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松阳县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64号建议的答复
尊敬的刘美燕等14位代表:
首先,感谢你们对文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你们提出的《关于“竹溪摆祭”一体化建设,打造摆祭品牌的建议》,县政府交我单位承办。现答复如下:
松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瑰丽多姿。其中“竹溪摆祭”民俗节庆活动以浓厚的原生态民俗民间地方文化特色而闻名。“竹溪摆祭”,也称“拜祭”“排祭”,于农历正月十四至正月底间,择一黄道吉日举行,是祭拜神明,祈福求安的一种仪式。明末清初年间,松阳县西屏镇大竹溪、竹溪源小竹溪、市口、新溪一带的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竹溪摆祭”习俗,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其本质已从传统的祭祀神明转为欢庆娱乐的民俗风情,具有独特的原生态民俗民间地方文化特色,每年的“竹溪摆祭”活动都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更有许多市民特地从各地赶来观看,具有群众性、自发性和延续性三大特点,影响力十分广泛,配合多渠道的宣传、政府的推广等方式,“竹溪摆祭”的名声已经愈来愈响亮。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因势利导,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极创新形式和载体,使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成为展示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其中竹溪摆祭已成为县、乡政府组织引导、包装宣传的重点对象,我局将其作为县重点民俗活动列入每年的农民文化节加以重点扶持,“竹溪摆祭”已成为松阳的一大文化品牌。
(一)实现特色文化品牌的一体化跨越发展。
将大、小竹溪摆祭祭祀礼仪等民俗文化特色融合在一起,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竹溪摆祭”品牌,形成田园松阳特色文化高地。
我局通过加强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申报保护,提高对外宣传的力度,扩大其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9年“竹溪食品祭”被评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3年传承人黄火根、潘安祥、叶春松三人被评为“竹溪食品祭”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建成全市首个非遗专题馆,馆内设有竹溪摆祭展示区,将竹溪摆祭的历史沿革、基本内容、特色风格,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物件,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手段进行集中展示。2017年台湾汉声杂志社采访并参与竹溪排祭活动,摆祭活动在央视新闻、浙江新闻、都市快报等电视、新媒体及报纸上争相报道,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扩大了这一民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推动民俗活动质量提升。
开展“竹溪摆祭”民俗节庆活动的同时,引进各类丰富多彩的非遗民俗特色表演和非遗特色小吃,推进文化演艺与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把演艺作为展示地方文化,提升旅游品位的重要模式进行推广, 2017年北师大将与我们县联合举办节庆礼仪研讨班,“竹溪摆祭”作为其中的一项重点考察项目,届时将由全国的民俗专家进行挖掘、研究、提升,提升“竹溪摆祭”民俗活动内涵。
(三)文旅结合夯实特色文化品牌的基础。
创新民俗文化活动模式,因势利导,大量引入地方民俗元素,丰富内容,敢于创新,重视文化的活态性。一是设计一些游客互动、体验的文化内容,使那些珍稀的民间文化活起来、亮出来,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二是立足文化内涵优势,发展民俗演艺业,挖掘传统“非遗”、民俗节事、耕猎茶渔等乡土民俗文化,编创一台适合于旅游休闲和健身养生需求的精品演艺节目。三是注重文化旅游周边产品开发。利用画册、小说、文化精品展等平台加强宣传推介,以市场为主导,推动手工艺品、特色餐饮等文化产品的发展,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鼓起群众钱袋子。四是同时提升硬件水平,提高节会承办地的旅游接待能力,结合我县资源丰富的古村落,开发民宿、农家乐、农耕体验等特色服务。五是打造区域内摄影、艺术写生等文化旅游产业,大力提高村内经济发展水平。将“竹溪摆祭”民俗节庆活动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田园文化品牌节庆活动。
“竹溪摆祭”的保护发展有利于保护传承民俗民间文化遗产,为民间服务,也有利于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旅游摄影、艺术制作、农家乐为一体的生态型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更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民间民俗文化,形成文明乡风,建设和谐新农村。我们相信,在县委、县政府及文化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齐心协力把松阳县“竹溪摆祭”品牌打造成田园松阳“金名片”。