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征求《松阳县创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意见的通知
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
根据《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公布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试验区培育名单的通知》(浙文旅政法〔2020〕1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进我县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试验区创建,现将《松阳县创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发给你们,请于5月19号前将修改意见通过钉钉反馈文广旅体局办公室,如未反馈视同无意见。
联系人:卢莹 联系电话:8807183
松阳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0年5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松阳县创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试验区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根据《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公布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试验区培育名单的通知》(浙文旅政法〔2020〕1号)文件精神,结合松阳文化旅游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县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区国际化”发展理念,紧扣“文化引领,品质发展”的目标要求,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改革创新,推动县域资源充分整合、产业深度融合,以多元经济业态带动壮大村集体,实现共同富裕,为全省乃至全国蹚出一条文化和旅游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新路径。
二、试点基础
松阳地处浙西南山区,瓯江上游,隶属丽水市,有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县域面积1406平方公里,总人口24.06万,辖3街道5镇11乡203个行政村。全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县域中部松古平原是浙西南最大的山间盆地,主要河流松阴溪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汇入瓯江。
㈠松阳农耕文明底蕴深厚。是省历史文化名城。是丽水市建制最早的县,曾是处州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是华东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保留最完整和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之一,至今保留有格局完整的古城和100多个风貌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中国传统村落75个),以及深厚的农耕文明和活态传承的民俗文化,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
㈡松阳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松阳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组成部分,全县林覆盖率80.02%、空气质量优良率97.8%、水质达标率100%,是国家生态县、省园林城市、省森林城市,拥有浙西南面积最大的松古盆地,自然风光秀美、田园风貌浓郁,自古就有“浙南桃源”的美誉。
㈢松阳文化和旅游产业基础扎实。松阳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6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1个(纳入培育单位3个),省级A级景区村79个,基层文化站覆盖率100%,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四馆俱全,文化和旅游产业生机蓬勃。
㈣松阳改革创新氛围浓厚。近年来,松阳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发展趋势,前瞻性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民宿经济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中医药康养胜地创建、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探索等创新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先后被国家、省级部门列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全国“拯救老屋”整县推进试点县、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全省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等。
三、试点思路
㈠主攻方向
试点“三种模式”,探索混合所有制下的文旅融合新机制,全面推进“文化引领的乡村复兴”实践。
㈡预期目标
经过3年的努力,构建以集体经济制度为基础,混合所有制、农合联等多样化联合协作发展为特征的文旅融合新机制,带动县域资源充分整合、产业深度融合、集体经济壮大发展、村民在地增收致富。到2022年,全县旅游总收入达到12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超10%,辐射带动区域内及周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0%以上,文旅融合改革示范样板初现雏形。
㈢改革举措及项目
松阳县文旅融合改革在全县域推进,内容和项目建设重点以三都、四都、大东坝、象溪片区为核心区域,涉及上田、陈家铺、小后畲、蔡宅、山头、横樟、雅溪口等行政村。
⒈试点“政府+村集体+村民”发展模式
该模式以集体经济制度为基础,以混合所有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样化联合合作发展为特征,地方政府、村集体、村民三方共同参与,既充分调动村民个体积极性,又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模式。
试点项目:
上田村综合改革
由上田村股份经济合作、县强村公司、乡强村公司以及上田乡村旅游、花田泥农业、柒宝农产品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成立松阳县上田乡村振兴开发有限公司。集中力量全力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传统建筑修缮改造、游客接待中心、餐厅厨房、会议室、工坊、民宿综合体区块项目建设。推进花田泥基地建设,积极打造农业休闲体验区,发展高山果蔬和原种、原生态农产品特色农业品牌,培育高山土鸡和生态湖羊养殖等产业,推进基地游步道、骑行道等游览设施建设,形成“原乡民宿+休闲农业+健身古道”联动发展,进一步打响“原乡上田”品牌。
⒉试点“工商资本+村集体+村民”发展模式
该模式通过引入外来有情怀的文旅企业团队,参与村庄的经营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化,村民通过村集体与外来工商资本合作,获取收益。
具体项目:
⑴陈家铺综合改革
通过与云夕国际、先锋书店、飞茑集等知名品牌的合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文创产业和乡村民宿等文旅融合业态。加快推进集民宿、餐饮服务、会务服务、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经济体—云夕摩加国际文化交流共享中心以及飞茑集二期、依山半舍等精品民宿建设,提升村庄产业规模和接待服务水平。依托特色产业番薯干产业,以番薯产业合作社形式,加强与先锋书店、飞茑集等的合作,实行统一原材料、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商标包装和统一定价销售,扩大农产品销售规模,创新营销方式,实现村民就地增收。
⑵小后畲综合改革
以小后畲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平台统一流转房屋、土地,通过政策扶持,推进村集体将房屋、土地以作价入股与上海野庐公司合作整村开发大乐之野·小后畲高端康养民宿综合体,打造集生态农业、高端民宿、餐饮、中医理疗、休闲养身为一体的乡村度假品牌聚集地,实现整村的有机更新。利益分配上,采用“保底收益+股份分红”形式,保障村民根本利益。
⒊试点“政府+工商资本+村集体+村民”发展模式
该模式以政府为指导,村集体与外来工商资本(经营团队)合作进行项目运营,村民通过加入经济合作社、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获取收益。
⑴蔡宅村综合改革
立足于已建成的品质文旅项目豆腐工坊,推动产业延伸和村庄发展,形成集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文创体验、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泡豆腐产业链。加快推进原种矮脚大豆种植基地建设,完成豆腐工坊附属设施工程及产品研发和加工体系、豆腐渣转化平台建设。加快引进工商资本(经营团队),以经济合作社和县强村投公司组建工坊项目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经营公司,开展专业化的经营。
⑵山头村综合改革
立足于已建成的品质文旅项目白老酒工坊,推动产业延伸和村庄发展,形成集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文创体验、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白老酒产业链。加快推进原种糯稻基地建设,完成酒工坊附属设施工程及产品研发、加工体系、废弃酒糟转换平台等建设,完成酒糟等废弃物再利用技术推广。加快引进工商资本(经营团队),以经济合作社和县强村投公司组建工坊项目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经营公司,开展专业化的经营。
⑶横樟村综合改革
以橫樟村包氏廉政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为基础,发展以中药材种植、中医康养为一体的富民产业,打造横樟中医康养综合体。推进伴山康养民宿综合体项目建设,通过政策扶持,以村集体资产资源作价入股社会资本建设药王谷中药材基地,完成横樟中医馆、中药铺等项目建设,推进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成型。
⑷雅溪口综合改革
以雅溪口历史文化重点村和省级休闲村建设为基础,依托村庄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项目。引进上海象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十里芳菲品牌与国资公司、村集体共同组建松阳雅溪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推进雅溪口芳菲项目引领性建设,带动村庄资源充分整合、产业深度融合、集体经济壮大发展、村民在地增收致富。
四、进度安排
㈠启动阶段(2019年11月) 明确创建工作重点,制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试验区创建方案,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㈡申报阶段(2019年11月至1月)
根据认定要求,提出认定申请,相关材料报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审核推荐,上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准备初评。
㈢创建阶段(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 ⒈根据省局评定结果,征求各部门意见建议,细化完善方案;
⒉对照试点方案,召集各有关部门,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⒊开展资料汇集、整理、编写; ⒋召开专题会议,协调创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⒌加强沟通对接,邀请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领导及专家到我县指导改革工作。
㈣提升阶段(2022年12月之后) ⒈按照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验收提出的意见与要求,做好整改提升工作;
⒉巩固、深化改革成果,形成经验做法,进行宣传推广。
五、保障措施
㈠组织保障。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责任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县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试验区创建工作中重大决策、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工作方案的总体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文广旅体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旅部门牵头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新格局。
㈡政策保障。根据《加快全域旅游发展若干意见》,抓紧修订完善文旅企业奖励扶持政策,引导文旅企业转型升级,吸引乡贤、返乡创业青年投身文旅融合事业。积极探索文旅项目用地政策,强化用地保障,简化审批流程鼓励和支持文旅企业通过转型升级、科技叠加等方式解决用地需求。
㈢资金保障。县财政每年统筹文旅专项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政策资金扶持,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创业创新,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本土民间资本,吸引外来优质工商资本参与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合力。
㈣人才保障。坚持人才培养为核心,建立健全引才用才制度,创新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精准化引进急需的管理、运营等方面的紧缺人才。注重“新生代”“创二代”“乡贤”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造非遗传承人、传统工匠、艺术新秀、新生代企业家等队伍,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松阳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办公室 2020年5月1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