源。自开展“五水共治”以来,住龙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抓生态保护、抓转型升级从治水抓起的思路,围绕“提高水质量、保护水生态、挖掘水文化、开发水经济”,以打造“钱江源头治水第一镇”为目标,以“快”字抓全域,以“力”字抓难点,以“实”字抓长效,以“富”字抓惠民,治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优势,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住龙发展的新局面,被评为全国文明镇和丽水市最美乡镇。
一、依靠群众力量抓全域,治水成效要见“快”。住龙是浙西南革命老区,这里的群众高举老区精神旗帜,掀起了“全民治水”高潮。一是“擂台治水”不漏一村。定期召集行政村开展“五水共治擂台赛”,通过设立“明星榜”、“曝光台”共享治水经验、互传治水“奇方”,在党员干部之间形成了“比行动,比业绩,比成效”的实干作风。二是“授旗治水”不漏一户。周调村设立了护水保洁公示牌,每月评选出护水保洁优秀、良好、一般家庭,在公示牌上授予红旗、黄旗、绿旗,并在年末对获得红旗最多的家庭予以奖励;住溪村要求党员和村民代表带动“左邻右舍”履行好护水义务;中心村实现了治水“户户有人管,户户有监督”。三是“老少治水”不漏一人。镇妇联组成了“红色娘子军”义务清洁队,定期以自家边沟、池塘为点开展“包户”清洁,以村内小溪、集镇江滨为线开展“包组”清洁;“一老一少”助力治水,龙星村等邀请老年协会为治水监督员、义务巡防员,对村域水环境进行就地监管;镇团委发动师生和家长开展“小水滴”志愿者活动,与镇中心小学联合开展“小手牵大手”治水系列活动,培养孩子们爱水、护水意识。
二、坚持问题导向抓难点,治水推进要见“力”。一是控源减量解决废菌棒污染问题。食用菌是住龙镇的主导产业,新建河道沿线废菌棒临时收集点3个,实现废菌棒的绿色回收和集中处理,开展清洁生产。二是联县共商解决上游污染问题。住龙镇与遂昌县龙洋乡、福建省浦城县忠信镇相交接,住龙镇主动联系两县镇政府及溪流沿岸主要村庄,建立了跨区域“联县治水”工作,目前三县已联合开展治水行动12次。三是铁腕整治解决企业污染问题。对木制品粗加工等企业,集中开展了17次整治大行动,刊发督查通报14次,拆除木制品企业12家,并顺势关停整治制砂场2家、石材加工企业1家,有效控制了企业污染。
三、推动机制建设抓长效,治水深化要见“实”。一是建立舆论宣传机制拓阵地。将治水宣传纳入文化礼堂年度活动计划,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双簧《五水共治》,用生动形象的方言弘扬了亲水、护水、爱水的水文化;利用浙江在线、丽水日报、“醉美住龙”微信平台等宣传治水。二是建立谏言献策机制开言路。开展“走基层·挖典型”活动,挖掘治水典型人物,曝光负面案例,收到开展农业废弃专项整治、建立禁渔巡逻队、取缔电鱼电瓶等治水建议;同时,实行“微”反映,市、镇人大代表用手机拍摄村庄、河道出现的脏、乱、差现象,微信发给村两委干部,督促整改。三是建立监督考评机制强落实。建立治水工作领导和考核机制,扎实开展“五水共治”,进一步深化“河长制”,实行“段长制”,组建三级监督队伍,实行动态保洁制,持续做好住溪溪、碧龙溪流域清洁和渔业资源保护,坚持溪流禁渔、三沿禁伐,村村栽树、户户养花。
四、借力“五水共治”抓产业,治水惠民要见“富”。通过水环境治理抓发展,通过水生态改善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农家乐产业“因水而兴”。良好的水生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住龙玩水、亲水。去年全镇农家乐共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营业收入1400万元,新发展农家乐5家,今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人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了35%。二是民宿产业“因水而育”。住龙镇在治水推进中顺势启动了民宿产业,乌溪江源头综合治理项目等已建成,让一批批市内外游客陶醉于龙星双渡洋清澈透明的钱江源头水,打响山青水秀的“绿色养生游”。三是生态产业“因水而优”。 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对水质要求极为苛刻,住龙省级大鲵特色渔业精品园创建通过考核验收,投资超过2000万元,养殖规模超过3万尾;在周调、西井等村探索发展石蛙特色养殖户,推进水产业规模化发展;新建碧龙茶种园、水塔村茶叶加工厂,做大、做精住龙茶,发展壮大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