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丽水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等规划编制计划的通知
索引号:     发布机构:     来源:松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0-30 14:48:32

文号:

点击数: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 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 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此件公开发布)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纲要

目    录

一、坚定不移走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道

路,打造“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开启高水

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6

( 一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6

( 二)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11

(三)到二 ○三五年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远景目标   12

(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13

(五)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14

二、双招双引,以创新激活跨越式发展新动能   19

( 一)加快构建浙西南区域科创体系  19

( 二 )引育壮大多元协同的创新主体  21

(三)打造全国 “ 两山”发展人才高地   23

(四)打造活力高效的创业创新生态  25

三、扩能升级,建立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  26

( 一)全力主攻生态工业  26

( 二 )高标准建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8

(三)加快发展现代特色服务业  30

(四)加快激活水经济   3 1

(五)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  31


四、整体智治,建设新时代数字绿谷   32

( 一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32

( 二)全面拥抱数字社会  33

(三)加快建设 “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现代政府   33

五、畅通循环,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34

( 一)增强循环畅通能力  35

( 二)建设浙西南消费中心  36

(三)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37

(四)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38

(五)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  39

(六)加强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   40

(七)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42

六、跨山统筹,打造市域一体化丽水样板  43

( 一)构建 “一带三区”发展新格局  44

( 二)建设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  46

(三)统筹小县大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48

七、大搬快聚,争当全国乡村振兴排头兵  50

( 一 )以大搬快聚加快推进花园乡村建设   50

( 二 )高质量振兴现代乡村产业  52

(三)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54

八、“五网”融合,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55

( 一)构建立体多元的综合交通网络  56

( 二)构建泛在融合的信息设施网络  59

(三)构建绿色清洁的能源设施网络  60

(四)构建安全美丽的水利设施网络  61

(五)构建循环高效的资源环境设施网络   62

九、改革破题,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   63

(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63

( 二)推进现代地方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64


(三)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65

(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66

十、生态优先,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典范   68

( 一 )高水平创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   68

( 二 )高水平建设大花园最美核心区  70

(三)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72

(四)构建科学高效智慧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73

十一、红绿融合,以浙西南革命精神引领文化强市建设   75

( 一)全面深入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   75

( 二)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76

(三)推进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  77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78

(五)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79

十二、民生为本,共创幸福美好新生活  80

( 一)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80

( 二 )实现高质量就业   8 1

(三)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82

(四)加快建设健康丽水  84

(五)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85

十三、平安善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丽水   88

( 一)提升安全发展能力  88

( 二)深化法治丽水建设  90

(三)深化清廉丽水建设  91

(四)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91

十四、凝心聚力,奋力实现规划目标任务  92

( 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92

( 二)充分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93

(三)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94

附件: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名词解释   95


专栏目录

专栏 1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8

专栏 2      “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17

专栏 3        科技创新力提升八大工程  20

专栏 4        招商引资 “一号工程”  22

专栏 5        五大现代产业集群  27

专栏 6        构建生态旅游产业集群  29

专栏 7        扩大有效投资 “ 四个千亿”工程   37

专栏 8        飞地经济大发展行动  40

专栏 9        国际合作五大行动  41

专栏 10      中国(丽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   43

专栏 11      “十四五”期间 “一带三区”发展目标   45

专栏 12      “一带三区”五大示范性平台   46

专栏 13      中心城区 “东扩、西进、北展、南拓”行动   47

专栏 14      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城  47

专栏 15      城市品质提升 “五个一”工程   49

专栏 16      小城镇特色发展  50

专栏 17      重塑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53

专栏 18      综合交通网络建设重点  57

专栏 19      花园云(城市大脑) “ 1654”体系   60

专栏 20      重点能源工程  60

专栏 21      重点水利工程  61

专栏 22      资源环境设施重大项目  62

专栏 23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64

专栏 24      深化 “ 一件事”集成改革  67

专栏 25      百山祖国家公园三层级全域联动发展格局   71

专栏 26      十大地域特色文化品牌  78

专栏 27      清廉单元建设工程  91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 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浙江省 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丽水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主要 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 行为,是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蓝

图,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

一、坚定不移走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 展道路,打造“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开启高水

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 一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确保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决胜期。面对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深刻影响,市委团结带领全 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高举发展的 行动旗帜,全面厉行“丽水之干”,以勇当探路者和模范生的奋 进姿态,奋力开辟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开创了“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新境界。全市生产总值跃上 1500 亿元新台阶,年均 增长 6.7%,高于全省 0.2 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 万美元; 生态经济蓬勃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

业提质扩量, “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景”等现代乡


村产业风生水起,国家 5A 级景区实现 “零”的突破, 以 “生态 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初现成 型;大花园核心区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公园创建取得突破性进展,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保持全省第一;城乡发展协同推进,基础设施 不断完善,丽水机场动工建设,衢宁铁路建成通车,成功创建全 国文明城市,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地区;改革开放持续深 化,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 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和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显 著成效;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民 生福祉持续改善,实现 “ 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年总收入 10 万元且经营性收入 5 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年人均收入 8000 元以下家庭、低收入农户零就业家庭存量 “ 四个清零”,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均持续位居全省第一,教育事业提质发展,社保体系不断完善, 文化丽水、健康丽水、法治丽水、平安丽水建设全面深化,清廉 丽水建设成效明显,市域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

控取得阶段性胜利。

“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经济发展、结构优化、生态 文明、 民生福祉 4 大类 35 项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预计顺利 完成 27 项。受国内外环境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统计 口径变更等因素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收入等 2 项指标累计

分别完成 96% 、98%,基本完成预期目标;工业增加值、固定资


产投资、旅游总收入、城市化率等 4 项指标完成情况与规划目标 存在差距。总的来看,“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高水 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历史形成的发 展欠账仍然较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创新驱动能 力尤为不足,高等院校建设、高能级科研机构引育滞后。基础设 施短板明显,尚未完全融入省内 1 小时交通圈。中心城区能级不 高,集聚能力不强,对市域的辐射和服务能力薄弱。产业层次偏 低,高新技术企业明显偏少。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优质公共服务 供给与人民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高水平开放力度不够,与长 三角高能级的中心城市联系度仍然较弱。人才、土地、能源等要

素制约明显。

专栏 1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15 年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属性

2020 年

年均/累计

2020 年

年均/ 累计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038.63

1600

7.5 左右

1540.02

6.7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48648

74000

7.2 左右

>69000


预期性

3

工业增加值 (亿元)

359.74

600

7

434.37

6.4

预期性

4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817〕

〔5000 〕

10

8.9

预期性

5

一般公共预算收 入(亿元)

94.51

135

7.5

143.86

8.8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亿元)

494.33

760

8

735.11

8.3

预期性


指标名称

2015 年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属性

2020 年

年均/累计

2020 年

年均/ 累计

结构优化

7

九大百亿级产业 产值(亿元)

1650

3000

13

预期性

8

旅游总收入 (亿元)

426.02

1000

20

656

11.6

预期性

9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 产总值比重(%)

46.1

47.5

〔1.4〕

57.2

〔11.1〕

预期性

10

高新技术产业增 加值(亿元)

90

140

8.9

119.9

9.9

预期性

11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相当于生产总值比重

(%)

1.18

2

〔0.82〕

2

〔0.82〕

预期性

12

发明专利授权量

(项)

280

400

7

426

8.7

预期性

13

互联网普及率(%)

56

70

〔14〕

预期性

14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7.5

12.5

10

>10.5


预期性

15

城市 化率

常住人口城市 化率(%)

56.4

70

2.7

65 左右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市 化率(%)

31.7

55

〔23.3〕

34

〔2.3〕

约束性

生态文明

16

单位生产总值能

耗降低(吨标煤/

万元)

5.2

省下达

预计完 成

约束性

17

非化石能源占一

次能源消费比重

(%)

59

63

〔4〕

63.1

〔4.1〕

约束性

18

单位生产总值用 水量降低(%)

69.88

省下达

完成省

下达目

约束性

19

单位生产总值二

氧化碳排放量降 低(%)

省下达

完成省下 达目标

约束性

20

主要污染物排放 量(万吨)

省下达

完成省下 达目标

约束性

21

生态环境状况指 数(EI)

90.9

≥96


预期性

22

空气质量指数优 良天数比率(%)

89.6

≥90

98.9

〔9.3〕

约束性

23

全市河流 I-III 类  水质断面比例(%)

98.9

≥98

98.9

约束性

24

耕地保有量 (万亩)

258.61

省下达

261.34

0.2

约束性


指标名称

2015 年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属性

2020 年

年均/累计

2020 年

年均/ 累计


25

森林 增长

林木蓄积

量(万立方 米)

8000

≥9000

9886

约束性

森林覆盖 率(%)

80.8

≥80

81.7

约束性

民生福祉

26

居民 收入

城镇常住 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 入(元)

32875

47000

7.5

48532

8.1

预期性

农村常住 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 入(元)

15000

24000

10

23637

9.5

预期性

27

新增劳动力平均  受教育年限(年)

12

15

〔3〕

15.1

〔3.1〕

约束性

28

新增城镇就业人 数(万人)

1.55

〔7.0〕

1.4

〔12.8〕

2.6

约束性

29

每千人口执业(助 理)医生数(人)

3.18

3.5

〔0.32〕

3.8

〔0.62〕

预期性

30

义务教育标准化 学校创建率(%)

82.88

≥90

〔7〕

95.36

〔12.5〕

约束性

31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49.75

60

2

62.1

2.5

约束性

32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 养老床位数(张)

34.8

50

7.5

55

8

预期性

33

亿元生产总值生

产安全事故死亡

(人/亿元)

0.21

0.15

0.043

约束性

34

城镇保障性安居 工程(套)

4749

〔25000〕

〔44689〕

约束性

35

人均预期寿命(年)

79.37

80

〔0.63〕

81

〔1.67〕

预期性

注:(1)〔〕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部分指标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或预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为可比速度;城

乡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为名义增速。

(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每千人口执业(助理) 医生统计人口口径为常住人口。

(4)九大百亿级产业产值、互联网普及率等 2 项指标已不作统计。 由于测算方法变更,生态环境

状况指数尚无统计数,预计位居全省首位。


( 二)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 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明显增加。从国内看,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 治理效能提升,发展韧性强、潜力大,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长 三角一体化发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从省 内看,我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 “重要窗口”,争 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全力推动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和革

命老区振兴。

综合判断,我市发展处于大有可为而且必须大有作为的战略 机遇期,是国家实施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战略和全省实 施加快山区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重点地区,高质量绿色发展态势向 好,要着眼“两个大局”,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 新矛盾新挑战,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理解 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新判断,牢固树立“没有实 现加快发展也是一种风险,没有追求实现加快跨越式发展的意 识、决心和胆略更是极端危险”的理念,立足“生态是最大优势、 发展是最重任务”的基本市情,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 战略定力,奋发有为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

局中开新局, 以新气象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三)到二 ○三五年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远景目标

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全面建成,高质量绿色发展取得 决定性成果,成为全面展示浙江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 色发展两方面成果和经验的重要窗口,成为创新实践“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全国标杆,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足、文

化富有、生态富丽,基本实现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

——生态环境质量、生态价值转化效率、美丽经济发展全面 处于国内领先、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世界一流生态旅游 目的地,打造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建成长三角地区康养 基地,率先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成为新时代美

丽中国先行示范区。

—— 山区跨越式发展迈上大台阶,“一带三区”发展格局全 面形成,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 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具有丽水鲜明特

色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

——现代化的市域治理体系全面形成,建成法治政府、法治

社会,基本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国民素质 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创造力、传播力、服务力、竞

争力显著增强。

——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更加完善,高水平建成平安浙江示范区、全国最平安城市。


——建成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 现代化,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 生活水平均衡度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 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 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 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 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举发展的行动旗帜,坚定不移走创新 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道路,围绕打造“高水 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以浙西南革命精神注魂赋能立 根,全面厉行“丽水之干”不动摇,全面贯彻“八个坚持”基本 要求,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确立“用尽全力跳起来摘桃子”的 目标,全面实施 “双招双引” 战略,奋力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 加快跨越式发展,系统构建以“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显 著特征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全面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促进 全市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推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人民美好生活,成为全省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增长极,奋力开启高

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五)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锚定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市 发展条件,坚持保护和发展辩证统一,坚持守正和创新相互促进, 坚持质量效益和规模速度统筹兼顾,打造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 长三角生态智创高地、东海岸时尚浪漫侨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机制示范区、城乡共同富裕先行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展示区、

市域治理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高质量绿色发展跃上新台阶。在高质量发展前提下实现 必要适度的高速度增长,全市生产总值(GDP)和生态系统生产 总值(GEP)实现 “两个较快增长”,即 GDP 和 GEP 规模总量 协同较快增长、相互之间转化效率持续较快增长。其中,GDP 增速处于全省第一方阵,规模总量突破 2250 亿元,人均 GDP 力 争达到 10 万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达到 48%。创新型人才队 伍建设、创新体系构建、创新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 大进展,重要指标实现“六翻番六突破”,基本建成浙西南科创 中心。经济提质扩量全面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水平显著提升,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跨山统筹发展取得新突破。“一带三区”发展格局基本 确立,市域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完备有效的国土空间、财 政金融、教育资源、人才资源、产业招商等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基本成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 “一带”地区基本实 现同城化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城镇化率超过 73%。“三

区”经典文创、生态农业、特色旅游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 改革开放水平实现新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 向深度掘进、向广度拓展,推动形成生态产品价值持续增长、高 效转化和充分释放的生动局面。以数字赋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基本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和营商环境最优市。数字经济增 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50%。构建以制度型开放为特征的对内对 外开放新格局,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向各领域扩面升级,华 侨经济蓬勃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全市进出口

总额达到 480 亿元。

——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格局。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核心的新 型城镇化道路,优化重塑城乡内在结构和未来关系,创新城乡融 合及产城融合、产村融合的体制机制,系统推进城乡空间优化、 功能重构、形象再造、品质提升,实现城市规模和能级显著提升、 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一条具有鲜明山区特点的城乡集聚发展道

路。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70%。

——大花园核心区树立新标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保持全省第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不低于 97%,生态比较优势不断扩大,GEP 达到 5000 亿元,成 为自然资源资本强市。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基本建成,百

山祖国家公园成为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性典范产品,建成


瓯江山水诗路,绘就现代版“丽水山居图”。生产生活方式绿色

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社会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 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浙西南革命精神影响力显著增强,“红绿融合”深度发展,文化 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 200 亿元,建成国家级红色文化传承弘扬 示范区。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风尚,具有鲜明丽水标识的地域特 色文化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 —人民生活品质实现新提升。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 业,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长,收入增速保持全省前列, 低收入群体增收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比继续缩小。人民 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满足,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健康丽水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公共体育服务和养老服务体系更

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81.5 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市域现代治理取得新成效。党的全面领导高效执行体系 基本形成,清廉丽水建设纵深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践持续 深化,政府数字化转型基本实现,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 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显著增强,平安丽水建设更加深入,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市

域治理制度设计更趋完备、制度运行更加有效。


专栏 2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 别

序 号

指 标

单位

2020 年

2025 年

目标

指标

属性

经 济 发 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540

2250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3

与经济增长 基本同步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5 左右

70

预期性

4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亿元

5000

预期性

5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

%

48

预期性

6

规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297.2

600

预期性

7

旅游产业增加值

亿元

140

225

预期性

创 新 驱 动

8

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 重

%

2

3

预期性

9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48.8

65

预期性

10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 利拥有量

2.2

4

预期性

11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

重:

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 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50

预期性

%

3

5

预期性

对外开放

12

进出口总额

亿元

340

480

预期性

13

实际使用外资额

亿美元

〔1.81〕

〔3. 16〕

预期性

文化发展

14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 值

亿元

95

200

预期性

15

居民综合阅读率

%

85.5

92.5

预期性

生 态 环 境

16

单位 GDP 能耗降低

%

预计完成

完成省下达 目标

约束性

17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 放降低

%

完成省下达 目标

约束性

18

万元 GDP 用水量降低

%

〔10〕

约束性

19

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 良天数比率

%

98.9

≥97

约束性

20

设区城市细颗粒物 (PM2.5 )平均浓度

微克/  立方米

21

23

约束性

21

市控及以上断面达到或

优于Ⅲ类水体占地表水

比例

%

100

100

约束性


类 别

序 号

指 标

单位

2020 年

2025 年

目标

指标

属性

市 域 治 理

22

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 “一网通办”率

%

81.6

90

约束性

23

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占 比

%

9.37

≥20

约束性

社 会 民 生

24

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 数

783

4500

预期性

25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 教育年限

10.2

10.7

约束性

26

城镇登记失业率

%

1.65

≤3.5

预期性

27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

48532

71310

预期性

28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

23637

38000

预期性

29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 师数(常住人口)

3.8

4.3

预期性

30

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 数

4.9

6.43

预期性

31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 数

万人

198.8

213.8

预期性

32

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 老护理员数

10

25

预期性

33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 率降低

%

〔5〕

约束性

34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2.64

2.8

预期性

35

人均预期寿命

81

81.5

预期性

36

亿元 GDP 生产安全事 故死亡率

人/亿 元

0.043

≤0.02

约束性

37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114

114

约束性

注:(1)〔〕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旅游产业增加值、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 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 2020 年不变价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 增长、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额按当年价格计算。

(3)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设区城市细颗粒物(PM2.5 )平均浓度两项指标的 2025 年目标设置以 “十三五”平均值(97.5% 、26.8 微克/立方米)为基数测算确定。


二、 双招双引,以创新激活跨越式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战略地位,坚定人才强 市、科技兴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双招双引”为战略 举措,实施科技创新力提升八大工程,构建一心支撑、点面联动 的浙西南区域创新体系,引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生态,让创新

成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鲜明特征和强大引擎。

(一)加快构建浙西南区域科创体系

全力打造浙西南科创中心。 主动接轨我省“互联网+”、生 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坚持创新空间与产业空间、 人居空间协调发展,整合市域科创资源力量,在中心城市高标定 位打造以服务全域孵化为基本特征的浙西南科创中心。加快建设 华侨双创试验区、浙西南科创产业园、中国未来建筑科创小镇等 重大科创载体,高标准打造国际化双创人才特区,形成凝聚高水 平科研团队、高新技术企业、高端资本协同创新的区域科创“硬 核”。高标准建设若干区域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到2025年,

实现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县级全覆盖。


图 1 浙西南科创中心空间结构图


专栏 3   科技创新力提升八大工程

1.创新平台构筑工程。重点打造国际化双创人才特区、华侨双创试验区、 浙西南科创产业园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高标准建设省级产业创新服 务综合体,创成丽缙智能装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

2.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 分别提高到 900 家和 2800 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 分别提高到 370 家和 105 家。

3.创新产业突破工程。聚焦五大主导产业,实现每个产业有产业研发机构、 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平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 四有” 目标。到 2025 年,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 50%,规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力争达到 2%。

4.创新开放合作工程。到 2025 年,各县(市、区)力争在省外建成人才科 创飞地 2 个以上。争取 3 所以上大院名校在丽设立研究生分院和研究院。新建 海外创新孵化器 5 个,省级外国专家工作站 3 个,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3 个。

5.创新人才强市工程。 引进落地人才创业创新项目 400 个以上,引育省级 海外工程师 10 名、“ 省万人计划” 专家 30 人、“ 国家万人计划” 专家 5 人。 引进 外籍人才总量累计达到 750 人次。培养本土科技领军人才 50 名以上。

6.科技惠民增效工程。力争省级以上农业重点企业研究院、星创天地数量 翻一番,达到 30 家以上,累计培育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10 个以上。实施一 批科技支持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创新项目。

7.创新环境优化工程。确保全市各级财政对科技投入每年增幅不低于 15%, 力争市本级财政对科技投入每年增长 20%以上,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 导、示范、放大作用。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积极开展双创教育,举 办创新讲座、创业培训班、大学生创业训练营等各种活动。

8.创新潜力培养工程。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10 家以 上。创建一批有品牌影响力的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平台。分别 培育省级、市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 5 个、20 个。

省市县联动建设浙西南科创走廊。积极融入全省打造全球创  新策源地布局,深度对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依托杭州(丽水) 数字大厦,联动谋划布局和建设一批 “科创+特色产业” 区域性  科创基地。加快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各县(市、 区)规划建设人才科创产业园。以桃花源式、大花园型、世外桃

源的理念,建设分时共享研发基地、原生态第二创新空间、“世


外桃源”项目集中开发天地等生态智创平台,发展研发经济,打

造全国首批研发经济示范地。

“ 问海借力”融入全球创新网。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主 动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一流高 校、科研院所合作,主动对接 G60 科创走廊,打造长三角 G60 (丽水)科创基地。积极在国内经济发达城市建设运营一批科创 飞地,同步探索推广点式“飞地”模式,各县(市、区)及重点 开发区均在北上广深落地科创飞地,构建形成“研发在外、产业 在内、资金回流”的科创飞地体系。深入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 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在乌克兰、英国等国家布局建

设离岸孵化器、 “人才驿站”等平台约 20 个。

( 二 )引育壮大多元协同的创新主体

全面实施招商引资“ 一号工程”。以非常之功非一般力度推 进招商工作,攻坚突破专业化招商,主动出击产业链招商,以结 果论英雄,推进丽水主导产业从 “跟跑”到“并跑”“领跑”的 蝶变。发挥长三角招商中心的桥头堡作用,在北上广深等重点区 域开展驻点招商,加强与央企、大型国企、500 强企业和行业领 军企业等合作,盯引能够影响和改变区域生产力、竞争力布局的 “头部”企业、骨干项目,以及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单元 等功能性机构,实现市场主体优化提质。建立健全外商服务体系, 吸引符合重大产业布局的外资企业入驻,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

地。到 2025 年,力争引进特别重大产业项目 10 个以上。


专栏 4   招商引资“一号工程”

1.创新招商策略。成立丽水市 “双招双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实体专班化 运作。培育壮大招商队伍,鼓励干部投身招商一线。绘制招商地图,精心编制“头 部”企业清单、顶尖团队清单、骨干项目清单、外资项目清单,形成“精准招商 一张网”,建立招商信息平台。开展精准招商,综合运用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 乡情招商、校友招商、中介招商、园区招商、会展招商、基金招商、大数据招商、 飞地招商、海外授权招商,系统化、集成式推进全员招商、专业招商。

2.锚定主攻方向。靶向盯引未来产业、领军企业、战略项目,集中力量打好   攻坚战。主动融入全省未来产业布局,力争在生物医药大健康领域打造“链主型” 产业生态,在第三代半导体开发应用上形成产业链比较优势,在大数据应用与开   发领域上引进策源性项目,在金属新材料高端领域形成特定进口替代能力。围绕   滚动功能部件、汽车空调配件等特色产业以及森林康养等潜力产业,集中力量补   链强链延链扩链招商。瞄准央企、大型国企、500  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龙头   企业,每年谋划 3-5 个百亿级的重点招商攻坚目标。

3.加快项目落地。健全项目服务机制,全面推行覆盖项目全周期的一站式审 批、一条龙服务、全流程代办,形成全方位的跟踪服务体系。健全政策兑现机制, 建立一般政策线上即时兑现和专项政策线下高效兑现机制。对项目履约情况进行 跟踪评价,按绩效奖优罚劣。建立完善项目落地达产领导全程服务机制,实现更 多项目 “ 当年落地、当年投产、当年上规”。

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深入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 “双倍增”行动,健全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全力培育创新型 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打造“专精特新”企业 集群,争取 5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行动,支持纳爱斯、江丰电子、华润三九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 新联合体、重点实验室、创新孵化中心、研发中心、技术检测中 心等,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广,牵引带动上下游企业协 同创新。支持企业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 的融合,引导企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大力开展对标达标提升活

动。

积极引育壮大研发机构。坚持引育并举,积极引进国内外名


校、名所、名企等来丽设立或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开 展长效紧密型合作。新增 10 家以上大院名校进驻丽水大院名校 产业科技服务中心。跨越式提升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丽水农林科学研究院等本土院校和科研平台的科技研发能力。以 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创新要素、激发创意灵感,积极培育生态智

创主体。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健全科技 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 响力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示范应用工程,推进本土高校、科研 院所、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提高科研能力和科技 成果孵化转化成效,培育和产出一批高水平、有影响的标志性科 技成果。到 2025 年,力争培育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0 项以 上、实现国家科学技术奖“零”的突破。建立一批科研成果转化 服务中心,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畅通研发到产业的“最

后一公里”。

(三)打造全国 “ 两山”发展人才高地

实施 “升高”行动,全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 “绿谷 精英 ·创新引领”行动计划,积极落地 “鲲鹏行动” ,加快引进 更多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集聚 “绿谷精英”等重 点高层次人才 1000 人以上。利用侨乡优势,建立丽水全球华侨人 才地图,加大华侨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各县(市、 区)、丽水经

济技术开发区及有条件的企业在北上广深等国内及海外人才高地


建设 “人才飞地”,支持跨国企业、大型龙头企业在丽设立研发 中心和创新平台,高水平举办 “智汇丽水”人才科技峰会。发挥 生态优势,用好柔性引才,吸引院士等高层次人才来丽疗休养, 与丽水用人主体开展对接,实现最美生态、最优人才、最强科技

携手联姻。

实施 “聚青”行动,加快集聚青年人才。建设青年发展型城 市,让丽水成为吸引青年人才、赋能青年人才、成就青年人才的 理想之地。实施青年人才引育工程,在全国建设一批丽水籍高校 师生人才联络站,推进硕博倍增计划,持续办好全国大学生双选 会(丽水),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广招优秀毕业生,到 2025 年,新 增博士 2000 名,硕士 1 万名,引进青年人才 20 万人。谋划启动 万名大学生创业 “蓄水池”工程。实施青年人才举荐制度,拓宽 青年人才发现、培育机制。 以丽水学院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为重

点,构建多层次本土青年人才培育体系。

实施 “植根”行动,强化培育本土人才。实施 “两山”转化   人才培育工程,培养一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实施 “绿谷  英才”特殊支持计划,到 2025 年遴选支持超过 1000 名人才。建  立工艺美术大师(丽水)数据库,深入实施 “百名大师、千名高  徒”结对培养工程,壮大 “丽水三宝”人才队伍。打造 “农三师” 升级版,服务丽水发展,助力全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大力开展  新时代工匠培育,实施 “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做大做强

丽水技能人才队伍。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推动职业经理人


队伍建设,完善新生代企业家 “两百双传承”计划,建设具有开

拓精神、前瞻眼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

实施 “赋能”行动,全面激发人才活力。依托浙西南科创中 心、国际化双创人才特区,打造长三角双创人才胜地。加大人才 工作市场化程度,探索多元化人才评价、个性化人才服务、人才 引育投入总体考核和中长期考核机制,鼓励各县(市、 区)、丽 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 机制改革,优化升级人才科技新政,推动人才科技政策与产业、 财税、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建立健全 “双招双引”机制,用好 丽水人才科技基金,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 务发明权益分享机制。丰富丽水 “人才码”服务功能,实现人才 创业创新全生命周期 “一码通办”,融入全省人才服务一体化发 展。推进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县级全覆盖。建设一批人才服务综 合体、人才之家,优化人才生态,让人才在丽水 “无难事,都能

办”。

(四)打造活力高效的创业创新生态

以更大力度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推 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健全科技投入机制, 建立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与企业投入、社会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 科技投融资体系。推动人才科技政策与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 有机衔接,设立高质量绿色发展科技人才产业基金,推出科创贷、

科创投等科技金融产品。 完善科研项目组织管理和绩效评价方


式,实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建立智慧科技大脑。扩大

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

努力形成鼓励创业创新的氛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 神、劳模精神,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营造尊重人才、尊重 创造、开拓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 化与技术交易市场联盟的合作,鼓励主体创造获取知识产权,加 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创业创新文化宣传制度,支持双创示范基 地、众创空间等各类双创载体承办具有行业性、全国性和国际性 的创业创新活动和创业大赛。推动浙西南革命精神与双创文化融

合,打造独具特色的 “红创”文化。

三、扩能升级,建立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

坚持生产力最高标准,坚定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方 向,聚焦产业扩能升级,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 动力变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

化生态经济体系。

( 一)全力主攻生态工业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积极融入全 省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布局,举全市之力实施生态工业 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稳步提高制造业比重,创成生态工业高质 量发展示范区,打造制造业绿色发展标杆地。实施现代产业集群 培育升级工程,创新高端产业植入路径,发展壮大五大现代产业

集群,力争到 2025 年产值超 2000 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超过 70% ,形成标志性全产业链 10 条,培育县(市、 区)百亿 级 “新星”产业集群 10 个以上。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 升工程,全面推进补链强链固链,强化靶向招引、推进市域协同、 畅通产业关联,引育行业领军企业和“链主型”企业,打造一批 丽水特色标志性产业链,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 快推动长三角 G60(丽水)科创基地、杭州(丽水)数字大厦等 飞地和本地产业的联动发展。稳妥实施“ 民参军”“军转民”倍 增计划,推动优势制造业军民融合发展,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 区。 瞄准生物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5G 、新能源等前沿领

域,加快培育具有丽水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专栏 5   五大现代产业集群

1.半导体全产业链。 以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建设半导体核 “芯” 区、以杭州(丽水)数字大厦为主体打造前沿创新设计基地,形成“一芯一  地”发展格局。加快探索一条以硅基功率半导体材料、设计、制造、封测、 应用为主导,第三代功率半导体及光电子前沿为重点发展方向的特色半导体  产业链发展路径。通过内培外引、引新育强构建半导体企业体系、创新支撑  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打造浙江半导体产业集群新高地。到 2025 年,全市  半导体全链条形成产值 150 亿元。

2.精密制造产业集群。聚焦高端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高端基础 件四大领域。围绕直线导轨、轴承、传感器、传动装置生产制造,培育滚动 功能部件产业集群;开发智能机床、仪表、专用装备等人工智能装备,打造 特色机床小镇;培育高效节能电机、水源热泵、水污染治理等节能环保装备 集群;加快提升发展高端不锈钢管、高性能阀门、汽摩配、电气机械和高品 质金属新材料等高端基础件。提升钢压延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着 力将其打造成精密制造业的上游产业。到 2025 年,全市精密制造产值达到 1000 亿元。

3.健康医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以药品、保健品和生物制品为重点的生 物医药产业,高水平建设原能细胞千亩(大健康)生命科技走廊。壮大以绿 色日化、消杀、植物香氛等健康医化用品产业,积极培育纳爱斯千亿级生态 产业园。实施中药材和药用植物深度开发计划,大力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引进生物技术药、诊断试剂、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以及缓释、控释、靶向等各 类新型制剂企业,打造浙南闽北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加快发展高端医疗器


械、健康休闲等产业。到 2025 年,全市健康医药产值达到 200 亿元。

4. 时尚产业集群。加快合成革产业转型升级,培育超细纤维、水性树脂 等高端生态合成革,推动产业链向时尚设计、箱包、服装、汽饰等领域延伸, 打造时尚服饰基地。强化研发设计和营销推广,着力提升绿色时尚家居产业。 壮大具有丽水特色的文教用品产业,推动云和打造全球木玩创制中心,建设 国际木玩名城,推进龙泉青瓷、宝剑和青田石雕等艺术品与日用品融合发展, 扩大日用消费品市场。到 2025 年,全市时尚产业产值达到 600 亿元。

5.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聚焦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打造数字生 态经济先行区、示范区和数字大花园。发展 5G  新兴技术融合应用,打响网 红直播经济品牌。推进 “大数据+ ”制造应用,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 厂,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全方位升级。到 2025 年,全市数字经济 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 110 亿元。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 2.0 版, 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转型、集群化强链为引领,积极创建省级 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标杆县(市、区)。重视传统产业的合理布 局和转型升级,加强空间整合、园区集聚、倒逼整治,推进合成 革、不锈钢、竹木加工、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凤凰涅槃”,推 进低效企业“腾笼换鸟”。加快小微企业培育和入园,推进小微

企业园高质量发展。

( 二 )高标准建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增强旅游业发展新动能。开展全域旅游 “微改造、精提升” 行动计划,推进千亿大投资、全域大创建、景区大提升、度假区  大建设、品牌大培育等五大工程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引擎效应的  高等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古堰画乡、云和梯田  等旅游景区建设,到 2025 年,新创成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1 个  以上、国家旅游度假区 1 个。构建康养度假、艺术文创、乡愁体

验、亲子游学、户外运动等产业集群,场景化打造“瓯江行旅图”


“处州风华录”“江南秘境乡”等经典旅游产品,谋划建设一批 具有引爆效应的休闲、度假、康养等旗舰型旅游项目。积极参与 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争创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

街区。

专栏 6   构建生态旅游产业集群

1. 艺术文创产业集群。高标准建设瓯江山水诗路。做强“ 国际摄影名城” 品牌,深入开展丽水巴比松油画国际交流活动,打造长三角文艺魅力名城。 依托特色文化景点,吸引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师生在丽水取景写生,设立专 家名家工作室及创作创意基地,强化美学元素,塑造特色艺术品牌。

2. 乡愁体验产业集群。依托秀美山水、红色文化、生态田园、特色村落、 独特美食、生态农业等,打造一批特色的田园体验集聚区。完善产品服务体 系,引入高端民宿品牌,打造特色精品民宿产品。以田园综合体为载体,举 办吸引全年龄段人群的田园体验活动。

3. 亲子游学产业集群。依托百山祖国家公园、九龙国家湿地萤火虫主题 公园等,引入国家级自然地理研究院和国内外顶级儿童拓展教育机构,打造 一批青少年游学和亲子活动基地。划定星空保护区,建设观星基地、生物主 题公园、儿童训练中心、科普教育中心等,建设区域性儿童亲子旅游综合体 验目的地。加快建设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教育 基地,云和木玩、龙泉青瓷、畲族文化等研学基地。

4.户外运动产业集群。依托山水生态禀赋、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及绿道 资源,建设运动休闲基地、户外体验营地等户外集聚平台,大力发展登山、 徒步、骑行、露营、拓展等山地户外项目及赛事,建设山地运动基地、足球 运动基地、环丽水步道,打造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百山祖国家公园户 外运动圣地。培育和引进高端赛事,举办国际型超级马拉松、环丽水自行车 赛等大型赛事,打造 “ 山水陆空” 四位一体的中国最美户外运动天堂。

建设浙西南康养基地。融合“水养、体养、文养、食养、药 养、气养”,着重从森林康养、气候康养、中医药康养、温泉康 养、康养旅游五个领域着手,打造具有丽水特色的气候治疗服务 业态,开发与国际接轨的康复疗养项目。建设集诊、治、住、养 为一体的森林康养医疗康复基地,积极争取康养费用纳入全省医

保报销体系。重视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组合开发,创新康养产业


与互联网、科技、金融等融合发展模式,引入国内外高端医养机 构,建设莲都白云康养小镇、莲都峰源静谧养心小镇、龙泉市氧

吧长寿小镇等“康养 600”小镇集群,建设现代化康养产业体系。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文旅商体等深度融合发展, 聚力建设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形成贯通瓯江的山水文化景观廊 道,打造国际文化旅游新高地。提升处州府城、龙泉西街、松阳 老城、云和采真里、景宁畲乡之窗等文旅创意街区,培育主题式、 场景式、沉浸式文旅新业态,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推 进河道综合整治、生态价值转化、空间综合利用、水利文化建设, 创建瓯江河川公园。加快千峡湖、仙宫湖、仙侠湖等旅游度假区 建设,发展河湖休闲经济,加快培育滨水游乐、水上运动、生态

垂钓等业态,打造一批高品质水旅融合集聚区。

(三)加快发展现代特色服务业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 导向,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 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产业金融、节能环保、法律服务、中介咨 询、会展经济、检验检测、软件与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 展商务会展业,积极发展商务培训、营销服务、工程咨询、品牌 策划等商务服务业。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推动金融科技、供应链 金融、移动支付等新兴金融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积极培育示范

带动性强的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和企业。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


和多样化升级,积极培育健康养老、现代商贸、教育培训、体育 休闲等服务业态,大力培育智慧服务、体验服务、定制服务、共 享服务等新型业态,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发展西餐、 咖啡、红酒、画室书吧、茶舍陶艺等时尚业态,着力打造欧洲风 情走廊、万国风情园、中国咖啡城等具有影响力的生活服务新场 景。加快五星级酒店、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到 2025 年, 新评定五星级酒店 10 家以上。着力打造若干现代服务业创新发

展区。

(四)加快激活水经济

盘活水资源,做大水产业,打响“丽水山泉”品牌,把水经 济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具有竞争力的 本土企业,开发高端饮用水、 医用针剂、美容护肤、生物萃取、 健康日化、酒水软饮料等领域的高附加值涉水产品,构建具有丽 水特色的涉水产业体系。设立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成立中国水 科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丽水研究中心,高水平打造华东优质水经 济产业园。谋划实施跨区域输配水工程,推进优质水资源与长三

角地区重要城市远程共享。

(五)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

深入推进平台“二次创业”,贯彻 “整合、转型、赋能、开 放、改制”十字方针,全面调整优化市域平台布局,构建主导产 业突出、创新要素集聚、体制机制灵活的高水平现代化平台体系,

推动平台向高能级跃升、产业向现代化升级。以更大视野和胆魄


超前谋划未来发展空间,全面盘活平台存量空间,提高平台项目 承载力和空间开发集聚效应。新增产业用地 3 万亩。全市确立 11 个主体平台架构,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实施“ 东扩西进” 战略,率先建设“ 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 高能级战略平台和“万 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跻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50 强。加强 全市域平台协同协作,打造创新活力和支撑功能强劲的高质量骨 干平台、特色化发展的基础平台。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 极稳妥推进平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管用的

平台管理制度体系。

四、整体智治,建设新时代数字绿谷

实施数字经济 “一号工程 2.0 版”,围绕 “数字产业化、产 业数字化”,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数字经济 新生态,聚焦社会和政府数字化转型,成为数字社会样板市,数

字政府先行地。

( 一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实施“数字产业化”突破工程。全面加强与顶级研究院、重 点实验室、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战略合作,加快发展第三代功率半 导体、光电子前沿、绿色数据中心等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统筹 布局云计算综合服务、技术集成和模式创新融合服务、工业信息 工程服务、区域电商公共服务等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推进“ 三 园一基地”运营,拓展数字飞地布局,做大做强现代综合型数字

经济产业平台,支持丽水市数字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上市发展。加


快建设未来科创岛,探索高端生态与高端技术、高端人才深度融

合的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

实施“产业数字化”赋能工程。支持企业建设数字经济研究 院,聚焦行业产业链、企业供应链共性需求,培育一批产业链级、 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和企业“上 云用数赋智”,推广新智造模式,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 厂标杆项目,探索建设“未来工厂”,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

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 二)全面拥抱数字社会

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大力发展数字商贸、数字学习、 数字出行、数字文旅和数字健康,打造数字生活服务新场景新模 式。推进商业网点、文化场馆、体育设施等数字化转型。布局一 批社区数字生活服务中心,打造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 “社区 15

分钟便民智慧生活圈”。

全面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加快拓展公共服务领域数字 化应用,建设数字健康信息化服务平台、数字人社综合服务平台、 智慧医保服务平台,深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文化旅游惠民 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未来社区数字化协同发展试点,加快未来邻 里、教育、健康、创业等数字化创新应用,推进 “ 医后付”“无

感付”等便民场景建设与推广。

(三)加快建设 “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现代政府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统筹数字技术应用和制度创新,共建省


市县一体、部门间协作、政银企社联动的协同高效运转的整体智   治体系,以数字政府撬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有效推进市   域治理现代化。深化 “掌上办事之市” “掌上办公之市”建设。  迭代优化“浙里办”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浙政钉”政务协同   办公平台。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就近可办” “跨省通办”,探索推广智能审批。推进 “ 一件事”集成改革。  建设完善全市共建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完善“两地三中心”政

务云架构,强化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体系。

加强多业务协同综合应用。打通数字化壁垒,提高数据开放 共享水平。深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应用,加快发改、经信等部门 经济指标数据共建共享,深化经济运行、财政、税收、金融等领 域数字化应用,推进市场监管数字化。推进“掌上治理之市”建 设,加快推进 “互联网+监管” 改革。搭建全市标准化、通用化 的行政执法监管系统与移动巡检监管系统。充分利用花园云(城 市大脑)多业务协同的支撑平台,加快推进场景应用开发,构建 数据驾驶舱。推广“云森防”“幸福清单”等基层场景应用,推 出花园码“码上办”市域全覆盖场景应用。打造一批具有丽水辨 识度的政府整体智治品牌。建设 CIM 全生命周期城市建设综合

管理平台,推动中心城市率先实现数字孪生。

五、畅通循环,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全


方位接轨上海,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 一)增强循环畅通能力

畅通高端要素循环。坚持把高端要素循环到丽水为我所用作 为畅通循环的根本着力点和落脚点。以市场化改革破除妨碍生产 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要素流通 的关键环节,畅通要素循环渠道,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打造人 才、科技、产业、资源和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的 “强磁场”。充 分发挥生态比较优势,以一流环境集聚一流要素、招引一流企业, 推动优质生态要素和高端要素互联互动、高效循环,促进生态优

势向发展优势转变。

打造浙西南区域物流枢纽。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流通网络, 形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多式联运的高效物流网络和通达全 省辐射长三角的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聚力打造以富岭—腊口区 块为核心的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基地,高标准建设空港园区、浙 西南粮食物资仓储物流园区。加强金温、衢宁铁路物流配套设施 建设,提升温溪港能级,深化无水港与宁波舟山港合作。完善冷 链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全链条追溯监管,畅通丽 水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健全城乡配送服务体系,实施快递业进 村、进厂、出海工程,提高物流仓储标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 物流降本增效。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 着力引进国内龙头物流企业进驻丽水,到 2025 年,引进 A 级物

流企业 30 家以上。支持设立区域物流总部、运营中心、分拨中


心和转运中心,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贸枢纽型市场和物

流集散中心,为丽货开拓国内外市场打通渠道。

( 二)建设浙西南消费中心

推进消费提质扩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培 育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质量 品牌提升行动,引导企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完善产品质量体系 建设,打响 “丽水山耕”“丽水山居”等 “ 山系” 品牌,促进消 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提升进口商品质量,打造进口商品 “世界超市”。推进消费结构优化和提档升级,培育康养、文旅、 体育、托幼服务、农村消费等消费热点。推动“云”消费新场景 应用,大力发展网购商品、在线内容等数字新消费。促进住房消 费健康发展。到 2025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100 亿,网

络零售总额达到 770 亿元。

着力优化消费环境。打造主客共享的时尚网红打卡地、夜间 经济地标区、高端消费集聚地,打响“浙丽来消费”品牌。实施 繁荣商圈提能级行动,高水平建设一批商业综合体、高品质步行 街、特色商业街区,培育中心城市北带、南带、东部三大商圈, 强化本地生活服务场景与天猫、盒马、京东等平台多元化合作, 布局 “智慧商圈”,鼓励各县(市、区)打造特色商圈。深入开 展夜间经济城市试点建设,形成一批餐饮集聚型、文体消费型、 休闲生活型夜间经济集聚区。深入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完善消费

领域信用制度,建立完备的消费权益维护体系。深化服务消费领


域准入和监管改革,实施服务消费负面清单制。鼓励金融机构创

新消费金融产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三)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 构的关键作用,保持投资适度较快增长。大力实施扩大有效投资 提质增效计划,优化投资方向,鼓励和引导投资重点投向科技创 新、现代产业、交通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精准谋 划推动一批高能级战略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项 目,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带动大投资、实现大发展。推进“两 新一重”建设,深入实施全省省市县长项目、 “4+1” 、六个千 亿项目工程,完善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机制。进一步优化完善投资 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更好保障项目高效落地。到 2025 年,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 5000 亿元,新增百亿级项目 5 个以上,

实现省长项目 “零”的突破。

专栏 7   扩大有效投资“四个千亿”工程

1.综合交通攻坚工程:实施铁路和轨道交通、高等级公路、机场和通航 等重大项目约 60 个,力争 5 年完成投资 1000 亿元。

2. 生态工业发展工程:实施产业平台、制造业等重大项目约 60 个,力 争 5 年完成投资 1000 亿元。

3.公共服务完善工程:实施教育、医疗、社会福利、未来社区、住房保 障等重大项目约 95 个,力争 5 年完成投资 1000 亿元。

4.新基建提速工程: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2.0 版”为引领,以数字化、 智能化、网络化提升为重点,实施 30 大项重大项目,力争 5 年完成投资 1000  亿元。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 导社会资本投资。建立项目清单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机制,完善

政银企合作机制,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企业债券、中央预算内


投资、产业基金引导作用。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模式,加强 PPP  项目投资和建设管理。加快推进市县融资性平  台公司实体化、市场化转型,提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资本  运作能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营造平等公正的投资环境,积极  探索通过公私合营、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投资补助等多种  途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租赁等  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拓展重大项目境内外融资渠道,扩大

直接融资规模,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四)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加强优质生态共建共享。开展“丽水山耕”农产品对接行动,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蔬菜集团、农贸市场、大型企业等主体合作, 畅通农产品进入长三角销售渠道,建设长三角生态安全农产品供 应地。深度融入长三角生态文化旅游圈,构建长三角一体化旅游 合作机制,联合打造长三角自驾游、高铁游、康养休闲游等旅游 精品路线,面向长三角地区游客推出旅游优惠政策。在上海、杭 州等地设立旅游推广中心,定期策划举办“丽水周”等系列宣传 推介活动,借助新媒体新渠道推介丽水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吸引 长三角地区优质资本、高端人才参与国家公园、 “康养 600”小

镇、 “ 山系” 品牌基地等重大平台建设。

推进优势产业协作共赢。坚持全域融入、战略协同、重点突 破,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重点平台、企业集团,支持和推动各县

(市、区)与上海各区开展紧密合作。聚焦健康医药、集成电路、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参与长三角产 业链补链强链固链行动,吸引企业落户丽水,打造集研发、生产、 孵化为一体的长三角生态工业产业基地。借力长三角资本市场服 务基地联盟,争取上海、杭州等发达城市的金融机构在丽设立分 支机构。鼓励行业组织、商会、产学研联盟等开展多领域跨区域

合作。

增进公共服务互惠互通。积极引进上海等地的优质教育、医 疗卫生等资源,促进公共服务领域深度合作,实现公共服务一体 化便捷化普惠化。逐步实现公共交通、医保、医疗等领域共享互 认。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与长三角地区 一流医院深入合作。引进知名教育集团在丽开展集团化办学、合 作办学,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合作,共建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共同 体。加大与上海海派文化、名人文化互动合作,探索共建大型综 艺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吸引长三角地区资本来丽投资兴办 文体设施。积极参与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建设,对接上海等地赛 会赛事组织,建设自行车、马拉松、山地越野、滑翔伞等赛事训

练基地。

(五)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

升级产业协作。高标准建设莲都-义乌等山海协作工业类产 业园,深入推进园区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进丽水- 宁波(九 龙湿地)等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建设,打造大花园建设 标志性平台。力争各县(市、区)与大湾区新区、省级高能级平

台共建产业飞地,着力引进产业链高端龙头项目。充分借助发达


地区先进理念和资本,加快推进山海协作乡村振兴产业示范点建 设,打通山海消费协作通道,实施一批群众增收和社会事业合作

项目。

促进“飞地互飞”。实施飞地经济大发展行动,在发达地区 多点布局科创、人才、消薄等各类飞地,打造高规格借力合作平 台。加快推进杭州(丽水)数字大厦、宁波杭州湾新区丽水工业 园等科创飞地建设,借助科创飞地导入发达地区高端创新要素。 大力推进平湖—青田等消薄飞地建设,加快建成一批特色鲜明、 运营规范、效益良好的消薄飞地,积极招引发达地区在丽水设立 科创孵化、创意设计、康养旅游等生态飞地,高标准打造丽水甬

莲智能制造产业园、义乌-古堰画乡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飞地。

专栏 8   飞地经济大发展行动

1.提升山海协作工业类产业园。推进莲都-义乌、龙泉-萧山、遂昌-诸暨、松 阳-余姚等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 以构建山区特色现代生态产业集群、打造 “百 亿级”山海协作产业园为目标,加快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协作 项目,支持和引导结对地区开展产能对接、产用结合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打造 科技化、信息化、集约化、生态化的生态工业发展平台。

2.建设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加快建设丽水- 宁波(九龙湿地)、 青田-平湖、云和-北仑、庆元-嘉善、缙云- 富阳、景宁- 温岭等山海协作生态旅游 文化产业园,按照各具特色的建设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和文旅产业项目招引,大 力发展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等生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3.推动建设科创飞地。加快推进杭州(丽水)数字大厦、义乌莲都大厦、宁 波杭州湾新区丽水工业园、萧龙科创园、嘉兴经开-松阳等飞地建设,借助科创 飞地导入发达地区高端科创要素,强化科技赋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4.加快建设消薄飞地。推动义乌-莲都、萧山-龙泉、秀洲-龙泉、平湖—青田、 北仑-云和、嘉兴港区-云和、嘉善-庆元、富阳-缙云、南湖-遂昌、余姚-松阳、嘉 兴经开-松阳、宁海-景宁、海盐-景宁、上虞-景宁、温岭-景宁等飞地建设,拓宽 山区农村集体经济和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

5.谋建 “产业飞地”。推动各县(市、区)与杭州钱塘、宁波前湾、湖州南 太湖、绍兴滨海、金华金义、台州湾等新区及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共建以科创研 发、先进制造业为主的 “产业飞地”平台。

(六)加强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


全面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友 城的紧密务实合作,提升合作交流水平。实施国际合作五大行动, 精心打造一批国际开放交流平台,与欧美日、“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在农业、园林建设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深度合作。深化与中 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合作。发挥龙泉“海丝之路”内陆 起始地的优势,复兴“丽水三宝”等非遗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交 流,弘扬发掘轩辕黄帝文化、刘基文化、汤显祖文化、巴比松文

化等丽水特色人文资源,深化友城合作。

专栏 9   国际合作五大行动

1.文化国际合作行动。深入开展龙泉青瓷 “ 一带一路”国家巡回展、联 合国展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丽水文化影响力。将遂昌与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 夫德市的友好合作推向深入,共建汤显祖—莎士比亚戏曲小镇,定期举办汤 显祖—莎士比亚文化节,打造地方参与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样板。

2. 生态国际合作行动。 以丽水为永久会址定期举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 制国际会议,打造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成果的国际窗口。

3.会展赛事国际合作行动。推动会展赛事国际化,持续举办世界青瓷大 会、华侨进口商品博览会、国际茶商大会,筹办国际陶瓷大赛、国际徒步健 身赛、国际木制玩具节等重大活动,积极谋划环丽水国际自行车赛等国际赛 事和会议,扩大丽水国际影响力。

4.外贸通道国际合作行动。推进丽水无水港与省海港集团深度合作,畅 通丽水 “ 出海大通道” ,进一步促进丽水开放型经济发展。

5.侨乡平台建设行动。深化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集聚华侨资 源要素。加快打造 “世界超市”,扩大 “洋货”市场,争取进驻中国国际进 口博览会。

实施新时代 “华侨要素回流工程”。用好打好 “华侨牌”, 把海外华侨华人的资本、技术、人才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 强大动力,建设中国华侨名城。抓好华侨经济 “六个一”工程,

联动打造华侨产业城等新平台,设立华侨投资基金,吸引华侨资


本参与丽水建设。高标准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全力打 造侨乡进口商品城、中国农产品采购中心、世界红酒咖啡品牌中 心、欧陆风情体验区、欧洲国际产业合作园、华侨站等重大平台, 办好华侨进口商品博览会,与华侨大学等国内高校开展合作,合 力构建华文教育合作示范区。深化贸易通关体制机制、华侨回归 创业创新服务体制、华侨金融服务便利化、华侨双向投资服务机

制等重大改革,加快构建服务和保障华侨创业安居政策新体系。

(七)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加快 “走出去、请进来”步伐。支持区域特色产业走出去, 加快培育外贸主体,提升外贸规模总量,以《中欧全面投资协议》 签订为契机,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推动“丽水山耕”品牌国  际互认,打造生态农产品直供出口基地。培育利用外资主战场, 健全外商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鼓励境外融资,发展高能级总部  经济,支持外资企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中德  生态产业合作园、中欧产业合作园等国际产业园建设为基础,吸  引高质量境外资本。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培育本土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技术、品牌、市场、人才等要素资  源,进一步推进境外经济合作。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

系,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

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大力建设中国(丽水)跨境电子 商务综合试验区,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积极争设浙江

自贸区丽水联动创新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 型),


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谋建一批国际产业合作园 区和境外经贸合作区。高标准办好世界丽水人大会、世界剑瓷大 会、国际茶商大会、国际木玩节、青田石雕文化节、庆元香菇文

化节等重大节会,提升丽水国际知名度。

专栏 10  中国(丽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

一核:综试区包括丽水市全域,涵盖全市所有经工商注册且在综试区综 合服务平台登记备案的企业和个人;

八区:重点建设青田全球进口商品集散区、云和木玩产业跨境电子商务 集聚区、缙云文化运动休闲产业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积极打造龙泉经典文 创产业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庆元竹木产业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遂昌家居 休闲产业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松阳跨境电子商务直播集聚区、景宁民族地 区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

三大平台:综合服务平台、产业园区平台、业务支撑平台;

四大工程:跨境电子商务主体培育工程、进口跨境电子商务工程、跨境 电子商务品牌培育工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育工程;

五大体系: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数字营销服务体系、跨境电子 商务统计监测体系、跨境电子商务标准化体系、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合作体系;

六大支撑:产业融合支撑、新业态新业务创新支撑、跨境电子商务供应 链支撑、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仓储支撑、风险防控支撑、税收和收付汇支撑。

持续做好对口工作。进一步开展对口支援,推进智力支援、 产业支援、文化支援,促进交流交往交融,助力边疆地区社会稳 定和长治久安;进一步推进东西部协作,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助力对口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开展消费协作、 劳务协作、产业协作等工作,助推对口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进一步深化对口合作,推进多形式、多元化、多领域合作。

六、跨山统筹,打造市域一体化丽水样板

全面落实 “ 一带三区”发展规划, 以市域一体化、协同化、 差异化发展为导向,加快全域“跨山统筹”一体化发展,推进以

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扩大中心城市能级,推进县域组团发展,


构建“ 一心引领、两翼拓展、三区联动、全域美丽”的市域发展

总体格局。

( 一)构建 “一带三区”发展新格局

做强做优市域发展核心带。东部莲青缙 3 个县(区)和丽水 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产业主导、创新驱动,集聚各类资源要素, 全力构筑集产业链、人才链、投资链、创新链、服务链于一体的 创新创业生态,聚力发展生态工业,培育先进产业集群,全面推 进莲青缙同城化发展,实现 “百万常住人口、千亿 GDP ”,建 成高端要素集聚、创新引领发展的高质量绿色发展领跑区。提高 中心城市资源集聚辐射能力,增强首位度。加强中心城市与南翼 青田区块、北翼缙云区块的一体统筹、协同发展。支持青田主动 承接温州都市区辐射,谋划联通温州的公路、轨道等快速通道, 打造现代商贸中心和对外开放高地。支持缙云发挥空间和产业优

势,主动承接金义都市区辐射,打造生态工业发展重地。

做特做美“ 三区”发展组团。西部 6 个县(市)突出协同合作、 侧重特色,优化布局产业、设施和服务功能,积极创造条件大力 发展生态工业,培育差异性特色产业集群,实现经济快速提质扩 量,建成龙庆、遂松、云景三个特色发展示范区,成为高水平生 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区和最佳实践地。龙庆区块依托百山祖国家公 园和剑瓷、菌菇、竹木、铅笔等特色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创 产业,打造世界级经典文创高地。遂松区块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基

础扎实和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全域建设花园乡村,活化保


护传统村落,探索未来乡村建设,打造乡村振兴全国样板。云景 区块依托畲乡民族风情和“小县大城”城镇化的优势,加快木玩等 特色产业品牌培育步伐,争创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和山区

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区,打造民族特色风情样板。

专栏 11  “十四五”期间“一带三区”发展目标

“ 一带”:基本实现同城化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科技创新能 力加快赶超,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达到 3.2%;生态工业总产值翻一番 以上,占全市比重达 6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5%以上;人口加 快集聚,城镇常住人口接近百万,城市化率超过 73%。

“ 三区”:经典文创、生态农业、特色旅游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各 项生态环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稳居全省 前列。龙庆聚落发展区块的青瓷、宝剑、铅笔等文创产业总产值达 250 亿元, 旅游产业增加值 5 年累计达 140 亿元;遂松聚落发展区块的休闲农业、乡村 旅游、农产品精深加工、智能制造产值翻一番,不锈钢管、金属制品总产值 达 300 亿元;云景聚落发展区块的旅游产业增加值 5 年累计达 90 亿元,木 制玩具产业产值达 160 亿元。

统筹推进 “ 一带三区”联动发展。 强化 “ 一带”和 “ 三区” 以及“三区”相互之间发展的协作互动,促进全域联动协调发展。 加强规划衔接,统筹编制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全市域一体规  划、融合发展。构建土地资源、财政金融、教育资源、人才资源、 产业招商等重要领域的统筹协调发展新机制。探索共建合作园区  等合作模式,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促  进产业深度对接、集群发展,高质量建成五大示范性平台。建立  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商共建机制,加强区域间重大基础设施统筹  建设,共享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社会治安协同管理,加强重大环  保安全事件联合管控与应急处置,探索协同治理新模式。引导区

域市场联动发展,推动跨地域跨行业商品市场互联互通、资源共


享。

专栏 12  “一带三区”五大示范性平台

1.丽水南城生态工业统筹发展示范区。 以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 整合纳入市本级南城区块、碧湖南山区块、青田腊口区块,形成产业集聚、 功能协同、设施互联、资源共享的空间格局。探索统筹发展、政策共享、财 税平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集聚人才、资金、机构等科创要素,培育中国未 来建筑科创小镇、富岭科技城、七百秧科创服务核等科创集聚平台。

2.碧湖田园新城。融合 “大密大疏” 的未来城市和花园社区发展理念, 整合生态、旅游资源,探索集聚型点状城镇和松散型面状田园景观相结合的 城市开发模式,着力打造古今结合、三产联动、三生融合的田园新城。承接 北城片区行政服务、商务服务、医疗康养等公共服务功能外溢。重点聚焦“六 小镇”“六园区”科创平台,打造田园智谷,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 范区。

3.龙庆经典文创示范区。联动整合龙泉、庆元的文化特色,串联宝剑小 镇、青瓷小镇、铅笔小镇、香菇小镇等多个文化特色小镇,联动建设沿 G25 长深高速的环国家公园文创大走廊。

4.遂松乡村振兴示范区。 以古市镇、赤寿乡为空间载体,整合两县优质 产业要素协调两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合力打造遂松绿色经济新平台。探索 “两县一体”的管理体制,重点在产业协同、要素配置、空间布局、基础设 施与公共服务事业等领域实现一体化发展。

5.云景特色风情示范区。 以彰显畲乡风情、全域旅游协作、生态价值实 现为重点,谋划崇头镇、雾溪乡、大均乡联动发展,推进畲乡之窗、崇头梯 田、畲族村寨等景区统筹发展,共建共享一批高品质旅游服务接待设施项目, 合力打造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全力打通 “跨乡连村”公路,加快谋划云和 至景宁第二条快速通道。

( 二)建设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

拓展优化发展空间。实施中心城区“东扩、西进、北展、南 拓”行动,以瓯江为脉,建设活力北城,提升创智南城,开发碧 湖田园新城,构建“一脉三城”空间格局。强化中心城区与青田、 缙云的功能互补、交通互联、发展互动,统筹交通、产业、公共

服务、基础设施等生产力布局,实现一体统筹、协同发展。推进


莲都黄村片区、青田舒桥-海溪片区、缙云方溪-石笕-大洋片区等

联动共建。

专栏 13  中心城区“东扩、西进、北展、南拓”行动

“东扩”:向东扩展至青田腊口片区,打造综合型现代物流基地和生态 产业发展拓展空间,联动祯旺、祯埠、舒桥、海溪等特色城镇组团。

“西进”:向西延伸至松阳裕溪片区、云和石塘片区,统筹碧湖、大港 头及周边扩展区块的城乡建设、社会经济发展。

“北展”:优化联城花街区块功能布局,谋划延展联城花街-蛤蟆垟(雷 公山)-老竹-丽新片区生态一体化发展布局,建设东西岩高铁区块开发项目, 打造雅溪、太平、仙渡等生态城镇组团。

“ 南拓”:拓展南城至利山- 中溪片区、莲都峰源、青田章村、景宁九 龙等生态开发,探索山地空间生态开发新模式。

实施中心城市赋能升级行动。积极有序稳妥推动行政区划调 整。加强资源统筹配置和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增强城市高端 要素、高端产业、高端功能集聚和人口承载能力。以大平台吸引 高端人才、工商资本、科技金融等高端要素资源向中心城市集聚, 加快产城融合,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城。推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能源“双控”指标等向中心城市倾斜。吸引外来从业人口转为常 住人口,加大城市人口密度,力争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达到 100 万。 共建衢丽花园城市群,强化与全省“ 四大”都市区联动,加强浙 皖闽赣四省边际合作,着力增强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

能力。

专栏 14  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城

依托丽水高铁站,围绕 “生态、山地、双创、动感、年轻”五大核心元素, 形成“一轴四区”空间结构,打造集政策、生态、科创、产业优势为一体的“ 山 水之门、双创之核、未来之城”。

1.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构建未来交通、未来创业、未来居住、未来服务等场 景,利用既有铁路,串点连线完善城际交通,形成便捷的“往返通道”,加速区


域同城化发展,促进产业合作、旅游联动和人口集聚。积极谋划山地轨道、坡地 创新区及坡面“增花添彩”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综合交通、公建配套等基础设 施建设,加强区块资源整合,打造丽水未来社区新样板。

2.加快打造产业新高地。打造集枢纽功能、生态功能、城市功能为一体的绿 色现代风貌样板,建立完整的商旅城功能平台,建设生态休闲、山地旅游产业区 域标杆。整合区域科创资源力量,加强与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科技创新主体合 作,大力推进并率先布局数字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布局和建设一批 “科创+特 色产业”综合科创平台。

3.加快打造人才集聚洼地。系统谋划涵盖住房、教育、医疗、税收、贷款、 基金等在内的人才最优政策集成包,搭建高层次人才自主创新平台,创建具有国 际水平的产业环境。到 2025 年吸引 5 万名以上创业创新人才入驻。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山水生态元素,建设“丽水山居图”, 打造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宜业宜居宜游的时尚浪漫城市。加强城市 景观风貌设计和管控,营造高低有序、充满韵律、标志鲜明、富 有特色的城市天际线。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 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系统推进海潮河区块等老旧小区改造、城 市微改造,完善城市微循环、构筑城市微生态,畅通城市水系、 绿化、慢行系统。建设中央公园、城市花园中心、国际会展中心 等一批标杆性项目,打造全国领先的未来社区、邻里中心样板, 优化城市功能单元,营造创新集聚街区。提炼地方文化元素,集 中整合开发丽阳门处州古城墙、刘祠堂背、高井弄、酱园弄等历 史文化街区,打造以处州孔庙为核心的文化街区,建设咖啡街、 音乐街、文化街、风情街等一批时尚特色街区,支持图书馆、实 体书店、咖啡书屋等多功能时尚创新空间发展。立足万象山区块,

建设丽水国际数码影像中心、万象摄影坊等。

(三)统筹小县大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小县   大城、产城融合、组团发展”战略,推进城市品质提升“五个一” 工程,加快县城向中小城市转变,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   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突出“一县一品”,发挥山水脉络和历史   文脉等独特优势,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行动,推动县城公共服   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   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引导中心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   沉延伸,打造新型城镇化重要载体。深化户籍制度和新型居住证

制度改革,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专栏 15  城市品质提升“五个一”工程

1. 一座商业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建筑面积不少于 6 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酒 店、办公等非住宅类建筑面积不少于 3 万平方米。

2. 一片文化街区:文化街区用地面积不少于 1 公顷,重点围绕街巷肌理、遗 存风貌、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打造展示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

3. 一条高品质步行街:街道长度不少于 200 米,配套建设休憩设施、景观小 品、夜景亮化、绿地空间及导引标识系统,在周边规划建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 车区域,鼓励以共享形式解决停车难问题。

4. 一个五星级酒店:酒店规模、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达到五星级酒店标准, 市本级争取引进知名国际一线酒店品牌,各县(市、区)实现五星级酒店全覆盖。

5. 一个未来社区:未来社区建设面积原则上以 50- 100 公顷为规划单元,实施  单元原则上不低于 20 公顷,规划单元内应配建政务、商务、服务 “ 三位一体” 的城市邻里中心。

推进联结城乡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推进中心镇发展改革、小 城市培育试点,分类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 加快青田县船寮镇等 10 个省级中心镇及 9 个市级中心镇建设。 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强化历史文化保护,有机融入现代

元素,塑造独特城市风貌。高标准建设缙云机床、云和木玩童话、


庆元香菇等一批省级特色小镇,成为新型城镇化全要素优势发展

的新增长空间。

专栏 16  小城镇特色发展

突出中心镇、小城市片区中心地位提升,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 成和要素集约,实现由镇向城的真正跨越。激活特色小城镇、特色小镇、千年古 城城市节点经济活力,打造高端要素集聚、高水平创业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城市 新空间。

10 个省级中心镇:青田县船寮镇、青田县腊口镇;缙云县新建镇;龙泉市 安仁镇、龙泉市八都镇;云和县崇头镇;遂昌县石练镇;松阳县古市镇;庆元县 竹口镇;景宁县沙湾镇。

9 个市级中心镇:莲都区大港头镇、莲都区老竹镇;青田县海口镇;缙云县 舒洪镇;龙泉市查田镇;遂昌县金竹镇;松阳县玉岩镇;庆元县荷地镇;景宁县 东坑镇。

3 个小城市:莲都区碧湖镇、青田县温溪镇、缙云县壶镇镇。

1 个省级命名类特色小镇:莲都古堰画乡小镇。

10 个省级创建类特色小镇梯队争列省级命名:丽水绿谷智慧小镇、龙泉青 瓷小镇、龙泉宝剑小镇、青田石雕小镇、云和木玩童话小镇、庆元香菇小镇、缙 云机床小镇、遂昌汤显祖戏曲小镇、松阳茶香小镇、景宁畲乡小镇。

3 个省级培育类特色小镇高标准争列创建类:龙泉汽车空调小镇、青田欧洲 小镇、青田千峡小镇。

七、大搬快聚,争当全国乡村振兴排头兵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突出农民主体,发挥特色优势,注 重品质发展,加快推进“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深化“千万

工程”,全域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争当全国乡村振兴排头兵。

( 一 )以大搬快聚加快推进花园乡村建设

深入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突出气象灾害易发和 地质灾害潜在隐患的区域,生态保护和水源敏感脆弱的区域,村 庄规划布局需要调整的区域,以及高山远山和人口数量偏少、农

房布局分散、公共资源共享率偏低、产业发展困难的重点区域,


按照 “入城(县城)、入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入镇(中 心镇、特色小镇)”和“城市化标准、公寓式小区”的总体要求, 稳妥有序推进农民搬迁安置 15 万人。推广 “解危除险” “小县 大城”“众创空间”“幸福社区”等县域搬迁实践模式,实现山

区农民 “搬得下、稳得住、 富得起”。

全域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组织实施乡村十大激活行动,推  动乡村空间重塑、业态重构、文化重兴,推进乡村组织方式、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型,打造富有实力、充满活力、蕴含魅力的  花园乡村。合理确定村庄发展规模和功能定位,推进片区化发展, 撤并自然村、撤除空心村,做大做强中心村。全方位推动重要城  乡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全面推进 “拯救老屋” 行动和“古村复兴”“畲寨复兴”计划,打造国家传统村落公园。 深入实施“千村精品、万村景区”工程。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污  水革命、垃圾革命。深入创建“无违建乡村”,持续建设具有处  州元素、畲乡风情的特色民居。到 2025 年,规模化推进 1000 个

以上 A 级景区村建设,其中 3A 级景区村达到 300 个。

打造数字赋能的未来乡村。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 化信息惠民服务,创建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数字乡村 ·智 慧三农”云平台,大力发展以智慧农业、农村电商为核心的乡村 数字经济。聚焦乡村规划、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领域,构建具 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数字治理服务体系。建立高效便捷的农村线上

政民沟通反馈渠道。


( 二 )高质量振兴现代乡村产业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围绕优质绿色农产品有效供 给,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大力发展以科技赋 能为核心支撑的现代高端农业、传统农耕与现代技术有机衔接的 生态精品农业,塑造具有鲜明丽水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推动整 合市域农业科研资源,强化与农业领域科研院所合作,围绕现代 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农业、农产品质量与生命健康等领 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广雾耕农业基地、垂直农场模式,大 力提升农业科研创新水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建设具有浙 西南特色的现代育种基地。全面提升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建设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科技特派 员“扎根”行动。打造碧湖田园新城等高能级农业科创平台,创 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培育 10 个以上省级农业科技

园区。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推出一批具有较强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重点 打造若干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深入实施藏粮于 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水平,保障粮食、 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供应安全。聚焦九大主导产业,推动现代农业 生态化生产、基地化布局、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电商化营 销,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农林牧渔产品基地,打造全国领先的品质

农业示范区。谋划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建设一批综合


型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和区域性骨干市场,培育提升一批竹木、 果蔬、中药材等专业市场,推动线上线下市场融合升级。推动农 业与旅游、体验、科教、体育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缙云烧饼、 遂昌长粽等乡愁产业,传承利用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庆元林菇共 育系统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积级组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盟。 重点布局打造一批现代乡村产业示范带、 山地精品农业示范园 区、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新建一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示范园。

专栏 17  重塑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1.全力壮大九大主导产业。抓好 “米袋子”粮食安全,抓好粮油战略产 业。到 2025 年,全市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 187.5 万亩,建成并保护好 44 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创建省级粮食高产千(百)亩片,实现粮食总产量 7.5 亿斤。抓好 “菜篮子”保供,到 2025 年,全市蔬菜产量达 130 万吨,稳定 提升海拔 600 米以上绿色有机农林产品基地 100 万亩以上。加快壮大食用菌 产业。集聚发展多茶类开发与精深加工,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与茶旅产业融 合,强化丽水香茶 “ 1+N” 区域品牌建设,全力打造中国茶产业强市与世界 绿茶特色产区。进一步壮大水果、中药材、笋竹、木本油料和现代养殖业。

2.集群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力推进农 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重点提升松阳县茶叶 高新精深加工园区和缙云县农产品加工区,龙泉、庆元食用菌和竹产品高新 精深加工园区,中药材高新精深加工园区等,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标志性产 业集群。到 2025 年,建成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15 个以上,完善提升 农产品加工园区 15 个以上,建成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基地 20 个。

3.优化乡村综合服务业。统筹建设农产品集散地、批发市场,加快建设 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设施。提升乡村快递物流发展水平。鼓励开展农资 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 化发展乡村批发零售、养老托幼等。

4.加快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实施数字农业示范工程,加快信息化技术与 农机装备、生产作业、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农业“机器换人”示范 县、示范乡镇和示范基地。深入实施 “互联网+ ”农产品进城出村工程,加


快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电商,培育一批电子商务专业村镇。实 施 “村播计划” ,扩大特色优质农产品销售网络。

5.鼓励发展乡村富民产业。鼓励发展来料加工,扩大吸纳农村劳动力就 业。 因地制宜发展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休闲农业,做优农家乐民宿经济。

6.培育一批标志性农业全产业链和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壮大以茶产 业集群为代表的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全力打造茶、食用菌、笋竹、雪梨、茭 白全产业链等具有丽水特色的 10 亿元级标志性农业全产业链。

构建现代乡村经营体系。实施千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工 程,重点引育一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培育三产联动的家庭 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小农户发展,壮大农创客群体,组 建青年农创客联盟,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实现农业主体总量、 体量、质量显著提升。到 2025 年,培育引进省级以上农业龙头

企业 20 家以上。深化“ 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

实施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行动。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与龙头 企业建立 “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开展专业化 规模化经营。全面梳理村级资产,制定山资源、地资源、水资源 和固定资产 “ 四张清单”,深化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 2025 年,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均超过 15 万元,打造 200 个集体经济

示范村。

(三)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建立高效完善的 “两进两回”机制。实施科技进乡村行动, 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实施资金进乡村行动,推动工商资 本“上山下乡”。实施乡贤回农村行动,推进青年回农村行动和 乡村振兴新青年发展计划。建设农民创业实训基地、农民工返乡

创业园、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园、农村创业指导中心等创业平台,


营造专业化、社会化、便捷化的农村创业服务环境。大力支持景 宁深化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促进民族乡村加快发展,推

进民族地区城乡融合。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的政策衔接,确保农村 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 场,探索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探索宅基地所 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推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 房盘活利用,建立“土地银行”。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 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完善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

完善财政金融支农机制。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健全城 乡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创建全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 验区。完善农村信贷抵押担保政策,推出一批以“ 三贷一卡”为 代表的生态金融服务模式,鼓励开发农特产品贷以及创客贷、电 商贷、民宿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质,建 立健全农业保险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拓宽涉农保险保单质押

范围和融资功能。

八、“五网”融合,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整体谋划交通、信息、能源、水利、资环等设施网络一体化 布局、集约化配置,坚定不移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开展综合交通

五年攻坚大会战,加快建设通达上海 2 小时、省域 1 小时、市域


1 小时 “211 交通圈”,打造浙西南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互联畅 达、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五网”融合

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 一)构建立体多元的综合交通网络

加快布局铁路交通网。以前瞻眼光系统谋划和一体推进高速 铁路、城际铁路建设,全力争取国家和区域交通干线连结丽水, 打造长三角-粤港澳主轴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 以构建 “ 两纵两 横四联八向”畅联铁路网为目标,建成衢丽、金台铁路,改造丽 水枢纽站,开工建设杭丽、温武吉铁路,加快丽云、丽南、甬丽 等铁路项目前期,努力实现丽水至省内城市 1 小时交通圈和“县

县通铁路,基本通高铁”。

构建通用机场体系。 以打造浙闽赣三省边际航空枢纽为目 标,规划布局 “ 1+4+4+N” 空中交通网。丽水机场 2023 年前建 成通航,开通至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城市航班,建 设空港经济区。推动各县(市)布局 A2 级以上通用机场,在重 要旅游景区景点建设若干 A3 级通用机场,打造快捷空中交通网 络。建设通用航空职业培训基地。积极争取丽水通航应急救援项 目纳入全省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实现丽水南北 15 分钟、全境 30

分钟全覆盖。

提速提质畅通公路网。统筹建设 “ 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 开工建设义乌至龙泉(庆元)高速、青田至文成高速青田段等项 目,谋划推进缙云至江山(广丰)、合肥至温州高速缙云段、苍

南至庆元、景宁至柘荣等高速公路,加快构建市域发展核心带环


线和“一带三区”内外环线。加密提升“十纵六横”普通国省道, 全面推进普通国省道“ 三提”工程,形成覆盖全市主要城镇和产

业集聚区域的普通干线路网。

专栏 18  综合交通网络建设重点

1. “两纵两横四联八向” : “两纵” 即金温通道、衢宁铁路; “两横” 即衢丽铁路、温武吉铁路; “ 四联” 即丽云铁路、甬丽铁路、金龙铁路、丽  南铁路;“八向”即杭州方向、宁波方向、温州方向、金华方向、衢州方向、 南平方向、武夷山方向、宁德方向。

2. “ 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 “ 四纵” 即金闽通道、溧宁高速公路、金 丽温高速公路、合肥至温州高速公路、青田至文成高速公路; “ 三横” 即缙 云至江山(广丰)高速公路、丽龙庆高速公路、苍南至庆元高速公路。

3.“十纵六横”普通国省道:“十纵”即 330 国道、235 国道、528 国道、 规划兰溪至龙泉省道、奉化至庆元省道、临安至苍南省道、安吉至苍南省道、 桐乡至洞头省道、建德至遂昌省道、青田至泰顺省道; “六横” 即规划椒江 至武义省道、322 国道、仙居至景宁省道、洞头至庆元国道、苍南至庆元省 道(规划国道)、温岭至常山国道(规划国道)。

4.市域高速公路三环线:即莲青缙市域发展核心带高速公路环线、 “一 带三区”高速公路内环线、 “一带三区”高速公路外环线。

5.“1+4+4+N”通用机场体系:即 1 个兼顾通用航空服务的丽水机场,4 个 A1 级通用机场——龙泉、庆元、松阳、缙云通用机场,4 个 A2 级通用机 场——青田、遂昌、景宁、云和通用机场,若干个 A3 级通用机场和 B 类通 用机场。

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交通网络。打造快速交通“ 三环线”,通 过谋划建设 330 国道莲都岩泉至青田船寮段(莲都段)、临安至 苍南公路莲都区北互通至武义段等高等级公路项目,进一步拓展 提升快速高效的市区绕城公路二环,谋划推进绕城公路三环,形 成中心城区北跨雅溪、西延裕溪、南达章村、东至腊口的公路环 线,全方位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建城市立体智慧交通管理体系, 持续打好交通治堵组合拳,提升通行效率,社会车辆高峰时段行

车速率达到 30 公里/小时。谋划山地轨道、中闲观光磁浮等项目。



图2  中心城市交通“三环线”

打造美丽民生交通网。加快谋划建设同城化通勤网络。深化 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建设,完善农村公路安全设施,提升“四好农 村路”建设管护水平,打通断头路。引导传统客运行业转型升级, 加快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健全农村客运长效运营机制,推 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高品质提升瓯江绿道网,打造滨水慢行 系统。创建风情风景交通线,实现国家5A 级旅游景区通一级公

路、4A 级旅游景区通二级公路。

构筑内河水运体系。围绕“东部物流提升、西部旅游拓展” 发展思路,谋划形成港口、航运、旅游联动发展的“一带两核七

区”内河水运布局,高标准建成瓯江航道,打造温溪“海河联运


枢纽港”和丽水机场-腊口 “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枢纽港”,全面 复兴瓯江航运。加强对接宁波、上海等港口,打造浙西南水陆联 运枢纽。依托瓯江、千峡湖、仙宫湖等黄金水域,打造旅游精品 航线,加快形成水陆互动、布局方便、快捷舒适的水上旅游交通

运营网络。

( 二)构建泛在融合的信息设施网络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5G 、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 心、人工智能和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和应用,构建泛在融合的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加快莲都、青田、缙云城区及重要场所 的 5G 精品网覆盖,有序推进县城以上及重点乡镇 5G 网络的连 续覆盖,确保重点应用场景和区域实现连片优质覆盖。优化布局 云数据中心,充分利用滩坑、紧水滩等低温水资源,谋划建设浙 西南大数据中心。推进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光纤网络扩容 升级,推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域感知终 端体系,推进建设各领域传感设施和服务终端共建共享,实现城

市、 山林、河湖等重点区域的物联感知全覆盖。

推进花园云(城市大脑)建设。建设“ 1654”全领域多层次 物联感知、全要素多类型资源共享、全过程多维度流程再造、全 方位立体化科学管理的 “花园云”智慧体系。重点在公共治理、 生态环境、交通物流、清洁能源、幸福民生等领域开展智慧化融 合应用。搭建城市“一张图”、立体康养云平台、空天地监测体

系等各类智慧平台应用体系,提升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医


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多元智慧化场景应用能力。

专栏 19  花园云(城市大脑)“ 1654”体系

1: 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为主攻方向,以大花园核心区建设指标 为基础,构建一套 “花园云”支撑及评价体系,明确任务和方向。

6:生态保护、经济运行、 民生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安全应急 6 个领域数字化应用。

5:物联感知一张网、数据共享一中心、业务协同大系统、辅助决策大系 统、 “互联网+ 宣传”大平台 5 个重点通用性工程。

4:生态经济、健康养生、文化旅游、未来社区 4 项主线综合服务。

(三)构建绿色清洁的能源设施网络

统筹布局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实施 220 千伏以上主干网输变 电工程,推进老旧线路增容改造和智能电网建设,大幅提升全市 电网供电能力。强化天然气供应保障,推进应急储气设施建设, 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和密度,创新 “ 点供+管道”模式,实 施天然气入县进镇工程。合理布局综合供能服务站,基本形成新 能源汽车充电配套网络全覆盖。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消

费量,逐步提升天然气消费量。全力打造能源大数据中心。

建设华东绿色能源基地。全面打造生态能源互联网,积极发 展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水利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谋划“风 光水储一体化”项目。全面开展生态水电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 清洁能源示范县建设。加快大型和柔性中小型项目建设,积极向 上争取丽水能源“双控”差别化政策,力争华东抽水蓄能基地布

局丽水。

专栏 20  重点能源工程

1.高弹性生态电网工程:建设 500 千伏丽西变和浙西南网架优化工程, 推进云和云中、遂昌三仁、莲都富岭、景宁景中等 220 千伏变电站,布局南 明、余庄、金周、澄照等 28 座 110 千伏变电站,打造景宁高比例清洁能源 消纳的高弹性等示范配电网,构建绿色、智慧、高效的电网体系。

2.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各县(市、区)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天然气 “镇镇通”工程,新增燃气管网 300 公里以上,基本建成保障有力、运行有


序、价格平稳、安全高效的天然气利用体系。

3.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建设龙泉安仁、庆元荷地、缙云壶镇、景宁沙 湾等一批光伏项目,推动“生态+” 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探索开展绿色风 电试点项目建设,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 100 万千瓦以上。

(四)构建安全美丽的水利设施网络

高标准建设防洪安全保障网。推进江河干流、小流域防洪达 标建设。加快龙泉溪、大溪、好溪、小溪、松阴溪等江河治理骨 干工程以及小流域山洪沟治理工程建设。实施江河源头控制性工 程,建设一批洪水调蓄项目,扩建兰溪桥水库,建成潜明水库, 开工建设莲湖水库、成屏二级扩建等项目,谋划沙湾、八源等水 库工程。建设瓯江流域防洪调度系统、水文监测预警网络等水利 监管信息化工程,推进水利数字化转型。各县(市、区)城市防 洪闭合圈达到 20-50 年一遇防洪标准,争取省、市级中心镇达到

20 年一遇防洪标准。

高水平建设水资源配置网。加快形成多源互济、分质供水、 优水优用的供水格局。积极推进浙西南大中型水库群建设,提升 水资源储备能力,打造华东天然水塔。积极推进联库联网联调工 程,打造跨区域调水供水网,建成滩坑引水、潜明水库引水等一 批重要引调水工程,谋划紧水滩至滩坑水库连通工程。深入实施 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计划,提高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

口比例。

专栏 21  重点水利工程

1. 浙西南大中型水库。完成松阳县黄南水库、遂昌县清水源水库、庆 元县兰溪桥水库扩建,新建莲都区莲湖水库、缙云县棠溪水库、松阳县新 处水库、景宁县沙湾水库、青田县金坑一级水库、青田县八源水库、龙泉 市均溪三级水库改建、遂昌县成屏二级水库扩容等骨干防洪枢纽工程,稳 步推进莲都区雅一水库扩容、缙云县溪南水库扩容等工程前期研究。

2. 骨干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丽水市大溪治理提升改造工程,建设


缙云好溪、景宁小溪( 一期)、遂昌乌溪江等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推进丽 水城市防洪分洪工程前期研究。加快分区设防措施研究,保障莲都大港头、 青田县海口镇等部分难以达到防洪标准的城镇防洪安全。

3. “百镇千村”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工程。通过疏浚、疏通河道,恢复 被侵占和填埋的沟渠、水塘等,提高河湖水系的整体连通性,全面提升农 村水生态、改善农村水环境。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坡耕地改造 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4. 河湖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水库岸线整治,生态廊道、生态湿地建设 等措施,统筹推进南明湖岸线修复提升工程、潜明水库水源保护和生态修 复工程、遂昌县湖南镇水库岸线保护及水生态修复工程、云和县云和湖综 合治理工程等。

5.联库联网联调三联工程。完工丽水市滩坑水库引水、缙云县潜明水 库引水、云和紧水滩水库引水等重点引调水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松阳水资 源综合调配工程等。系统研究紧水滩至滩坑水库连通工程、浙西南优质水 网(优质水外输)工程等。

6.农饮提升工程。实施乡镇集中供水、联村供水、分散供水工程,建 设供水管网、水池等更新改造和供水工程信息化等。到 2025 年,规模化供 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提高至 76%以上;各县(市、 区)全面建成县级农村 供水智能化管理系统和调度中心。城市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和乡镇中心供 水工程(站)信息化设施配套率达 100%。

7.现代灌区工程。立足节水减排、减污增效,合理开发和调配水资源, 建设系统化、绿色化、精细化的农业灌排体系,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 和产出效益。 “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缙云县好溪灌区、松阳县江北灌区 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全市农业“两区”供水保证率达到 90%以上。

(五)构建循环高效的资源环境设施网络

统筹布局垃圾、污水、危废、污泥等处理设施,完善环境监 测预警体系,构建循环高效、实时监测、全面覆盖的资源环境设 施网。推广应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监测+基层治理“ 四平台”,建 立对水、气、土等环境要素中各种污染物的全面实时监测和预警, 着力形成“天眼+地眼+人眼”的智能生态环境立体化、数字化监

测、监控体系。

专栏 22  资源环境设施重大项目

1.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扩能,加快水阁污水处理厂二期、莲都区 老竹-丽新污水处理厂、松阳县第二污水处理厂、景宁外舍污水处理厂等一


批项目建设,推进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水阁工业园区地下水污染防治以及 其他地下管网修复改造等清洁排放改造工程建设,健全排污设施第三方运营 机制,实现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2.提升城镇生活垃圾处置能力,谋划建设莲都区蛤蟆垟静脉产业园,推 动青田、缙云县等静脉产业园、遂昌县垃圾焚烧发电一体化等城镇生活垃圾 处置设施建设。加快松阳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阻控工程。

3. 完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体系,建成缙云建筑固废物综合利用项 目、青田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龙泉市、青田县再 生资源回收分拣交易中心等一批资源回收项目建设。

九、改革破题,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

坚持改革开路,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进现代地方财税 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开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

持续的市场经济发展新局面。

(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全面开展“十百千”质量效益提升 行动,打造质量水平领先、具备知识产权优势的重点企业培育库, 争取在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上实现突破。滚动实施小微企 业三年成长计划,深入推进“凤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 动”,着力培育上市公司、高成长企业、单打冠军,完善促进中 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 展。到 2025 年,争取在册企业突破 11 万家,新培育工业上市、

上规和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分别达到 10 家、500 家、5 家以上。

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资布局 结构,健全国资监管体系,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实施

“等级、资产、投资”跃升行动和上市培育计划,增强国资国企


重大战略推进者、经济发展排头兵、城市建设主力军的作用。优  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深化精准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构建亲清政  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  长,促进丽水人经济和丽水经济融合发展。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  家精神,贯彻实施 “ 品质浙商提升工程” “ 浙商青蓝接力工程” 和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

家的平等权益。

专栏 23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1.深化“ 三项制度”:深化国企劳动、人事、分配等“ 三项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 员工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市场化选人用人 机制。实施以岗位管理为基础、劳动合同管理为关键的用工制度。全面推行 员工公开招聘、中层管理人员聘任、不胜任退出等制度。建立差异化考核与 薪酬分配激励制度,推进全员绩效考核,以岗定薪、凭绩取酬。

2.开展 “ 三项行动”:开展存量资产盘活专项行动,加快推动国有资本 从规模较小、发展潜力不大、技术含量低的非主营业务、企业中退出,重点 清理无效低效资产。开展上市资源培育专项行动,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筛 选优质业务板块,积极谋划培育上市,新增 2 家上市国有企业。开展国资职 能转变专项行动,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厘清企业和原行业主管部门的 关系,厘清出资人权责边界,精简优化职能配置,制订国资监管权力和责任 清单,依法依规取消、下放、授权一批监管事项。

3. 实施 “ 三项攻坚”:实施国企转型升级攻坚,鼓励和支持国企全面参 与资源性项目投资运营,加快推进实体化、市场化转型。实施公司治理完善 攻坚,开展对标行业先进企业管理提升行动,提升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 创新管理手段。实施国企党建强化攻坚,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 相统一,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

4. 实现 “ 三个翻番”:到 2025 年,市属企业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 年度投资额等 3 项指标各翻一番。

( 二)推进现代地方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推进现代地方财税体制改革。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 财政规划管理,不断拓宽财政收入渠道,增强地方发展的可用财

力保障。积极培植地方税源,研究差别化的财税扶持政策,探索


创新以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为取向的内生性税收流量、存量双增 长机制。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提高政府税收和非税收入规范 化、协调化、法治化水平。健全高质量税费征收管理体系,完善 落实减税降费工作机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实施零基 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构建以 绩效为核心的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财政政策体系和资金管理机制。 探索政府财政项目资金跨区域跨部门统筹使用,增强市域重大项 目资金统筹能力。提升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和运作水平,实现保值 增值。强化财政金融政策协调,统筹市县政府产业基金,更好发 挥政府产业基金撬动作用。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有效发挥地

方政府债券作用。

提升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完善具 有丽水特色的金融顾问制度,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 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 构做强做优,建设丽水银行,引进培育财富管理中心、资产管理 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综合金融服务机构,推动地方金融组织提 质培优,到 2025 年,新引进金融服务业龙头企业 5 家以上。发 展数字普惠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打造各类民生场景 和主流场景,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小超市、小宾馆“两小”金融服 务平台。扩大直接融资,发展创投、风投等基金,提升水街基金

产业园。实施 “保险+ ”工程。 引进和培育复合型金融人才。

(三)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建立 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创新土地、能源、环境容量、水资源、数 据等要素市场化、差别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市场交易规则和服 务体系。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深化“标准地”改革,新 批工业项目全面推行“标准地”,向电商、商贸、仓储、旅游用 地等社会投资项目延伸,重点向农林产品加工用地标准地、康养 用地标准地扩容。探索开展“飞地”人才项目标准地、“标准厂 房”等新模式。深化 “亩均论英雄”改革,健全土地、用能、排 污权等资源要素分配以及税收优惠等与亩均效益绩效挂钩的激

励约束机制。

提高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 度,最大限度破除市场准入限制。深化 “互联网+监管”,对新 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全面推进日常监管领域双随机覆 盖和部门联合双随机常态化,开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健全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提高刚性约束,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

执法。

(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营造最高效便捷政务环境。深入推进 “最多跑一次” 改革, 大力提升行政质量、效率和政府公信力。探索以承诺制为核心的 极简审批,迭代升级“一件事”集成改革,构建企业和个人全生 命周期服务体系。推进 “互联网+政务服务” 改革, 民生和企业

事项 100%开通网上办理, 民生类及高频事项 100%实现 “ 一证


通办”。深化“ 一车一码一员”驻企服务机制,推进企业码和企  业服务综合平台建设,打造一站式数字化服务企业体系。以无感  漫游加快 “跨市域通办” 改革。对标上海等已开展 “一网通办” 试点的城市,在市场准入、受理要件、操作流程等环节实现“互  联互通”。开展营商环境核心指标提升行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

效能。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专栏 24  深化“一件事”集成改革

建立“一件事”平台生命周期数据库,通过数据归集、办事过程的数据 更新,形成 “人生”档案,构建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1.深化公事 “ 一件事” 改革,进一步挖掘多部门、跨层级、办件高频的 协同联办事项,打通部门业务系统,形成办事平台统一入口、协同办理。进 一步优化业务流程,不断提升办事体验,逐步取消线下办理,逐步形成由“可 办”向 “好办” “愿办”转变。

2.探索民事 “一件事” 改革,推进 “人生一件事”信息集成化、办事便 利化、流程标准化,推动“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改革,争取在全 省率先实现群众民事办事材料零提交。

3.推进商事“ 一件事” 改革,探索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推进全 程电子化商事服务,探索“一照一码走天下”改革,在民宿、家庭农场等新 兴业态试点开展 “一业一证”改革。

4.升级公共服务领域 “一件事” 改革,推动医疗卫生、教育、养老、金 融等公共领域服务事项“ 即时办”“掌上办”“ 网上办”涵盖面。优化政务 服务集约化建设,重点实现掌上办事“一端通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智能 “秒办” ,创新家庭中 “一老一小”办事问题 “亲情办”。

营造最活力开放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开展跨境合作,升级 完善“侨务通”平台。打造丽水“全程帮办”品牌,将代办服务 范围向“企业设立”和“竣工验收”两端延伸,向证照帮办、代 办等民生领域延伸。完善市、县、 乡、村四级代办员服务网络。 更好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组织作用,拓展信息公开维度, 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开放,升级“ 网上中介超市”。加快培育发展

高资质、多资质的中介机构和中介联合体,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


地区检验检测测绘成果互认。

实施 “信用丽水”提质升级工程。 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 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领域为主阵地,不断完善失信约束和守信 激励,构建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格局。创新生 态信用管理制度,持续完善政府、社会化团体、企业、村集体和 自然人的生态信用档案、正负面清单和信用评价机制。推动生态 信用数据资源标准化、生态信用产品标准化、生态信用体系标准 化建设。丰富生态信用激励场景,推动生态绿码扩面升级,探索 实现绿谷分异地漫游。重点加强生态信用在享受公共服务、参与 绿色金融和生态资产市场准入等领域的应用与实践。大力推广信 用承诺制,保障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建立生态信用信息查询机制、 生态信用异议机制、生态信用修复机制、生态信用信息安全管理

机制。

十、生态优先,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典范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持续推进大花园最美 核心区建设,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

制,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打造美丽中国愿景地。

( 一 )高水平创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

健全 GEP 核算和应用制度体系。不断优化和迭代升级生态 产品价值核算地方标准,主动参与国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制 定。建立 GEP 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常态化的核算评估制度,全

域开展 GEP 核算评估,绘制生态产品价值底图,实现 GEP 核算


定期评价、校验和发布。 强化 GEP 进规划、进决策、进项目、 进交易、进监测、进考核“六进”应用机制。科学辨识生态产品 价值空间分布特征,编制功能分区规划方案,明确不同分区差异 化开发保护策略,研究制定正负面准入清单。制定 GEP 综合考 评体系,将 GEP 构成指标纳入市委综合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

源资产离任审计、绿色发展绩效考核。

完善市场化实现机制。建设国家级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交易 中心,建立生态资产产权和生态产品的市场交易制度、产权转移 登记与监管制度,制定交易行为与资金管理等配套政策,完善价 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和标准认证机制,大力推进生态资产、生态产 品交易。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与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 权等环境权益的兑换机制。健全政府购买生态产品制度,建立瓯 江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资金补偿、产业扶持、技术援

助、人才支持等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方式。

培育壮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主体。巩固和强化“两山公 司”作为生态产品供给主体、交易主体的功能定位,完善公司经 营制度、收益分配机制,打造生态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实施 主体。深化“两山银行”运营机制,强化对分散、零碎的生态资 源进行集中收储、管理,健全价值评估和交易机制,打造示范全

国的生态资源资产开发经营的服务平台和市场交易平台。

拓展产业化实现路径。创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平台,建

立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产业化政策体系,引导和支持市场主


体广泛参与发展生态产品利用型、生态产品赋能型、生态产品影 响型产业。合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异地转化模式。深化绿色金融 改革,全域推广 “两山贷”“生态抵(质)押贷”,支持绿色技

术创新,加强生态产品价值产业化实现的支持力度。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不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机制改革,系统集成试点做法,形成一批示范引领全国的理论创 新成果、机制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强化智库合作,把两山 学院打造成为国家级高端智库。举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高端

论坛,打造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 二 )高水平建设大花园最美核心区

全域建设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丽空间。 以世界眼光、 国际标准的高点定位,系统实施大花园核心区 “ 1+3+N”工程, 提升美丽生态,塑造美丽形态,培育美丽业态,构建“ 国家公园 +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的大花园空间结构。深入实施 美丽河湖、美丽林相、美丽田园等建设行动, 以古城名镇名村、 高等级景区、遗址公园、人文水脉、森林古道等为重点,打造一 批大花园“耀眼明珠”,串珠成链建设一批“多彩廊道”,全域 实施 “增花添彩”工程,开展植树造林、森林彩化、花海建设, 提高珍贵名木、花卉彩叶等植物覆盖率,构筑“ 点、线、面”相 结合的大花园景观系统。加快推进九大旗帜性工程建设。创成丽 水国家气象公园试点。深化大花园建设标准管控体系研究,推动

标准化与大花园建设深度融合。实现大花园示范县全覆盖。深入


推进“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进一步营造全民共建共

享大花园的良好氛围。

高标准创成国家公园。按照“一园两区”创建体制,进一步 完善产权管理、司法保障、政府保障、社会联动等四大机制,提 升护林联防、智控保护、社区共管、科技支撑等四大体系。创建 全国生物多样性展示和优秀文化传承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标准体系、科研监测体系、智 慧管理体系等,提升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水平。 构建以百山祖国家公园为主体,浙江九龙山、景宁望东垟高山湿 地、莲都峰源等一批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其他自然 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公园品牌带动作 用,探索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公司化运营等体制机制,建立品牌 质量标准体系和授权体系,构建三层级全域联动发展格局。打造 国家公园周边特色村落,建设科普教育、天文观测、自然体验等 八大基地,开发森林康养、气候养生、有机食品等产品,建设国 家公园观光体验环线和文创大走廊,推动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

变。

专栏 25  百山祖国家公园三层级全域联动发展格局

1.保护控制区: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面积为 505 平方公里。 其中,核心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最大限 度减少人为活动对该区域的影响;一般控制区原则上限制人为活动,推进居民生 产生活方式转变,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的压力,形成绿色发展模式。

2.辐射带动区:以 9 个公园入口为依托打造一批国家公园特色镇,构建形成 环国家公园产业带,重点突出旅游服务、休闲康养、文化创意等功能。谋划建设 集慢行绿道、景观道路组成的环国家公园观光廊道和无人驾驶智慧大道,沿线增 设观景台和驿站,开发中国山水画实景地主题观光旅游产品,打造十大国家公园 特色镇。


3.联动发展区:一级联动区为丽水市区以及龙泉、庆元、景宁三个县(市), 以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教育培训等为重点,加强与国家公园核心区和辐射区的 联动,谋划建设百山祖国家公园客厅、国家公园培训学院、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 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打造百山祖国家公园探秘第一站;二级联动区为云和、遂 昌、松阳、青田、缙云五个县,以缙云仙都、云和梯田、云和仙宫湖、汤显祖戏 曲小镇、松阳古村落等优质旅游资源与国家公园联动发展,以国家公园品牌加盟 区形式,开发以木玩、茶文化、石雕文化等为主题的生态农产品、文创产品等。

(三)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统筹推进瓯江水生态廊道建设, 实施瓯江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创建瓯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 态系统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加快推进宣平溪、松阴溪、松源溪、 浮云溪、乌溪江等中小河流治理,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建设生态 清洁型小流域。大力推进河湖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完成景 宁县河湖连通和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先行试点县项目,开工建设松 古平原水系综合治理工程,谋划实施碧湖平原等水系综合治理工 程。积极推进湖库系统治理,谋划实施滩坑、紧水滩、湖南镇、 石塘等水库系统治理工程。高质量构建碧水映村、活水绕城、人

水和谐、健康生态的幸福瓯江河湖网。

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加强森林和林地保护,实行最严格 的林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制度,落实封 山育(护)林措施。加快宜林地造林和迹地更新,多元化保护和 增加森林资源。深入实施美丽林相建设工程,加强松线虫病防治, 加快开展珍贵乡土树种等植物复兴工作。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提 质工程,建立严格的生态公益林建设、管护责任督查制度和资金

使用管理监督制度。推进城市彩屏建设工程、百镇千村彩色森林


建设工程,营造高质量的人居森林生态系统。

加快矿山与土地生态修复。全面开展绿色矿山建设,严格划 定禁采区、限采区。严控矿山“ 三废”排放量,严格建设尾矿输 送、贮存、尾矿水净化和回用等设施。加大无主废弃矿山矿井治 理,着力修复矿山生态环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加快高山远山、 地质灾害隐患点、水源保护地等山区群众生态搬迁和除险安居, 加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保护。高质量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 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统筹推进空间优化、村庄整治、耕地保护、

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完成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 查,建成物种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完善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 监管体系,开展外来入侵物种和生物安全常态化监测预警,持续 推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创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 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建立野生动物救护站, 加大对优先保护物种类群的保护力度,加强百山祖冷杉、景宁木

兰等珍稀濒危植物的就地保护、种群扩繁和野外回归工作。

(四)构建科学高效智慧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建立科学的生态空间管控制度。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 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建立 高标准生态保护体系。严格落实以“ 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 境分区管控体系,推进全流域、全区域联防联控和城乡协同治理。

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产业布局的规划环评,


实施县域间产业集聚类重点管控单元差异化发展。

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对标国际生态环境质量 标杆地区,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以“无废城市”创建为 抓手,全域实现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设施无缺口、固废无 倾倒、废水无直排、空气无异味。实施塑料污染治理三年行动计

划。

实现智治闭环生态环境监管。建立生态环保立法和执法工作 协同常态化机制,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健全跨 区域、跨流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构建完善 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打造生态环境智慧监管 平台,实现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监管,形成全流程、闭环式、智能 化问题发现查处体系。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大学堂”,提升企业

生态环境自我管理能力。

争创中国碳中和先行区。以创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碳中和 城市为目标,推动实现全领域、全口径“碳中和”。大力发展节 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推行绿色制造,创建低碳工业园 区、绿色工厂,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实施 绿色产品认证体系。推进循环经济 “991 ”行动计划升级版,构 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龙泉、庆元、景宁等县(市)打造“零 碳”县域,乡镇及以上“零碳”机关建设比例达到全省前列。积 极融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争取建设立足全省的区域性碳排放权交 易市场,开发林业碳汇、绿色光伏等城乡自愿碳减排项目,加快

建立一批碳汇基地。探索建立多元化气候投融资机制。深入实施


节水行动,健全用水总量、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全面推进节水型 社会建设。 引导绿色消费,推行 “光盘行动”,推行绿色包装。 提高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完善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推

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

十一、红绿融合,以浙西南革命精神引领文化强市建设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践行浙西南革 命精神,全面实施新时代文化丽水工程,引领社会新风尚,创造 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文 化产业,“红绿”融合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具有鲜明精

神气质、深厚人文内涵、蓬勃生机活力的文化强市。

( 一)全面深入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

建设红色基因传承高地。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推 动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与时俱进、不断深入,扩大浙西 南革命精神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发扬全域革命老根据地的 光荣革命传统,完善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常态长效机制,拓 宽弘扬践行载体路径。充分发挥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中心和浙西 南红色文化研究会等平台作用,深化对浙西南革命精神丰富内涵 和时代价值的系统研究,持续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举

办浙西南革命精神论坛、红军长征论坛。

建设红色教育高地。 完成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提升工  程,建设挺进师公园、新四军驻浙江办事处旧址(新四军纪念馆)

等项目,创建一批浙西南革命精神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


史教育基地。推动红色教育基地标准化提升和规范化管理,创新 线上线下红色教育模式,争取高等级、跨区域干部教育培训平台 落户丽水,构建形成浙西南革命精神教育体系,打造长三角红色 教育示范区。统筹建设提升革命烈士纪念设施,加强革命文物科 学保护利用,依法保护革命遗址。创作一批浙西南革命题材的文 艺精品,推出一批主题影视作品,策划开展一批特色节庆活动,

组织主题鲜明的文化赛事,打造红色文化创作基地。

打造“红绿”融合发展高地。推动“ 一规划两计划”落地落 实,构建“ 一核心、一组团、一片区”的全域红色资源价值转化 格局,扩展完善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建设一批红色文化展示载体, 高质量打造国家级和省级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开展红色乡村建设 服务省级标准化试点,创建红色乡村示范乡镇、示范村。增进与 省内外革命老区的交流合作,强化跨区域红色旅游线路打造,推 进疗休养基地与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教育基地联动发展,全力打 造省级旅游协作区,培育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打响“红色浙西 南、绿色新丽水”区域品牌。积极争取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政策,力争进入国家特殊类型地区振兴规划,打造全国革命老区

振兴发展示范区。

( 二)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实施“ 固本培元铸忠诚”工程,持之以恒推动学习贯彻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心走实,深入开展理论学

习、研究、宣讲活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理论发声平台,建设


学习传播实践重要阵地。实施“新时代 ·新生活”行动,推进公 民道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经常性创建全国文明 城市,完善常态运转体制机制,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推进 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实施人文素养提升行动,擦亮“丽水小园 丁”志愿服务和“丽水好人”品牌,建设诚信丽水,推动形成适

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三)推进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挖掘特色 文化资源,梳理丽水文化纹理,打造瓯江文化传承体系。整合提 升历史文化设施,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推动“龙泉窑大窑—金村 遗址”、处州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创 新区。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利用和产业化开发,应用数字 化技术,做好各级非遗名录建设,加强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传 承非遗记忆,开发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一批非遗传承人,建设一批非遗体验基地。 保护和利用好畲族歌舞、畲族婚俗、畲族祭祀、畲族服饰、畲族 语言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创建省级非遗旅游景区 (民俗文化村)。推动历史(传统)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打造一 批乡村民俗体验基地和民俗文化村。谋划创建国家生态文化公

园。

推进传统文化活化利用。实施文化品牌工程,培育打响十大

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实施文化传播工程,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


造新型文化传播平台集群。活化丽水传统文化,振兴松阳高腔、 遂昌昆曲十番、处州乱弹、青田鼓词、缙云婺剧等民间艺术精品。 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围绕浙西南革命历史和本土现实题材,推出 一批讲述丽水故事、传播丽水声音的精品力作。全域推动“ 乡村 春晚”走向“ 乡村村晚”,建立全国乡村文化振兴示范高地。提 升仙都公祭轩辕黄帝大典、石雕文化节、青瓷宝剑文化旅游节、

中国畲乡三月三、香菇文化节等节庆活动。

专栏 26  十大地域特色文化品牌

1.摄影文化。依托 “ 中国摄影之乡” ,提升 “一节一会一奖一展一赛一 园区一中心”系列平台,推进摄影数字化和产业化发展。

2. 巴比松油画艺术。用好丽水巴比松油画艺术 IP ,打造“古堰画乡生态 艺术文创产业示范区”。

3.“三宝”文化。依托青瓷宝剑文化积淀,擦亮青瓷宝剑两张“金名片”, 打造 “天下龙泉”文化品牌。做大做强石文化产业,打响青田石雕品牌。

4.华侨文化。 以侨为桥,推动华侨文化经济化、产业化,创成浙江(青 田)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

5.木玩文化。依托木玩产业,打造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木玩原产地、中国 木玩领导品牌集聚地,成为木玩行业标准制定重要参与者。

6.香菇文化。立足 “世界香菇之源” “ 中国香菇城” 品牌,积极打造世 界香菇文化中心,推动香菇文化产业发展。

7.黄帝文化。启动 “缙云轩辕祭典” 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黄 帝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进以黄帝文化为内核的康养产业发展。

8.汤显祖文化。举办 “汤显祖文化节” “汤公音乐节” ,打造地方参与 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样板。

9. 田园文化。 以茶文化产业为基础,积极推进艺术助推乡村振兴工作, 发展田园城市数字文化产业,打造国家传统村落公园数字化发展平台。

10.畲族文化。启动畲族文化基因解码,挖掘忠勇文化、禅茶文化、畲 药文化,建设全国畲族文化创新研发中心,打造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样板。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布局。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以图

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非遗馆为重点的城乡


文化基础设施布局,提档升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提升农村 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整体功能,构建以公共图书馆、场馆型 自助图书馆、实体书店、城市书房、农村书屋等为支撑的现代公 共阅读服务网络。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县及薄弱乡村文化

建设,促进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 给,推进公共文化与旅游、未来社区、美丽乡村融合发展,常态 化开展 “送文化”“种文化”“赛文化”等活动。加强公共文化 数字化建设, 以 “互联网+ ”等新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创 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推动共享课堂、网上书方、数字展厅 等建设,建设“书香丽水”,推动实现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人 人共享。强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发展民间博 物馆和民间文化社团。实施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加强文化名 家工作室建设,培育文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壮大基层文化人

才队伍,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成立文联组织。

(五)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振兴历史经典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 和政策,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打造剑瓷、石雕、木玩、文体 用品、数字影像等五大百亿产业集群。推进龙泉剑瓷产业园区、 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基地等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平台建设,深化“ 一 县一品”特色产业战略,加快推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以科

技和文化创意双轮驱动,加快传统文化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推动


生产工艺、产品设计和商业模式创新。以“古堰画乡印象”品牌

演艺为龙头,培育发展演艺产业。

打造国际摄影名城。围绕打造世界摄影艺术高地、数字影像 产业高地、世界生态摄影高地和摄影人才培养高地,创设和提升 丽水摄影节、丽水国际摄影大奖、世界摄影大会、瓯江行摄影大 展等一批载体平台,谋划建设国际数码影像中心、中国数字摄影 博物馆、丽水影像数字中心、摄影主题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推 进艺术品金融中心和中国影像典藏档案馆建设,打造数字影像交 易中心。培育商业摄影、淘拍、摄影培训、影像创意服务等新兴 业态,打造影像数字产业基地。谋划建设中国真山真水影视基地,

大力发展影视、网剧、短视频、 网络直播等新兴影视产业。

十二、民生为本,共创幸福美好新生活

坚持以人为核心,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不

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一)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加快促进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实施农民增收提速攻坚五年行 动计划,形成更加精准有效可持续的增收富民政策体系。充分挖 掘农业多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实施乡村产业大发展行动,推 进“八个万元”富民增收行动升级版。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联 动”强村计划,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乡村整体经营,完

善农民共享土地增值收益机制,增强乡村内生发展活力和农户自


主增收能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集体性分红收入。 实施民族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民收入“双增”工程。建立解决  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开展“百个侨团、千家企业、万名乡贤”助  农帮扶,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稳定增收。严格落实“ 四个不摘”,

推动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养老金、低保和失业保险 待遇。探索建立先富帮后富、推动共同富裕新机制。深化收入分 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 动者劳动报酬。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 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 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稳步提高工资性收入,增加财产 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 业收入分配制度,强化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适时提高最低工资 标准。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提高小微创业者收入,扩大中

等收入群体。

( 二 )实现高质量就业

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优先政策,建立  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评估机制,健全财政、金融和  就业政策协同机制,统筹实施就业创业提质工程,打造 “双创” 升级版。增强“丽创荟”平台创业服务功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扶持初创人群和小微创业实体,发展壮大

丽水超市联盟。


完善就业创业培训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大 政府购买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力度,构建覆盖不同创业 群体、创业活动不同阶段的创业培训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 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 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能人才。实施千村万人高素质农民培训

工程。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内就业技能培训。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建立   健全实名制登记服务管理制度。开展“春风行动”“就业缓助月” 等活动。建设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劳   动力就业状况动态评估监测。完善重点群众就业支持体系,做好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扩   大公益性岗位设置,实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依法规范劳务派   遣用工,促进实现同工同酬。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健全劳动

关系协调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

(三)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坚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教育   提质行动计划,推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加大全市教育资源统   筹力度,探索教师编制跨区域跨层级调剂周转使用,推进市县共   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校地共建高校特色专业。统筹城区教育   资源配置,有效增加城区学位供给。实施教育项目建设“双百亿” 工程和基础教育集团化、品质化、品牌化提升工程。扩大教育开

放合作,积极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


善和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深化“绿谷名师、名校长”培养工 程,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推进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加快发展 “互联网+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服务管理的教育 大数据中心、服务师生的“丽教钉”平台、服务教师的数字化教

师学院。

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构建丽 水特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高质量普及学前至高 中段 15 年教育。增加普惠性幼儿园供给,提升公办幼儿园在园 幼儿比例。推进普通高中分类办学特色发展,加快实施县域高中 崛起战略和初中 “壮腰”工程,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创新基础教育优秀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工教育, 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 办学和协同差异发展。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鼓励支持与 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建设研究机构和现代产业学院。推 动丽水学院建设服务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丽水学 院松阳校区建设,支持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建成浙江省高水 平高等职业院校,加快丽水电大建成高水平开放大学。完善特殊 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完善终身

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 职称自主评聘改革,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和教师积分制管理。深

化课堂教学改革,编制学科教学指南,推进精准教学改革,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   教育评价新机制。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扩大学校在教   学、人事、经费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深   化集团化办学和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

结对帮扶,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四)加快建设健康丽水

增强医疗服务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建山区区域 卫生发展改革创新区,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方位全周期保 障人民健康,力争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强化“ 三 医联动”“六医统筹”,深化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健 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构建适应山区居民健康需 求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统筹市级医疗资源,积极引进高 端医疗机构,建设浙西南区域诊疗中心,构建 15 分钟医疗服务 圈。建设一批省级和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和实验室。支持社会力量 举办特需和高端医疗服务。发展智慧医疗,加强人工智能辅助诊 断、手术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产学研用示范中心建设,加快实

现卫生健康全面数字化转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完善医防融合、平战结合的疾病预 防控制体系,加强以重大疫情防控体系、救治体系、应急保障体 系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县级疾控中心达标和能力提升 工程,实现疾控机构标准化率 100%,确保各县(市、 区)均创

成省级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区。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监测预警系统,完善急救网点布局,开展航空医疗救援体系试 点建设。加快浙西南卫生应急综合保障基地建设,争取建成浙江

省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浙西南实训基地。

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立健全以丽水市中医院为龙 头,县级中医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中医 药服务体系。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和“ 互联网+ 中医药健康服务” 行动。加强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及中医康复体系建设,积极推广中 医药适宜技术及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构建慢性病中医 药预防体系。推动中西医临床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中医药产 业体系,培育做强中药材市场,促进畲族医药临床研究及应用, 创建 “浙丽中医” “浙丽畲药” 品牌。高水平打造多学科融合、 多资源共享的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推进浙江中医药大学丽水中 医药研究院(研发基地)、浙西南中药(畲医药)制剂研发应用 中心建设。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名老中

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健身与健康深度融合,加 大科学健身指导,加强体医融合。实施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提升工 程,扩大场地设施增量,优化场馆服务水平,形成“十分钟健身 圈”。力争实现全市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国民体质合格

率达到 95%。深化体教融合,争取申办第十八届省运会。

(五)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权责清晰、


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全民参保登记动 态管理机制,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和应保尽保。建立以社会 保障市民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建立“多缴多得、长 缴多得” 的正向激励机制,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建立社保基金可持续运行机 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推进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完善预防、 补偿、康复 “ 三位一体”制度,健全工伤预防常态化工作机制, 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发展多层次医疗 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健全重特大疾病保 障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快发展“浙丽保”等商

业补充医疗保险,探索创新华侨专属保险产品。

加快建设“大救助”体系。逐步扩大社会救助的覆盖面,重 点对因病致贫等支出型贫困的保障范围、标准进行探索和完善, 有效破解因病、因学致贫返贫等问题。统筹社会救助资源,构建 “资源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平台支撑、数据共享”的大 救助体系,提升精准救助水平。实施低收入群体同步基本实现现 代化行动,调整优化针对生活相对困难群众的日常性帮扶机制,

巩固 “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坚持房住不炒,精准实施房地产调控,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健全完善住房租赁市场制度政 策,进一步整顿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逐步扩大保障性住房覆

盖面,基本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合理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改革,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

到 2025 年,全市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达到 25%左右。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普惠性养 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打响 “ 中国长寿之乡”品牌,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全 面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 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推动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更加方便可及、机构养老服务更加专 业、家庭照料能力显著增强,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持续提 升,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 75%以上。引进培育大型 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专业服务延 伸到社区和家庭,推动社区、家庭适老化改造,发展农村互助性 养老服务。强化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依托养老服务专业组织和志 愿组织人员,探索“养老”管家制度。发展智慧养老,搭建“丽

水居家”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 托育服务体系。实施丽水市妇幼健康提升工程,加大妇女常见病 和“两癌”防治力度,保护母婴安全。优化妇女就业和发展环境, 强化对家庭暴力的预防和制止。建立健全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障 机制,全面落实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切实推进未成年人救助 保护体系建设。加强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和未成年被害人的权益保

障工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关爱服务体系。

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持续优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


参与的残疾人工作格局,加大残疾人特别扶持和兜底保障力度, 构建多元化专业化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网络,推进无障碍环境建 设,提升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深入落实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 鼓励残疾人在社区服务、农村农家乐及乡村电商服务等领域就业

创业。深化社会志愿助残服务。

完善退役军人保障与服务。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 设,加强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救助工作。全面做好退役军人思想政 治、移交安置、就业创业、优抚褒扬、权益维护、军休服务管理、 军供保障等工作,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退役军人成为

全社会尊重的人。深化“双拥模范城”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十三、平安善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丽水

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大平安”理念,把安全发 展贯穿各领域全过程,防范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创 新完善市域社会治理制度,高水平建成平安浙江示范区,夺取全

国综治最高荣誉 “长安杯”。

( 一)提升安全发展能力

坚决捍卫政治安全。坚决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 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深入推进 网络社会综合治理,实施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推进网络舆 论引导、网络生态治理和网络文化建设。常态化开展国家安全宣 传教育。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

加强现代人民防空建设。


全面加强经济安全。加强重要经济指标动态监测和研判,完 善经济风险识别预警机制和应对预案,建立健全维护产业链供应 链安全的有效机制。保障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和价格总体平 稳。完善现代金融治理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 提高区域金融体系抵御风险能力,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

底线。维护城市和新型领域安全。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深化安全生产领域 改革,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建立 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 管。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消防车通道专项整治。完善食品药 品监管体制机制,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 系,全面提升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台风洪涝灾害等的监测

预警和防御能力。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物资保障。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  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  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下  访接访和包案处理制度,落实 “新任必理旧账、离任不留坏账” 平安报表责任交接机制。推广“走出去”心防工作模式,健全社  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全面构建 “云上公安·智慧警  务”大数据现代警务模式,加快推进人员流动精密智控系统工程, 深化 “雪亮工程”“智安小区”“智安单位”建设,健全社会治

安防控体系。持续整治黄赌毒,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


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深入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有效促进良法善治。维护海外华人华侨人身安全与合法权益。

( 二)深化法治丽水建设

打造法治浙江示范区。高水平推进科学立法,聚焦生态环保、 绿色发展、民生保障、社会治理、民族自治县等重点领域,加大 创制性立法力度。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监察权、审判权、 检察权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加 快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和执行,深化推进 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全覆盖,构建职能明确、依法行政的政 府治理体系,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构建公共法律服务

体系,实施全面普法,促进全面守法,建设法治社会。

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 理顺综合执法事项职责边界,完善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 法体制机制,构建全覆盖的整体政府监管体系和全闭环的行政执 法体系。统筹市县行政执法管理,推行“综合查一次”。优化配 置执法资源,推动执法职责、执法力量进一步集中和下沉,积极 推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和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全面落 实行政执法“ 三项制度”,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标准化、数字 化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 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推行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建立行 政执法案例发布和指导制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充分

运用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等手段,提升依法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三)深化清廉丽水建设

全面构建“ 四责协同”机制,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   任,常态化清单化可视化开展政治监督,完善政治生态评价体系, 统筹推进清廉单元建设,全面构建清廉生态系统。始终坚持“严” 的主基调,深化运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科   学思路和有效机制。全面规范政务服务、市场廉洁体系、项目资   金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权力运行,更加突出整治群众   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  市委实施细则,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化拓展基层减   负工作,防止 “ 四风” 问题反弹回潮。坚持和完善党统一指挥、  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推动监督体系融入市域治理体   系、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精密智控干部大监督系统,持续深化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 四项监督”贯通衔接,精准运用监督   执纪 “ 四种形态”,落实 “ 三个区分开来”。推动纪法贯通、法   法衔接更加顺畅。加强党内监督与人大、政协、审计、群众、舆   论等监督统筹衔接,推动监督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全面充分转

化。

专栏 27  清廉单元建设工程

以清廉机关、清廉国企、清廉民企、清廉村居、清廉学校、清廉医院、清 廉交通、清廉文化等八大单元建设为重点,示范带动清廉丽水建设全域推进、 全面共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各领域、全社会拓展,推动监督 下沉、监督落地,全面贯通纪检监察“最后一公里”,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 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良好发展氛围。

(四)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构建多元共建社会治理格局。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试点合格城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强化市域统筹,推行 “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模式。推进县级矛盾纠纷 调处化解中心规范化建设,持续擦亮 “基层治理四平台” 品牌, 整合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加快“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县 域社会治理体系迭代升级。完善党建带群建工作制度,发挥群团 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创新培育多元社会组织,畅通和规范市

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途径。

提升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党建统领“五治融合”城乡治   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   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村(社区)自治机制,推广运用   “村级事务阳光票决制”“民事村了”“民情地图”“季宅模式” “廊桥说事”等基层治理创新成果。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完善   “一肩挑”后的村(社区)治理机制。创新治理手段,加强互联   网、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积极弘扬优秀传统价值观,营造基层和谐氛围。

十四、凝心聚力,奋力实现规划目标任务

( 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必须遵循的第 一位原则和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 制机制,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发挥各级党委在同级各

类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发展规划作为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


的基本方式,为顺利实现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推进 “五强” 领导班子建设,实施干部队伍现代化建设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干  部成长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深化 “两个担当” 良性互动机制, 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树立鼓励担当、宽容失败的鲜明实干导向。 强化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深入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各级党组  织锻造成可堪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把广大党员干部  锻造成为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模范中坚。全面履行政府职  能,运用公共资源推动实现规划目标任务,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  用,引导市场主体围绕规划目标同向发力。充分发挥工会、共青  团、妇联等群团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  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

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

( 二)充分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建立健全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区域和 专项规划为支撑, 由各级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 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市域规划体系。各地各部门要细化落实本 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 规划、地方规划、年度计划、重大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等。健全 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政策协调和工作 协同机制、监督考核机制,把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 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提高规划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用好

全省规划管理数字化平台。建立完善现代化统计体系,完善高质


量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三)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机制,优 先保障本规划提出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 所需要素资源。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制定与规 划相匹配的人才、金融、用地、能源消耗指标等保障方案。畅通 与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的交流渠道,选派优秀干部上挂交流学 习,及时准确掌握最新政策动态,竭尽全力争取更多上级政策、 项目和资金支持。广泛宣传引导,激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 业积极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将美好蓝图切实转化

为发展实效。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 年远景目标纲要是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的行动纲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扬“丽水 之干”奋斗旗帜,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坚持一张蓝 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为圆满完成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任务、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附件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名词解释

1.六翻番六突破:“十四五” 时期,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全 社会软投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省级 以上研发机构数、数字经济增加值、PCT  国际专利申请数等方 面奋力实现翻番;力争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规 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 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技术交易总额、每万名就业人员中

研发人员数、高端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数实现明显突破。

2.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数量均较“十三五”期末增长 1 倍以上,分别达到 900、2800 家。

3.农三师:农作师、农商师、农匠师。

4.新生代企业家“两百双传承”计划:选派百名新生代企业

家和两新党组织书记到市县党政机关挂职锻炼 100 天。

5.三园一基地:丽水绿谷信息产业园、杭州(丽水)数字大 厦、丽水数字经济双创园、丽水数字经济天宁基地,是丽水市级

数字经济主要发展平台。

6.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

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华侨经济“六个一”工程:设立一个华侨创新创业服务中心、

谋划一个华侨产业城、设立一个华侨产业基金、谋划创建一个华


侨博物馆、研究出台涉侨一揽子政策、梳理编制一本华侨创业(兴

业)服务手册。

7.千万工程:“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

8.“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以为农服务为宗旨, 打造以乡、县、市三级农合联为组织体系为基础的区域农合联, 推进以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建设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农合联建设,

构建生产、供销、信用 “ 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9.花园乡村: 以建成人民美好乡村生活向往的共享休闲花 园、生态文明花园、健康养生花园等“ 三园”为目标,打造具有 生态优先的乡村环境仪态、优雅美丽的空间肌理形态、集约发展 的美丽经济业态、红色繁荣的乡风文明神态、人人参与的综合治 理姿态、诗意富足的幸福生活状态等“六态美”的新时代美丽乡

村 “丽水版”。

10.乡村十大激活行动:实施生态激活、业态激活、土地激 活、金融激活、农房激活、人才激活、文创激活、数字激活、治

理激活、服务激活十大行动。

11.三贷一卡:两山信用贷、生态抵(质)押贷、生态区块

链贷、生态主题卡。

12. 两进两回: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 乡

贤回农村。

13.“一带两核七区”内河水运布局: “高标准建成瓯江主

干航道,打造瓯江沿河物流产业带;做强两大温溪港区、腊口港


区两大核心港区,提升港口、物流、产业联动能力;积极培育市 区、青田、云和、龙泉、景宁、松阳、遂昌等七个水上交通集散

功能区。

14.“十百千”质量效益提升行动: 以莲都文教制品产业、 龙泉汽配产业、青田鞋服产业、云和木玩产业、庆元竹木制品产 业、缙云带锯床产业、遂昌金属制品产业、松阳不锈钢管产业、 景宁农产品加工产业、开发区轴承产业等十个产业为重点,全面 调查了解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推动惠企政策落地, 精准服务 100 家示范企业高质量发展、认真帮扶 1000 家重点小

微企业提质增效。

15.大花园核心区建设九大旗帜性工程:百山祖国家公园、 瓯江绿道、大搬快聚、浙西南交通枢纽建设、城市有机更新、生 态产业园建设、高品位酒店群、5A 景区创建、 “康养 600 ”小

镇。

16. 两山银行:生态资源资产开发经营的服务平台和生态产   品市场化交易平台,它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式输入、集中式输出” 的模式,对分散、零碎的生态资源进行集中收储和管理,推动生

态资源变资本、变资产。

17. 两山公司:为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而创 新设立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主体,一般在乡镇强村公司基础上组 建而成,它是以生态保护修复为主业的市场主体,是代表某一特

定区域生态产品的供给主体,有些地方也叫生态强村公司。


18. 两山信用贷:在贷款授信审查中运用了生态信用的信用

贷款。

19.生态抵(质)押贷:将生态资产或生态权益作为抵(质)

押物的各类贷款。

20.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平台:2020 年 11 月 16  日- 17  日, 省委副书记、省长郑栅洁来丽水调研时,要求省发改委研究支持 丽水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平台。目前,经过初步谋划,建 议采取“一平台多区域”的发展模式,立足丽水市域良好生态和 人文优势,优化空间布局,聚焦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康养旅游 业,加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人口和产业集聚的绿色发

展平台。

21.碳中和:一个组织或地区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碳等措 施平衡抵消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净零”排放。今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努力争取二氧 化碳排放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于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据 权威预测,浙江将于 2050 年左右达到碳中和。我市基于林业碳 汇、清洁能源、生态产业等长期发展优势,温室排放总量基本处 于国内、省内最低数量级,有望在国内、省内率先实现碳中和,

争创全国碳中和先行区。

22.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升级版:《浙江省绿色循环低 碳发展“十四五”》规划,谋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打造循环

经济 “991”行动计划升级版,初步计划围绕推进传统产业绿色


转型、发展绿色产业、健全循环发展体系、打造绿色能源体系、 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夯实绿色发展底色、 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完善绿色治理体系等九大领域,实施绿色制 造升级工程、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程、园区绿色循环升级工 程、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建设工程、环境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海水 淡化及污水资源化示范推广工程、绿色生活创建工程、耀眼明珠 打造工程、绿色技术攻关与推广工程等九大工程,滚动建设百个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我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23.一规划两计划:《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和红色资源价值  转化规划》《浙西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行动计划》

《丽水市红色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

24.“一核心、一组团、一片区”: “ 一核心”是指浙西南 革命精神弘扬践行引领核心,位于莲都区,突出市区在浙西南革 命精神弘扬践行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一组团”是指红色资源 保护利用集聚组团,位于遂昌、龙泉、松阳,为红军挺进师主要 活动区域,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一片区”是指红 色文化引领特色发展片区,位于庆元、景宁、云和、青田、缙云,

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游击区域。

25.“八个万元”富民增收行动:丽水市委办、市府办 2018 年印发实施的《丽水市“八个万元”系列富民增收行动方案》(丽 委办发﹝2018﹞78 号),包括全力打造绿色精品农业、彩色乡

村田园、特色山居民宿、银色养生养老、蓝色河湖休闲、古色传


统经济、红色文化旅游、碧色山泉净水等“八色经济”,实施“一 亩山万元钱”“十箱蜂万元钱”“百斤鱼万元钱”“千斤粮万元 钱”“万袋菌万元钱”“新三宝万元钱”“农合联万元钱”“活 产权万元钱”等八项增收行动,强化保障提标、 “ 慈孝存折”、 万名乡贤、万名干部、百个侨团、万元示范、党建引领、强化考

核等八项助农增收措施。

26.“百村示范、千村联动”强村计划:打造 200 个具有引

领作用的集体经济示范村,联动全市 1891 个行政村。

27.“百个侨团、千家企业、万名乡贤”助农帮扶行动:组 织和推动 300 个左右侨胞团体、1000 家左右企业、万名市内外

乡贤与村社、农户结对帮扶,实现精准增收。

28.春风行动:人力社保部门联合农业农村、工会、妇联等 部门开展春风行动,以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农民 工等为重点对象,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强化农民工合法权益保

障,规范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

29.“双百亿”工程: “十四五” 时期,丽水市中心城区实 施教育项目 73 个,其它县(市)实施教育项目 74 个,两项投资

总额均超过 100 亿元,简称 “双百亿”。

30.三医联动: 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

制改革联动。

31.六医统筹:扎实推进医保、 医疗、 医药、 医院、 中医、

医生统筹。


32.“走出去”心防工作模式:龙泉市针对群众不愿来、不 敢来心理咨询室的现象,发动基层工作人员主动收集群众需要心 理疏导关怀的情况,结合心理咨询师专业分析,按照“一事一策、 一人一方案”的原则制定心理疏导方案,按需调配各类力量,走 出心理咨询室、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悄然地开展心理

疏导,解开其心结。

33. 四责协同:将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党 组)书记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 一岗双责” 的横向协同协作与纵向

压力传导结合起来,建立健全“ 四责协同”机制。

34. 四项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

是指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巡察)监督。

35. 四种形态: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 纪“ 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 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 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

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36.三个区分开来: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 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 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

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37.五治融合:政治、法治、德治、 自治、智治融合。


38.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一中心即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 化解中心,四平台即乡镇(街道)基层治理四平台,一网格即村 (社区)全科网格。2021 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迭代完

善 “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把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在基层。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