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变废为宝 把传统农具打造成松阳又一张金名片
发布时间:2017-09-14 08:44:50

传统农具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元素,是农业文明发生、发展、进步的重要见证物,也是学习、研究、展现历史的重要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家科技兴农方针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县农业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扩张,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我县大部分传统农具已经被闲置、损毁、废弃。

  近年来,不少乡镇、村尤其是传统村落自觉融合了传统农具的收集、整理、集中保管等工作,如象溪一村、大东坝七村、樟溪溪下村、裕溪内陈村和板桥金村等,都设立了农耕文化展示厅,但总的来看,这些展陈内容深广不一、水平参差不齐,整理的系统性和文化挖掘的深度都还远远不够,有的甚至连基本的防腐防蛀、防火防潮条件都难以满足。这些农具当中,绝大部分是竹木制品,若不加强管理,很有可能加速毁坏。

  为此建议:将传统农具作为松阳文化重要载体和传统村落文化重要纽带进行全面普查、整理、展陈和开发,以充分体现他们的存史、教育和经济价值,让它们成为松阳又一张金名片。

  一、编辑一套画册或丛书。

  一是以文化部门牵头,史志、农业、财政、文艺和摄影等部门(协会)配合,乡镇(街道)、村参与,组织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尤其是离退体老干部、老职工、老技术人员等成立传统农耕文化(农业遗产)抢救保护协会。

  二是联合科研院所(如中国农业博物馆、南京农业大学等)和知名农具专家(如周昕、张春辉等),由协会组织开展我县传统农具的普查、留影(摄像)、记录和整理工作。

  三是参考《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中国传统农具》《中华农器图谱》等著作编撰一套集学术研究、科普、存史、鉴赏、收藏、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身如《松阳传统农具图谱》之类的画册或《松阳传统农业耕作》之类的丛书。并将画册或丛书作为礼品书(伴手礼)来打造、推广。

  二、建立一座陈列馆。

  一是依托我县生态(乡村)博物馆群建设项目,以中国传统农具陈列馆南方分馆的定位和相当于文物保护的展陈标准,建立一座“松阳农具陈列馆”。待条件成熟可以升格为“浙南稻作农具陈列馆”乃至“江南农具陈列馆”或“吴越农具陈列馆”。

  二是面向省内外群众搜寻、征集、收购传统农具、图片及其文字材料,并公开向社会开放,边收藏边展出,边宣传抢救和保护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捐献传统农具的单位或个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鼓励。

    三是在建设陈列馆基础上,建一座网站、造一个景点(基地)、申报两个“遗产”。即建一座数字“农具陈列馆”;打造一个传统农具欣赏景点(科研教育研究基地),并在此集中制作与销售传统农具及模型;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三、保护一批传统农具制作技艺和匠人。

  一是发现和选拔制做传统农具有技术、有经验的“老铁匠”“老木匠”“老竹匠”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组织这些老工匠,把已消逝的传统农具重新生产出来。

 二是委托专业团队,充分采集传统农具的信息资料,分类整理,撰写报告,然后选择每类农具最具代表性的结构,测量尺寸,绘制图样,晒图存档,通过图片和图样等方式保护传统农具及其制作技艺。

  四、开发一批文创产品和文旅项目。

  一是在传统农具制作技艺和匠人保护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农具的象征意义,借鉴山东临沂“沂蒙农家宝”成功经验,参照“十八班兵器模型”开发制作艺术化、礼品化的如犁、耙、秤、篮、锄等微缩农具,将它们作为玩具、教具、展品、收藏品、旅游纪念品、室内装潢配件等进行推广营销。

  二是借鉴广西隆安县“那桐农具节”成功经验,将传统农具与民俗节庆充分融合。如以松阳传统集日串联各类民俗节庆活动,以旅游带动节庆,以节庆宣传、推广、营销农具,以农具营销提高匠人收入,从根本上弘扬农耕文化。

  三是条件成熟时,可考虑承办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

松阳农耕文化已传承千年,如今留下最大的遗产莫过于传统村落和传统农具。这两笔遗产蕴含着的丰富文化元素是“千年古县”的灵魂,是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的重要因子。如今我们重视保护乡愁,在古城、古村、古宅、民俗、民风等大的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实效,但对农具这些小的方面却重视不多。我们要“突出文化引领坚持品质发展”建设“田园松阳升级版”,古老的农具则可让松阳农耕文化更加具体而充实。

  
相关文章 【推荐】 【打印】 【关闭】
主办:丽水市松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浙ICP备06037381号-1
技术支持:浙江万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 33112402000040号  网站标识码:3311240009
Copyright @ 2016 www.songyang.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