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这一方民族复兴的热土
—— 纪念湘湖师范从萧山南迁松阳古市办学80周年
1938年1月,松阳迎来了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下称“湘师”)的师生,为了抗日救亡,他们从湘湖走来,栖身在这块民族复兴的热土上,弦歌不辍,成了令全国注目的一所宣传抗日救亡,唤起民众觉醒,锤炼师生意志,输送栋梁人才的“浙东民主堡垒”。
《上海译报》撰文,呼吁把湘师战时办学的精神模式推广到全国去,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和教育厅长许绍棣前来视察,延安匿名寄来了《兄妹开荒》《军民进行曲》等文艺宣传资料,日寇派飞机专门轰炸这座坚强的抗日堡垒……
76年过去了,兹从定居北京的金海观校长的长子金陵(肖扬)先生提供的纸张发黄、用钢板铁笔刻写的油印节目单电子稿上,辨认模糊的字迹,重温当年热血青年战时求学的盛况。
1942年3月8日,在广因寺湘师礼堂,全校教职员会、毕业同学会、学生自治会联合举办了一场庆祝金校长长校十周年大会。金海观在会上回顾办学历程,致谢协助办学的众师友,婉拒毕业同学会发起捐助的子女教育基金。
“习作音乐会”上学生自编自演的12个节目(仅老师作词一首),赞美“湘湖精神”,感恩母校教育。
女声二重唱:《东风齐着力》(原名《湘湖颂》)(节目之五)
李道中先生词 曾飞泉作曲
演唱者:吴雪蘅 盛素英
千亩湖山,云烟开处,尚记前纵,辛勤海迪,十载坐春风。一路弦歌不断,任颠沛,志气恢宏。
松溪畔,佳林蔚密,秀草青葱,此景是天钟。深意祝前途,拓展无穷。齐声奏唱,听换羽移宫。欲为邦家造福,且看我万众同心,收旧地,金汤永固,讲舍业隆。
四重唱:《吾师精神》(节目之十)
金希树词 曾飞泉曲
志如湘湖水浩浩,行如瓯江浪滔滔。从事于乡村教育,匆匆十年如一朝。国家犹受风暴,唤起民众急切需要。我们是时代的骄子,挺身前进,不屈不挠。志如湘湖水浩浩,行如瓯江浪滔滔,吾师精神,彪炳日月万古存。
大合唱:《十年创造歌》(节目之十二)
屠咸若、徐学为等作曲
啊!我们的导师晓晚,你是儿童的保姆,你是青年的模范。你的心血,浇灌了幼稚的园地;你的教诲,启示了我们蒙蔽的心眼;你是我们的路灯,你是教育界的哲贤。你是湘师的主人,你是越国的勾践。今日的降临,是十年教训的成全,弱小的花木,将由你的栽培而鲜艳。你是渡头的舟人,你是航海的罗盘。
啊!我们的导师晓晚,我们同声歌唱,让我们诚意颂赞,愿你永远的快乐,愿你永远的壮健,率领了我们,分头努力,集体向前。
湘师创办于1928年,是全省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1932年初,金出任第六任校长。时国难当头,人心惶惶,派系林立,经费短缺,他以战略家的智慧,实干家的质朴,教育家的执着,学者的胸襟,打造了湘师。
换羽移宫,讲舍业隆,湘师留下百年佳话。
创办《当日新闻》(《市日新闻》),引导舆论。国都沦陷,传言四起,学生茫然。抗日救国会收听电台,编写,刻印,到集市以一个铜板叫卖,承担了当下报纸、广播、电视、手机和互联网等媒体的功能。
金亲自撰写“小言论”,弘扬抗战必胜、教育救国的正气。
团结奋斗,完成争取民族生存的伟业
在这个时候,国人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抗战胜利。要抗战胜利,只有一个法门,就是精诚团结,奋斗到底。社会各阶层各职团,应该分工合作,各尽一分子力量来完成争取民族生存的伟业,决不可中途退缩,自行停顿。这是本校再迁和本刊复刊的理由,愿与邦人共勉之。(1938年1月21日)
练成劲派,打退强寇
明朝名将戚继光练浙江兵,剿平倭寇,极夸奖处州兵,说是在义乌、温台、绍兴兵之上。最近松阳征募游击队,听说三日之内,报名的有千五百名,比预定额仅差三百名。松阳人士抗倭救国可说是世泽流传,蔚成乡风了!松阳有许多中等以上学校毕业生,倘能出来担任干部,动员全体民众,必可练成劲旅,打退强寇。我们希望各界先进,努力来领导,本刊同仁,是极愿追随而协助的。(1938年1月22日)
“喈喈歌咏团”“醒民剧团”弦歌不辍。用歌曲、戏剧、壁画、标语等形式宣传抗日。歌曲有《打到东北去》《打杀汉奸》《黄河大合唱》《农村曲》《丈夫去当兵》《旗正飘飘》《海韵》等数十首;剧团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卢沟桥》《反正》《雾重庆》《活捉鬼子》和歌剧《白毛女》等50多个剧目。社团人才辈出,当过剧团团长的有20多人,团员三百多。演出遍及古市,到丽水碧湖和金华、兰溪等地,轰动山城。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湘师布局阵容宏大:本部广因寺,二院简师班在城隍庙,三院师资班在卯山观,附小设塘岸叶氏宗祠,幼儿园借叶氏家祠,推广教育部据太保庙,民教馆临三清殿,教学场地有9处之多。
校本部租种农田30多亩为生产基地。
金对局势洞若观火:抗战是艰苦且持久的,日寇是一定要失败的。胜利后,中国要走工业化的发展路径。
“然而变化里寓有常道,多方设施归于一贯。本旨所在:一为改造学校周遭环境,二为提高民众文化水准,三为普及附近儿童义教,而于躬行实践之中来训练服务乡村的优良师资。”
劳动建校。师生除草、平地、挖泥、挑土、夯泥墙、盖草房,与工人一起建教室、寝室、食堂(礼堂)、厨房、厕所共千百平米;平整荒地两千平米作操场。
挑运粮食、磨制豆腐、种植蔬菜、上山砍柴,身体力行。
1938年9月,《为十周年告校友书》在《湘湖通讯》上发表,金呼吁:
“我校校友,大多能埋头苦干,咬牙支撑。有的站在战斗最前线,有的深入敌人后方,有的已牺牲于无情炮火之中,有的虽未牺牲,而其忠勇气概,早把生命当作鸿毛。”
“校友们,大时代文化的战士呀!记住你们对于民族的责任,请以你们伟大的生命,参加在民族解放的阵线里去呀!”
在古市5年。诞生诸多新事物。
薪廉金制。第74次校务会议(1938年3月28日)通过由校长拟定的“积贮薪廉金办法”,即暂时减少工资,集体储存,“谋在抗战期间,自力维持学校”。校长月薪100(银)元,“月支40元,扣储60元”。
战时教学。金制定《二十六年度第二学期实施战时教育计划》:“各科教材以适合战时需要为原则”,选择“能激发民族意识与抗敌情绪、能鼓励团结,一致对外、能阐明敌我国情,使学生彻底明了敌我及国际间之关系,能使学生获得抗战技术”等8条细则。课堂讲授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事迹;聘工匠造枪械,军训实弹射击、投弹、防毒、救护等技能。
金承诺:无论抗战多久,学校决不上“最后一课”,万不得已,便率师生投笔从戎。
社教工作。1938、1939两年,在松阳古市一地,办民校91所147班,学员4300人。始办古市经济建设实验区和国民教育实验区。学生下午到制定的村落农家去施教;晚间,导师下乡视导,旷野四周灯火星星点点移动。
1939年七七纪念日,广因寺大操场举行抗战纪念碑落成典礼,校长揭幕后向三千人报告卢沟桥事件和全面抗战的意义,各夜校理事、成人与妇女学生由实习生率领,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一支宣传救亡、开展文化教育和民政抚恤(帮军属干农活)、医疗卫生及经济贸易指导的团队长年活跃。
铸炼“湘湖精神”。1940年3月,湘师“无米为炊”,全校开展“一人十斤南瓜运动”,按时上交厨房,金星夜在掘地。
11月,学生连续数天喝粥。
“库藏仍是空空……暑假即将开始,薪水仅发至四月份,校库中仅有每天买蔬菜的几十块钱”。
“湘湖精神”在如此境遇下锤炼而成。
1941年10月1日,立校十三周年纪念日。
“是日天气晴朗,校友倍觉欣欢。上午八时,全校师生800余人在一院大操场举行纪念仪式,主席金校长领导如仪后,即对全体校友阐述本校特有之精神,吾校校友优点甚多,今可归纳为五:(一)苦硬,(二)实干,(三)研究,(四)进取,(五)注重情谊。此即吾人所谓湘湖精神是也。”
“我校卓异之校风将如日之恒,如月之升,而终古不朽。”
金长校十年,追求民主与科学。无论在压湖山,还是迁校松阳,面对亲友、古市温乡长和松阳县长(省建设厅长),其子女要求入学,一律参加考试;他痴心“乡教运动”,提出“乡教运动”理论并付诸实践,立志改造乡村,把古市打造成第二个湘湖教育实验区;他无欲则刚,谢绝担任国立第三中学负责人和豫鲁皖闽等地的邀请,登草鞋,背雨伞,日行百里,攀岩越岭,上下斡旋,保证学校生存;他团结合作,任人唯贤,气度宽广,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教师,共同撑起流亡办学、抗日图存的蓝天。
在抗日战争中,有这样一种英雄,他们不曾拿枪,却同样捍卫着中华民族,同样与敌人做着殊死的战斗。
松阳古市,这方民族复兴的热土,养育、成全了战时的湘师。
后记:2015年元旦,为撰写《金海观传略》,我拿着金陵先生的亲笔信,到上海采访松阳籍校友、国家二级作曲家项管森老师,这位1945年春季考入六年制音师班的老人,钟情母校,赠送了《“湘湖老牛”2014梦影集》(项管森作品和业绩总汇【9】)、《上海湘师校友风采录》(项管森主编)、《国家艺术人物项管森专刊》等4部珍贵的史料,书都是大16K开本,庄重雄厚,有的多达两百十几页,真的是情深义重。
日前,我们驱车前往丽水遂昌应村乡周村源,拜访93岁的周焕容校友,他是1941年秋步行到松阳考入湘师的,一生风霜雨雪,直到3年前才荣获中共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老兵纪念章。“气壮山河”是老人馈赠的墨宝。
“湘湖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与湖山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